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宾虹绘画是受印象派影响吗——黄宾虹画风成因探析丨“不朽的遗产:黄宾虹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研讨会发言...

 昵称61560146 2022-12-13 发布于浙江

本文为“不朽的遗产:黄宾虹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研讨会发言稿。原文1万字。

图片

论文提要

各位专家、各位网友:

下午好!

我汇报的题目是《黄宾虹绘画是受印象派影响吗——黄宾虹画风成因探析》。先说一下这篇论文的写作缘起。

我读博时,选择的研究对象是黄宾虹,20186月完成博士论文《黄宾虹“士夫画”理念研究》,后来整理出版了《士夫画——黄宾虹画学核心》(青岛出版社)。

图片

一般都说“内美”或“浑厚华滋”是黄宾虹绘画核心理念。其实不然。“内美”外延过大,而且,在黄宾虹文集中,出现频率不高。“浑厚华滋”主要是画面效果,它更多与技法相联系,并非形而上的艺术观、美学思想,而且,黄宾虹多次论及:浑厚华滋是宋元画就有的特点。

在黄宾虹文集中,他反反复复说的是“士夫画”,出现频率达150次之多。这么重要的一个范畴竟然被忽略了。原因可能是好多人根本没通读过《黄宾虹文集》。

好,言归正传。

写博士论文时就一直在思考黄宾虹画风成因问题。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说黄宾虹绘画是受西方印象派影响。好多人都相信这个说法。还有人拿塞尚的风景画和黄宾虹山水比较,个别的的确有些接近,不过那说明不了问题。

我们首先看一下这说法的来源。据现有资料,把黄宾虹绘画和印象派联系起来,最先来自傅雷。

1943年,傅雷在致黄宾虹的信中写道:“所述董、巨两家画笔,愚见大可借以说明吾公手法,目亦与前世纪末页西洋印象派面目类似……(印象派)与董北苑一派及吾公旨趣所归,似有异途同归之妙。”

请大家注意,傅雷说的是“类似”“似有”,也就是说,这只是他个人的观感。对此,黄宾虹是什么反应呢?

这之前,未见黄宾虹将自己的画与西画联系在一起,这之后的1946年,黄宾虹在给鲍君白的信中说:近来拙作取法北宋为多,因其用笔之沉着,墨采之浑厚,每与欧画符合。欧之学者近观中国宋元古画,多高古胜人,欧画正思改变精进,适与相合。”他说自己画“每与欧画符合”是取法北宋的结果。

他还有一段话:“贱躯顽劣,搜求古今名迹,以资参考,将拟沟通世界画事,改变方针。欧美近悟形似之非,趋向中国逸品。”

“每与欧画符合”,显然是转述傅雷的话。“将拟沟通世界画事”,应该也是傅雷那段话暗示的结果。翻检史料,傅雷那封信之前,黄宾虹从没提过自己的创作与印象派、与西画的关系,后来提及此,也仅上述两例。所以,说黄宾虹画受印象派影响,并不成立。

而且,我们也要特别注意黄宾虹这两段话的后半部分,说的都是欧画趋向国画——充分证明黄宾虹的艺术思路:以我为主。这一点,下面我们还会再提到。

那么,是不是黄宾虹就对西方绘画很陌生呢?也不是。

从时代风气看,清末民初,中华民族遭遇到三千年未见之大变局。有识之士纷纷将目光投向西方。于是,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等各种新思潮不断涌现。艺术界也大量引入西方美术。当时各大美术院校都以教授西画为主,包括黄宾虹任教的上海美专。在这样的时代激流中,黄宾虹不可能置身事外。

举几个例子。

他与取法日本画法的“折衷派”主将高剑父、高奇峰等交往密切。

1933年,黄宾虹等人发起成立百川书画会,成员中既有国画家,又有西画家。正如书画会名称所昭示的,大家艺术形式不同,艺术取向不同,但百川分流,同汇于海。

1924年,《国画研究会特刊》发表黄宾虹《中国画学谈》一文,论述当时美术界醉心欧化的现象,并对中西绘画展开比较分析。黄宾虹遗留手稿中有《欧画》一篇,文中叙述西方绘画种类及其简史,提到画家“安格尔”“莫奈”“丢罗”“马底斯”等。

黄宾虹与诸多西方美术学者、画家和收藏家交往密切。如,德国收藏家谛部博士夫妇、柯士医生、美国藏家白鲁斯、日本画家田边华、德国孔达女士、意大利画家萨龙、瑞典研究中国绘画史的著名学者喜龙仁、法国收藏家杜博思、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画学教授德里斯珂等。而且,黄宾虹晚年最大知己傅雷也是研究西方美术史的专家。

在黄宾虹与西方友人交往的记述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现象:黄宾虹所引述的西方友人言论竟与他自己的艺术观点惊人的一致!这有两个可能:一,他们是相互影响;二,黄宾虹的艺术思路是以我为主的,他所引述西友言论不过是在确证自己的艺术理念

