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玉翠 谈书院教育下的素质教育

 昵称15221501 2022-12-13 发布于湖北

此文发《中小学教材教学》2017年6月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三合小学  任玉翠   邮编:236000

[摘要]书院教育作为我国历史上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它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书院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人格教育、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等方面颇具特色,彰显出令人惊叹的教育智慧,这对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有巨大的启示。

[关键词]书院    书院教育    素质教育

在新课改精神指导下,我们一直上下求索着素质教育,虽然我们也知道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在于让学生能发挥个人潜能,各展所长,并培养良好的品格。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很遗憾地发现,依然存在很多老师还在穿以前的鞋走以前的路,或是在穿新鞋走老路;或是穿了新鞋却不知如何走路了。其中原委或许是不知道素质教育的实质及具体内容如何实践吧,那我们就从历史的足迹中,寻找一下古人的教育智慧,或许能给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提供些许有益的借鉴。

提起古代教学,我们不得不提及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它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它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事业、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一千多年,在其绵延千年的悠久办学历程中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科学内涵的教学经验。书院自确立以来,就以其独特的个性色彩为我国古代人才培养和学术文化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在封建社会科举仕进,思想禁锢的社会环境中建立起自由灵魂、崇尚思考、立德立人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独具特点的文化教育特色。这就使得书院不仅以其独特的教育教学特点成为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项创举,其良好的读书治学经验更是我国学术史上一束奇葩。书院开创的学术风尚至今仍为中外学者所称道。古代书院教学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科研方面以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突出学术性、前瞻性。

历史上许多书院既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又是学术研究工作的圣地。历代书院的主持人几乎都是学坛巨子,学有专长,不少人在学术上自成流派。他们在书院里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所学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这样就把教学和学术研究结合了起来,由于学术大师们充分利用书院来宣传与发展学术,这就使得学校教育与学术研究关系空前紧密,并且使学术流派得到广泛传播。所以胡适认为我国书院的程度,足可以比外国的大学研究院。而反观现在我们的教学与研究,很多人的教与研相互脱节,学生难以学到高深的学问,老师难以做出高深的学问,我们的中等教育围绕高考指挥棒,本科教育围绕考研指挥棒。而古代书院将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的教育方式,体现了书院教育的独立精神,这种独立包括独立组织、独立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这些对于当今的教育界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二、教学形式以自由讲会和讲学为主,体现开放性、自由性

书院的讲会制度,成为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尊重学术自由,提倡百家争鸣,形成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这也是书院区别于官学的重要标志。书院盛行的讲会活动始于南宋,在明代得到很大发展,一直延续到清代,并逐步制度化、组织化。历史上一些影响较大的书院都有关于讲会制度的规定。如白鹿洞书院续规规定了明确的会讲之期,且规定即非公讲之日也可随时研讨。

书院的讲会使书院打破门户之见而博采众家之长,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例如,朱子主持白鹿洞书院,甚至邀请论敌陆象山前往讲学,双方都显示出兼容并包的学术胸襟。不仅不同学派间求同存异,即使同一学派内部也允许有不同主张,师生间互为学友,自由切磋,学生被鼓励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和见解。而且,学生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学派的限制,允许学生中途易师。可以说书院的讲会制度为不同学派争鸣论辩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体现了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自由精神和兼容并蓄精神。这种思想和教育的包容性给我们在今天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如何更大程度地追求学述的兼容并蓄和开放办学以有益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注重自学和讲习指导相结合,强调自主性、自动性书院丰富的教学活动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一,讲演辩论,中国书院十分重视学术讲演,书院的教学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提倡教学相长,采用师生互动论辩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提倡师生间质疑问难,平等讨论,取长补短。当时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常与学生共同讨论,由此形成会讲形式。后世书院的会讲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把师生互讲和讨论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在这种论辩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其识精而思锐,不惑于常解,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材施教。在围绕学术著作和学术观点而展开的教学中,教师角色侧重于指引者,倡导学生的自学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剖析古代书院的互动特质,能给我们带来若干启示。其二,自修问难。除学术讲演外,书院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多提倡自学精神,质疑问难。宋代书字之所以称名者,盖实为藏书之所,而藏书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读书。书院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主要强调以自学为主,不懂的地方可以向高年级的学生或学长请教,不得留问题于明日。书院藏书丰富,这为学生自由读书和独立钻研提供了方便。朱熹认为,除集体讲演外,书院老师的职责就是指导学生自修读书,强调读书须有疑,有疑而又深思未得者即当请教大师,这就叫做质疑问难。朱熹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重点抓学习的开头和结尾,开始要给予讲解示范,在收尾时要给予纠正规范,这实际上是现在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种以学生自我钻研体悟为主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养成学生独立性、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而我们现代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最欠缺的就是师生间的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与探讨。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干。依然是当今大学乃至中小学教学的主要方式和方法,学生很少有与教师辩难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力。它不利于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也不利于各种思想的想互交流与碰撞。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推行这种师生间的辩难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让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相互诘难、论辩使学生受到启发,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这又是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巨大启示作用,对当前的教育意义重大。

四、师生关系以道相交,关系融洽,体现民主性、和谐性

常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构建,中国古代教育素有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书院的师生往往有着纯粹而真挚的师生关系。一方面,由于生徒是择师而从的,他们未入时已对老师的学问和人格十分仰慕,加上入门后得到老师的悉心教导及人格感召,故对老师更加尊崇。另一方面老师教导学生不重在传授知识,着重动之以情,说之以理,更重以身作则的人格感召,往往对学生十分爱护和关怀。这样师生之间以道义相守,以诚相待,时间长了自然感情深厚、关系融洽。而现代教育注重技能知识的传授,师生缺乏交流,相对来说疏忽人的情感,因此,人与人之间往往只求理性的了解,而许多时候不能有互相的关怀和感通,造成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疏离和隔膜。这种师生关系势必会影响教育效果。因此,书院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当前教育应该汲取的经验,这也是书院教学为我们提供的宝贵启示。

纵观中国的教育,没有一种形式能如书院呈现的这般自由,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学术创新、人格教育、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等方面,体现出了教育的学术性、前瞻性、和谐性、民主性、开放性和主动性等。留下来丰厚的教育智慧,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式下,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式人才,实践素质教育,我们依然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深入剖析和学习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无疑给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极大的营养。

参考书目:

(1)丁钢、刘琪《书院与中国文化》[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2)王桂相《古代书院教育教学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

(3)贾俊侠《冯从吾与关中书院的教学思想及教学特点》(西安联合大学  西安)

上一封 下一封« 返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