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21章:最大的德,就是回归生命的本来

 Frank_Chia 2022-12-14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大象无形。“惟恍惟惚”的大道到底存在与否?如何证明存在?

道生万物,物皆有性,其性为德,为道之用,大德之容,皆从道来,以道为引,归道而去。

如果万物德性具足,这正是完全遵从大道的结果。反之,背离了大道,万物德性不纯。

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凡是万物德性完全具足的,(万物存在发展的条件、性状、变化等一切表现或样态,)都是完全遵从大道的结果。

大道这个东西,又是恍恍惚惚的。恍恍惚惚之间,其中有了形象,有了物体。大道是那么地昏昏昧昧,微不可察,深不可测,其中有了精质(物质最基本元素),这种精质是真实存在的,是完全可信的。

从现在推及到远古,“无名”的“大道”从未舍弃万物,根据它可以知道万物最初的样态。我怎样了解万物最初的样子呢,就是道。

文章图片2

最大的德,就是回归生命的本来,万物之德性完备具足。

孔德即大德,何谓大德?何以惟道是从?万物能够做本来的自己,这就是最大的德。

大德,万物之德性具足,最自然最原始之状态,犹如赤子保全天性,没有因为人为因素而改变、偏离、变异。

在天道旁落人道横行的情形下,很多情况下变成了唯人是从,唯利是从。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大增强,万物之德不再具足,皆因偏离了大道。

比如基因编辑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改良”动植物。生长激素的滥用,也改变了万物生长的样态、习性、性状等。

反观近现代以来,很多物种灭亡,似乎也说明了“天道”的无可奈何。“人道”力量的无限膨胀在加速,而“其名不去”正成为一种假说,天道会舍弃万物吗?也许只有人类如此。

文章图片3

古希腊先哲伊壁鸠鲁说,你要是按照自然来造就你的生活,你就决不会贫穷;要是按照人们的观念来造就你的生活,你就决不会富有。

道隐无名。“名”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定义,那么“道”对万物之德的界定与规范,是不是一种道的“名”,像人一样定义万物呢?

“道”本身是无名的,我们对它的定义总是局限的,也是不准确的。人总是在局限在自己的思维空间内,无法突破自己的思维牢笼,那么就无法体验超越时空超越思维的高维度的“道”。

“道”就像更高维空间一样,我们只有放弃固化的思维与认知,才能把我们囚禁的灵性释放出来,来感知不可思议的“道”的奥妙。

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追随着世俗的步调,别人怎么过,自己就怎么过;还是遵循自己的天性,走自己的路,耕耘自己的园地,享受独处的天地。

在浮浮沉沉的世俗红尘之中,认知与欲望往往让我们迷失了自己,在追逐中我们丢失了最珍贵的东西,

我们的真心本性还完好无损吗?也许无法承受生命的价值之重,也许是因为内心深处发出的呼救之声。

真正的成长是自我的消融与提升,真正的归隐是回归自己的心灵。

文章图片4

“道”,与其说是一种哲学,不如说是一种信仰。

“道”,不像科学理论一样可以实证。道,皆为感悟而得,又不能人人实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道”,超越时空,超越理性。因此,与推理论证,不如信之仰之。因循“道”之天梯,登至天道峰巅,俯视人间百态,万物皆归于心,心道合一,驰骋天地之间,获得心灵与精神的超脱与解放。

大道之无形,似无可奈何,正因道之无状,故言道之超越,不拘一物。道之恍惚,似言之凿凿,因道之有象,有“道”可从,是言道之内存,道寓物中。

一无一有,一阴一阳,谓之道也。此章重点确立道之“有”,有物有象,有精有信,其旨在示人,有“道”可循也,并非“道”虚无缥缈,玄之又玄,不可捉摸,而是有迹可循,亦即“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寓物中,显之为德;物在道中,唯道是从。得道而有其德,失道而无其德。故可由德及道,观物悟道,理在于此。

但言物易,解道难。物有形有状,可感可知,道之为物,无形无状,又真有非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惟“恍惚”二字以解其妙。

文章图片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