比如,“(欧美人)有明于元代士夫画高出唐宋,而以明季隐逸簪缨之画不减元人,务从笔法推寻,而不徒斤斤于皮相。”

“欧美人莫不倾向东方文化,于士夫画尤为留意,见中国画家必以纯粹国画劝勉,如有参合东西派者,皆为彼邦人所轻视。因其近年类能读我国文字,讲求我国画事理论,虽四王吴恽,以为近于甜俗,石涛、八大流于江湖,皆所未许,唯钦佩于倪云林、黄大痴一派。”

黄宾虹甚至说:“画之形貌有中西,画之精神无分乎中西也。”他人多看到中西之异,黄宾虹看到的却是中西之同,这是他的独特视角:从绘画精神而非绘画技法角度看问题。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

研究黄宾虹画风成因,必然涉及到一个问题——他的取法。

第一,师古人。

首先是师古法。

黄宾虹反复强调“古法”和“师古”的重要性。

黄宾虹为何如此强调古法?乃针对画坛时弊,即不讲古法,古法失传。

对于如何师古,黄宾虹也有自己明确的观点。“盖师古人,必师古人之精神,不在古人之面貌。”黄宾虹指出,既不能疑古,也不能泥古。

另外,不能只学古代一二家之皮毛,还要深入研究,精通画史,明确历代名家之师承授受、画法变迁。

前人讲,师古人不若师造化。那么可不可以不师古人直接师造化呢?不可!中国画的特点决定了,必须首先师古人,而且要不断地师古——锤炼笔墨,在此基础上再师造化。若直接师造化,可能仅得到一个自然风景的图形复制,而缺少笔墨。如此,称之为“图”可也,难以成“画”。

那么,黄宾虹到底取法过哪些画家?潘天寿曾经总结过(如图)。当然,黄宾虹的取法对象远不止这些,仅据《黄宾虹全集》所刊作品统计,黄宾虹临习的画家就达86人之多!

图片

其次是师真迹。

学画,黄宾虹排斥印刷品,“求观真迹”。印刷品意味着作品原真性的丧失,就国画来说,它的用笔用墨都会失真,更重要的,它的韵味会大打折扣。

黄宾虹不但不提倡一味临摹印刷品,对世人竞习《芥子园》也持批评态度。《芥子园画谱》是国画一个方便的入门路径。不过要是一直以此为法是不行的。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绘画名家之所以成家,在于其高超的笔墨,以及从此笔墨中透出的独特高妙的气质、气息、格调。这些属于创作主体的独特性在《芥子园画谱》中都被同质化了,被取消了。

至于具体的临古方法,黄宾虹早年也用实临法,到晚年多用“钩古法”。也就是“钩其丘壑轮廓”。为何要用此法?一是锤炼笔墨,二是为日后的创作积累粉本。

图片

黄宾虹 临黄公望山水 27.5cm×38cm

第二,师造化。

黄宾虹不但强调学习古人笔墨,还十分注重师法“真山”。黄宾虹以蝶为喻:“师今人者,食叶之时代;师古人者,化蛹之时代;师造化者,由三眠三起,成蛾飞去之时代。”也就是说,写生是向更高层次艺术境界迈进的必经阶段。

黄宾虹甚至说云南大理石、良渚古玉的纹理都可如画。正所谓“天下无物非草书”。

图片

云南大理石

黄宾虹写生注重取舍,注重内心的酝酿。

具体方法,他也是用临古画的钩古画法。

可以看出,钩古法是一个中介,是黄宾虹沟通师古人与师造化,从临古走向写生,由写生体悟古意的重要途径

图片

黄宾虹 泰山写生稿(此即其“钩古画法”)

写生另外应该注意的一点,是与师古人相结合,即将自然山水转换为笔墨,以古画之皴法写之。

黄宾虹承继董其昌之说,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华夏名山大川,几乎没有他旅迹不到处。还以此之教其弟子林散之。

下面就来具体看看黄宾虹画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黄宾虹绘画的一大特点是浑厚华滋——山川浑厚,草木华滋。这种画风的形成,其实就是师古人和师造化的结果。

首先是来自古人。

黄宾虹说:“北宋画皆积数十百遍而成。大痴、云林从荆浩、关仝、北苑、巨然筑基,故能浑厚华滋,不为薄弱。”“画宗北宋,浑厚华滋,不蹈浮薄之习,斯为正轨。”

“有龚半千、石溪、恽香山,皆粗墨涩暗,以名大家,谓之浑厚华滋,不以细谨为事。”

可见,浑厚华滋是古代许多大家都有的艺术风貌,是中国画史一直以来的艺术传统之一

宋人山水之浑厚,在黄宾虹看来,是和宋人喜画阴面山有关。

图片

黄宾虹 山水 86.5cm×31.1cm 1952年(89岁)

题曰:“……北宋人浑厚华滋,层层深密,如行夜山之妙。”

