分享

从《伤寒论》谈“发汗而不止于发汗”

 孙撄宁 2022-12-13 发布于浙江

发汗是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常常应用于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但对于发汗常常有很多误读,例如将汗法局限于外感表证的治疗,而忽略了其在内伤杂病中的应用;又或者是未注意汗法的禁忌和适宜的时节,导致汗法的使用不当而误治失治,本篇将以此类现象引出下文讨论。

1汗法的概念及学术源流

早在《素问·阴阳别论》就提出对于汗液的产生原理:“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汤液醪醴论》中也提出对于水肿的“平治与权衡,⋯⋯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其中的“开鬼门”就是指宣发汗孔而发汗的治疗方法。《素问·阴阳别论》中“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将各种内伤杂病导致汗出的辨别进行了归纳。《灵枢·邪客》中应用半夏秫米汤治疗失眠,也提到“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內经中有关汗法的理论较为丰富,为后人的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后世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提到“论病之源,从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1]而其中以汗法为首,汗法一般意义上是指通过开泄腠理的作用,使在表的邪气随汗而解的方法。

2管窥《伤寒论》中汗法的多样性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立《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可见医圣对于汗法的重视和独到理解,该篇中以“大法,春夏宜发汗”开题,意味深长,张仲景一向重视患者自身的正气,并且从季节时令出发,春夏宜发散,秋冬宜闭藏,不管养生还是从顺应环境的角度看,这一点都是医者需铭记于心的用药原则。另外“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似漐漐然,一时闲许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者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此条中也是提到了发汗的一些注意事项,发汗应当使病人周身微似有汗者益佳,发汗不可过汗不可大汗,病若未解,且中病即止,不宜长期服用发汗类方剂。

2.1解表发汗:

伤寒论中的解表发汗有中风表虚证,伤寒表实证两种。

中风表虚证以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缓为主要表现,患者主要病机为外邪袭表,卫不外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腠理疏松,治疗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桂枝汤为代表,桂枝汤更有“先其时发汗则愈”的治疗方式,是患者阵发性发热,或自汗的情况下,先于其发汗之时,服用桂枝汤,调理肌腠,治在机先,使得汗出自愈。

伤寒表实证以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为主要表现,主要病机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疗以辛温发汗,宣肺平喘的麻黄汤为代表。并且这两首方分别成为为发汗解肌与发汗解表的代表方,以此两首方为基础演变出了很多类方、兼证以及证治。例如太阳中风兼太阳经气不舒使用桂枝加葛根汤,风寒在表,营卫不和使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风寒束表,内有郁热时使用的大青龙汤,就由麻黄汤重用麻黄,另加石膏、生姜、大枣,更有小青龙汤证,风寒束表,水饮内停,用药为麻黄汤与桂枝汤合方去杏仁、生姜,加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

发汗强弱之力,由强到弱分别为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重用麻黄,麻黄剂量较麻黄汤多一倍,调护法中“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也示其发汗力最强;小青龙汤则取麻黄、桂枝各三两,其发汗力弱于大青龙汤,又强于麻黄汤,更有《伤寒明理论》曰“伤寒表不解,则麻黄汤可以发,中风表不解,则桂枝汤可以散,惟其表且不解,而又加之心下有水气,则非麻黄汤所能发,桂枝汤所能散,乃须小青龙汤,始可祛除表里之邪气尔”[2];麻黄汤中麻黄三两,桂枝三两,因其发汗力较桂枝汤更强,因此调护中提到“不需啜粥”;桂枝汤与前几则方比,发汗之力最弱,为桂枝三两,配合生姜三两辛甘化阳,调护中更是提到了药后需啜热稀粥、益胃气,温覆衣被、温助卫阳,助药力以发汗。

