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会 情境教学法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中的若干思考

 昵称15221501 2022-12-13 发布于湖北

此文发《教育科学》2017年9月

     情境教学法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中的若干思考 

    贵州省威宁县中水中学    李会    邮编:553100

   【内容摘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以达到追求知识与情感两者结合的境界为目标的,应该使知识的学习和情感的陶冶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动力,唤起学生追求真理,憧憬未来的热情。那么,如何才能设置一个成功的教学情境呢?本人在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加上自身的实践,就如何创设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    教学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生活处处有学习。我们要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教学,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古人说“切己体察”,意思就是要以己身经历去体悟印证书中道理,才能获得真知。教学也是如此,要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与教学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如此将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数学求知等,让知识在类似的情境中彰显出来,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四册“解决问题”一节时,让学生课前与父母一起去超市了解商品的种类、价格,并体验购买东西时如何算账。上课时,为学生创设一个小超市的情境,让学生自由选购,自己算账。学生不仅学会了混合运算,也调动了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学习初中语文《柳叶儿》一文时,因为文章所落笔的年代毕竟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缺乏切身体会。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主题,可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调查,听爷爷奶奶讲那年那月“饥饿的故事”,了解他们的辛酸苦辣,并能整理成文在班内交流。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反映那个年代的影视作品。或者先以“时代的变迁”为主题进行社会调查,在对比中发现时代的变迁,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吃”上,可从衣食住行多方面进行,真正懂得珍惜来之不易幸福生活。也可就某一方面写成调查报告或运用对比手法写一篇表现时代巨变的记叙文,从而让学生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身临其境的理解本文的主题,进行一次心灵的洗涤,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没有理由不去珍惜。  

       二、创设启示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有的文本知识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如果教师创设的情境只注意思辨性与问题性,就有可能让学生的探究碰壁受挫,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削弱学生探究的动力与追索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注意让学生通过情境产生问题,还要注意通过情境给学生提供信息暗示与思维引导,使学生探究有大致方向,能借梯上屋,登阶入室,而不至于思而无果,屡屡受挫。如“汇率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一个热点问题,但教材对此问题却没有展开阐述,学生对此问题也没有多少接触,缺乏生活经验,若让学生自己探究就难度很大。为此,我在创设情境时,不仅出示了近年来我国人民币与美元兑换的变化情况,还出示了人民币升值后,对某些行业或产品在进出口方面的影响,再让学生去思考“汇率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这样,就使问题既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能为学生降低思维难度,有利于学生通过情境中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带来的影响获得启示,从而进一步分析推导它对生产、消费等其他环节的影响。这样,既有一定难度,学生跳一跳又能把果子摘下来,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

     三、创设感染情境,依托情境潜移默化

     教学情境应是“情”与“境”的有机统一。有“境”无“情”不仅会让课堂变得死水一潭,“无情无味”,也会让学生感到教师冷漠刻板,难以亲近,难以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因而一个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要能传递信息,制造困惑;还要“情”足“味”浓,以情感人,以情传情。“情”“境”互动,既促进学生思考,又具有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作用,获得教书育人的双重效果。因而教师创设情境既要注意其思辨性,又要注意其感染性,力求“情”“境”一体,境中孕情,以情润境,充分发挥“情”的激励与感染作用;以情启智,以情育德,以情导行,使学生既获取知识,又转化思想、升华情感、完善个性。教师创设感染性情境要饱含激情,语言富有感染力;要充分利用歌曲、电视、电影、图画等艺术形式和现代化教学媒介,将文本内容转化成一个个充满感染力的场景,或描绘成一幅幅让人触景生情的画面,或演绎成一段段动人心弦的故事,让学生感同身受,如临其境,思想被触动,心弦被拨响,心灵受震撼。如讲“一国两制”中“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意愿”,我就一边通过多媒体播放台湾同胞回乡省亲亲人相见时抱头痛哭,离别时依依难舍的画面作为背景,一边诵颂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充满相思之情、离别之痛的诗句和饱含哀愁的语言与催人泪下的画面交融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浓浓的情感氛围,较好地表达了台湾人民因亲人分离带来的相思之愁、相思之苦和期盼祖国统一的思念之情、思念之心,使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教材知识,也在深切体验、感受台湾人民渴望亲人团聚、企盼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的同时,使自己的血缘之情、爱国之情得以升华,使推动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的思想在头脑中牢固扎根。

     四、创设展示情境,让学生展示才华

     青少年有表现自己的欲望,教师创设情境就不能唱独角戏,而应根据学生喜爱表现自己这一特点,积极创设展示性情境,为学生表现自己的才艺和本领创造条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凸显特点与专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有利于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优势,增强搞好学习的勇气与信心,这对基础较差、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来说,更有其重要作用。如讲“市场交易原则”,我就以教材中的漫画“朦胧价”为主题,让学生自报家门,扮演情境中的角色,将漫画内容表演出来,结果两位文化成绩较差,但却喜爱文艺活动的学生勇敢地走上来,他们虽没有经过排练,但临场发挥出色,把漫画中的内容作了比较传神的展示,受到大家的欢迎与称赞。又如讲“劳动者要履行提高职业技能的义务”,我对学生说,作为未来的劳动者你们要有自己的绝活,听说你们现在就有了绝活,能不能亮出来让大家一饱眼福,结果有的学生画简笔画,有的学生折纸玩具,有的学生写钢笔字,大家各显神通,各展才艺,纷纷亮出了自己的拿手好戏。这种展示性情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又使教师的导入形式丰富多样、新颖有趣,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同时还有利于教师结合学生表演的内容引导他们分析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五、创设故事情境,构建生活课堂

     中外教育名家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在学习《善于与人交往》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历过的家庭冲突,然后设计成小品表演,并思考“当时是怎样解决的?……现在我们学了这一课后又该怎样解决?”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一同学把自己因考试不理想而被父母责骂的事作为素材;还有一个同学把自己第一次做饭做糊了而被父母埋怨的事表演出来。在小品表演中,扮演家长的一方越训越生气,扮演孩子的一方越辩越委屈,都明白了争执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后有的同学表示:“如果我当时认真聆听,虚心接受批评,冲突就不会发生了。”一名同学还在小作文中写道:“我曾因把妈妈的项链弄坏而被训斥,当时很委屈。现在我想到,假如当时转移话题哄哄妈妈,妈妈一定会转怒为喜。”

   六、利用课堂辩论创设情境,增强学生自信

   辩论引进课堂,是指课堂教学中,围绕一个中心论题,通过课堂辩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活动形式。例如在上《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这课前,出了这样一个辩题“传统教师在当今社会的作用是否因为网络视频教师的出现而被取代”让学生自行分为两组,广泛查阅资料做好充分准备。上课时,让正方反方各推出四位能说会道的同学上台辩论。教师可充当支持人,也可以作为辩论会的秩序维护者,维持好课堂纪律,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辩论会的气氛。这样,学生们不仅能掌握知识,拓宽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