浑厚华滋一方面来自古人,另一方面来自造化。

黄宾虹说:“余游黄山、青城,尝于宵深人静中启户独立领其趣。”他说,自己看山,喜欢早晨、黄昏的山,以及云雾中的山,因为山川在那时有更多微妙变化。

他还说:“山具浓重之色,此吾人看山时即可领会,清初四王画山不敢用重墨重色,所作山峦几乎全白,此是专事模仿,未有探究真山之故。”

图片

黄宾虹 万松烟霭 132.6cm×66.5cm

题曰:“黄山平天矼望西海门,深谷中万松烟霭,如入夜山。”

黄宾虹68岁(1931年)时,曾有雁宕之游,宿观音洞寺院中,每晚夜深人静时,独自出门,静坐看山,并以指为笔,摸黑写生。

1933年春,黄宾虹游青城,遇大雨,无处躲避,浑身湿透。他索性找块岩石坐下,欣赏起雨山飞瀑,陶醉其中。第二天,“蒙被酣眠打腹稿”,半日后,奋身而起,一口气作《青城烟雨册》十余幅。致友人信中,黄宾虹说:“青城大雨滂沱,坐山中移时,千条飞泉令我恍悟,若雨淋墙头,干而润,润而见骨,墨不碍色,色不碍墨也。”可见,青城之游,是其参悟造化的一个重要契机。

图片

黄宾虹 青城山中坐雨 86.4cm×44.6cm

题曰:“青城山中坐雨。林峦杳霭,得图而归。”

这年秋天,黄宾虹曾作瞿塘夜游。夜山黑重,月光到处呈银白色,虚灵美妙。黄宾虹在月光下摸索着作速写。有月光处,不着一笔。山岩勾勒轮廓后,层层加墨。一改平日较快的写生速度,慢慢地边推敲边画。次日,黄宾虹取出画稿一看,兴奋大叫:“月移壁,实中虚,虚中实,妙!妙!”他在《题画嘉陵山水》中写道:“嘉陵山水江上游,一日之迹吴装收……我从何处得粉本?雨淋墙头月移壁。”

黄宾虹之所以层层积墨,求浑厚华滋之境,一是出于其艺术理念,认为此乃画之“正轨”;二是针对画坛“浮薄”“浅易”“细谨”之弊,“清代画多流于浮薄,无浑厚华滋之趣以此”

还有一点,因为容量原因,论文没有提及:从黄宾虹的艺术理路看,他其实走的是最传统的路子,而非受西方绘画影响。根据黄宾虹个人的论述和他的艺术实践,可以总结出他有这样一个艺术理路:品学—书法·线质—笔法·力·气—墨法·韵—士夫画。简言之:人—书法—笔墨—气韵—士夫画。换句话说,他走的是笔墨大道。他八十年如一日,不停锤炼笔墨。他的艺术方式,就是把每一笔都化成书法线条,笔笔写出,笔笔力有千钧,不管是山石、树木、房舍、舟楫还是人物。他是从传统中一步步走过来的,渐修而成道

当时就有融合西画的绘画潮流,对此,黄宾虹怎样看呢?19489月,黄宾虹自北平南归杭州,受聘为国立艺专教授。106日,国立艺专国画科教授设宴欢迎黄宾虹。席间,吴茀之问黄宾虹:当前作画者,或以西洋画法制成不中不西之“新中国画”……吾人何取?黄宾虹明确回答:国画之笔墨,为人体之骨骼。前者无笔,犹如木偶,无灵魂气血。他是明确反对这一潮流的

还有一点,那会不会黄宾虹事实上是受了印象派影响,他故意秘而不宣呢?就像现在不少画家那样,怕别人窥破,怕别人学去。不可能。为什么?黄宾虹不是那样的人。他有“士夫”的担当精神,他以传古为己任,他喜欢教化众生,他认为有价值的理念,会反复不停地讲,例如“士夫画”“作字如作画”“道咸画学中兴”等,他不会藏着掖着。

通过研究黄宾虹,本人得到一点启发,就是一定要从原始材料入手,就是看黄宾虹本人怎样说怎样画,而不要想当然地发挥,否则很可能走向过度阐释,远离黄宾虹本意。起码要通读完《黄宾虹文集》吧,通过一些研究黄宾虹的文章看,作者其实没读过全本文集。

借这个机会,还要呼吁一下,希望浙江省博物馆能尽快公布所有黄宾虹资料,以惠及艺术界学术界。是不是黄宾虹有些手稿、作品还没有整理发布,是不是有些黄宾虹的藏品如赏石、瓷器、玉器、铜器、碑帖、书籍等也没有整理发布其实只需要把原始材料数字化即可,整理研究交给学者。我们希望早日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全面的黄宾虹。

最后感谢张坚馆长、春术老师和所有会务组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已经成为研究黄宾虹的重镇,功莫大焉。

我的报告到此为止,欢迎大家提出批评意见。谢谢!


研讨会结束后,朋友们继续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