除了以上两大类证治外,还有种类型即是表郁轻证。汗出不当或汗出不彻,病邪不解。表郁轻证包括麻黄桂枝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桂枝二越婢一汤证。麻黄桂枝各半汤证为表郁日久,邪轻证轻,桂枝汤与麻黄汤各取1/3量,按照1∶1比例合方,或将两方煎液各3合合并,为发汗轻剂。桂枝二麻黄一汤证,为汗后大邪已去,余邪犹存,本方由桂枝汤与麻黄汤按2:1比例组方,药量更轻,取桂枝汤原剂量5/12,麻黄汤原剂量2/9。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由桂枝汤原方剂量1/4,越婢汤原方剂量1/8组成,为外散表寒、辛凉发越郁热同用之法,小汗解表清里。

2.2通阳化气,得汗解表:

患者出现脉浮与水聚膀胱,小便不利,是太阳表邪循经入里,表里同病所致,此时当通阳化气行水,使用五苓散,通利小便、通阳化气、兼以解表,服药后,需水道通调、下窍得利、“汗出愈”,则病情好转。

2.3和法得汗出邪解:

本法是本篇中重点论述的一则方法,《伤寒论》第230条“阳明病,胁下鞭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本证为阳明兼少阳病的辨证论治,此证表现为:大便未解,伴有胁下硬满,可知尚未出现腹满硬痛、谵语潮热的阳明腑实之证,但邪气壅滞、三焦不利、津液不布的病机仍在,舌象为舌上白苔,说明邪气尚未深入,邪在半表半里。予小柴胡汤后,达到上焦壅滞得通,胃气因和,里和气运,津液得下,三焦通畅,从而濈然汗出,诸症乃解的目的。使用和法,达到汗出邪解的结果,此时的汗出就与麻黄汤桂枝汤等类的解表法大不相同,并非直接发汗,而是用药后得汗。《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提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难经,三十一难》提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都是对于三焦通调的重视,我们还可从此条中总结小柴胡汤的灵活应用,此条使用小柴胡汤不仅可使身濈然汗出而解,还可达到大便通泰的效果,小柴胡汤原不属于解表剂,不属于通下剂,却通过调节三焦的生理功能,使人体恢复营卫津液运行,阴阳调和。

附岳仁宋教授治疗外感伴大便不通病案一则,

患者,女,自觉单侧头痛,自觉两胁及胸部闷涨不适,口干,大便未解,舌淡红苔微厚腻,脉弦。予小柴胡汤合川芎茶调散加减:柴胡30g,半夏10g,人参10g,甘草10g,黄芩15g,生姜10g,大枣15g,细辛6g,川芎30g,白芷30g,羌活15g,葛根60g,赤芍30。方中取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三焦气机疏通,不使用泻下及通利之药,大便依然得通;另配以川芎辛香走窜,上行头目,祛风止痛,羌活、白芷、细辛共同发散风邪止痛,重用葛根通利经气,赤芍养阴活血袪瘀。4剂后患者大便1次/日,自觉头痛缓解,微微汗出,周身舒适。

2.4温阳解表:

当少阴寒化复感外邪伴有表证时,患者以素体阳虚或心肾虚衰为主,里虚而伴有表证,法宜解表,但总的来讲阳气不足,故只能采取温经扶阳、辛温通达解表,予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解表,振奋阳气。若阳虚的程度不甚,则予麻黄附子甘草汤,以甘草易细辛,甘缓微寒而温经解表。

2.5针刺疏经通络解表:

《伤寒论》第216条:“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针刺期门穴,利肝气,泄肝热,即可血脉通畅而汗出病愈。是除了服用中药外的其他治法的体现。在临床中我们也应当多应用除了药物之外的其他方式,多法并用,目的都在于使得阴阳调和,经络通行,汗出邪解。

3小结

王好古在《此事难知》谈到:“九味羌活汤不独解利伤寒,治杂病有神。”[3]与本文笔者的看法不谋而合,笔者认为,汗法不独解利表证,治内伤杂病有神,在临床实践中应当多体会多应用,顾护正气是首要,在解表剂的基础上辨证加减,或将汗法灵活应用,不拘泥,以得汗而治病,综合考虑,方能用好汗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