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材料)关于“中和”

 阅读美丽星空 2022-12-13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迄今为止,我们可以将美学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国大美学,一种是西方小美学,二者既各自独立,又互补、兼容。从本质上来看,传统的中国美学是最接近美学本质的,它是一种诗学,有审美特质,它追求中和、天人合一,而不是像西方近现代美学那样追求科学化、概念化。所以,中国传统美学是大美学,儒家的“中和”美学思想就是中国艺术文化的最高境界。

中和,意即中正和谐,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在儒家经典《中庸》中,“中和”既是人性修养的道德标准,又是在其提出至善、至诚观点后所形成的一种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形态。《中庸》有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这里的“至诚”是圣人之德,只有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本性,才能达到所谓的人伦之和、天地之和,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尽善”“尽美”。因此,只有善与美相统一,才能让至诚、至美、至善审美化,并渗透到中和之道中。

中庸之道的最高层次是天人合一,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即我们在审美过程中要适中、和谐。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只有实现“中”与“和”的统一,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实现中和之美。

儒家的中和美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审美形态之一,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称赞《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种观点后来发展成“温柔敦厚”的诗教说,即主张在文学作品中有节制地宣泄情感,而不要把感情表达得过分强烈。在这种文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文学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中和之美,很少有剑拔弩张的表达狂怒、狂喜情感的作品,而是以“怨而不怒”的方式来批判现实,在抒写个人内心情感的时候,总是温婉曲折、含蓄深沉地寻找适度的表现方式,这正是中华民族所体现出的平和、宽容,充满“中和”思想的大美之学。因而在优秀诗歌、戏曲等的创作和形成过程中,“中和”的美学思想在文学审美和艺术表现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儒家的“中和”思想是中国最高的美学理想,贯穿于中国传统社会以及人生的方方面面,不仅在文学审美上创造出了平淡朴素、恬静安逸、怒而不怒的“和”之理想境界,使传统文化艺术的表达呈现出含蓄委婉、冲和的特点,也对当今社会的治国之道、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庸是真善美的统一,道德与知识的统一,宏观与微观的统一,高明与平凡的统一。价值取向是重人而不轻天,重群体而不轻视个人,重本而不轻视末,重利益也重视义,重视人文也重视科技,重视和谐而不取消斗争。”因此,在治国之道上应该实现和政之美,以避免矛盾冲突,稳定社会秩序,达到“至和”“至美”的境界:在为人处世上要注重加强自身修养,充分发挥善良的本性,宽容待人,和谐相处,以达到“至仁”“至善”的境界;在与自然的相处中,要追求和谐统一,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相互依存,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摘编自张龄予《“中和”的大美之学》)

材料二:

中国美育现代性建设遇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社会美育方面,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剧增,人们越来越沦为工业社会的奴隶和工具,思想被物欲支配,变得干枯、乏味,这也是当今社会道德滑坡、文化失范、各种社会问题滋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伴随市场经济和工业社会而来的大众文化正在以猛烈的势头消解神圣,躲避崇高。温柔甜蜜的爱情小说,神奇曲折、刀光剑影的武侠剧,低吟浅唱的流行歌曲,光彩炫目的广告形象以及虚拟的网络空间等,一切看似丰富多彩但却在不断消解人们对审美的认识,降低人们的审美趣味。另一方面,学校的美育建设也困难重重,首先,没有给予美育相应的重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只重知识传授,注重升学率的提高,而忽视了育人的大目标。同时,陈旧的教育观、人才观深入人心,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中美育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而且完全让步给智育,学生只能在接连不断的测验、考试中奋战,致使学生身体素质不理想,心理素质也堪忧,知识在增长,道德塑造却在滑坡,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审美素质的降低是当代美育现代性建设面临的重要难题。中国美育现代性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说明了美育没有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或者说当今的美育自身存在不足。就其原因客观方面来说,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进入消费社会或者大众文化泛滥的社会所必然遇到的问题。但是,从根本上说,是中国现代美育隔断了与传统美育的联系,完全照搬西方模式所致。因此,中国美育现代性建设仍是一项未竟的事业。

(摘编自祝亚楠、卢政《论古代“中和论”美育观与中国美育现代性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具有诗性的审美特质,最接近美学的本质,“中和”美学思想是中国艺术文化的最高境界。

B.中国传统美学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与追求明确的科学化、概念化的西方现代美学是不相同也不相容的。

C.“中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传统中国人道德修养的标准,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种审美形态。

D.传统的“中和”的思想在当前仍有重要的意义,可指导我们治理国家、为人处世以及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之道强调审美应适中、和谐,只有将“中”与“和”统一,实现中和之美,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B.中国的文学作品往往以一种怨而不怒的方式来批判现实,很少激烈地表达情感和过度抒发内心的悲伤。

C.物质欲望的膨胀、生活压力的剧增以及当代大众文化的泛滥,给人们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趣味带来不良影响。

D.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忽视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3)下列各项表述,不适合做“儒家的中和思想对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产生巨大影响”的论据的一项是

A.《卫风·氓》的女主人公怨而不怒,果断冷静地结束痛苦的生活。

B.《孔雀东南飞》男女主人公殉情后得以合葬,且化作双飞之鸟。

C.王羲之的书法刚柔相济、线条光洁秀劲,章法明媚相成。

D.《窦娥冤》窦娥临刑前激烈地指斥天地、且发下三桩誓愿。

4)为什么把“中和”称为“大美之学”?请结合材料一,说说你的理解。

5)当前我们如何利用“中和”美学思想来解决美育现代化建设的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1.1B

2A

3D

4)①“中和”最接近美学本质,是善与美的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②“中和”思想是中国最高的美学理想,不仅贯穿于中国传统社会以及人生的方方面面,而且对当今社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①通过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中和”美学思想体会平和、宽容之美,提高审美趣味。

②借助至仁至善的“中和”美学思想,加强修养,缓解当代人的精神压力,重塑社会道德。

③“中和”美学强调既重视人文也重视科技,当代学校美育也应对美育有足够的重视,合理设置美育学科,还应将现代美育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