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议《伤寒论》中的“表里同病”治法

 竹根岭一号 2022-12-14 发布于江西

摘要:本文从“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病”三个不同的方面,对《伤寒论》表里辩证法进行了探析,对表里病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以求提高对表里病的辨治能力。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中医经典名著,自唐代以来就被奉为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伤寒论》的治则,可概述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治未病;

②、治病求本;

③、调理阴阳,驱邪扶正,以平为期;

④、表里先后,轻重缓急。

其中“表里先后,轻重缓急”的辩证论治,是其中较为复杂的部分。《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张仲景将这种兼顾内外,复杂的调治思想,应用于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的治疗中。《伤寒论》在“表里同病”时,又因“发病有先后,病候有轻重,病势有缓急”等不同情况,而确定治疗原则,其中又包括“治表、治里、先治、后治、缓治、急治、并治”等多种治法。先试析如下:

一、先解表后治里:

如:第32条,云:[太阳与阳明合并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柯琴,曰:“太阳主表,则不合下利,下利而曰:必,必阳并于表,表实而里虚耳”。分析病机太阳表邪不解,邪迫阳明,水谷不化,下利清谷。所以症状既有的表证,又有下利便溏的里证,自下利说明由表邪内迫引起,但并未引起脾胃等内脏的虚症,里病由表病引起。病情偏重在表故不须治里,葛根不仅可解表邪,升津,解肌,又可生发脾胃之清气以止下利,表里同治,从而使表解里自和。

36条,云:[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柯琴,曰:“若喘属太阳,呕属少阳,故胸满而喘者,尚未离乎太阳,虽有阳明可下之症,而不可下。如呕者,虽有阳明可下之症,而不可下。如呕多,虽有阳明可攻之症,而不可攻,也以未离乎少阳也”。“不可下”,说明虽有阳明病某症候,但燥热不甚,肠道尚未结实。宜“麻黄汤”,说明虽属太阳与阳明合病,而病重偏重在表。权衡表里轻重缓急,治表为先,故曰:不可下,宜“麻黄汤”。

106条,云:[太阳表不解,热解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解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柯琴,曰:[首句以反不结胸句,知其为下后症。此以尚未可攻句,知其为未下症。急结者宜解,只须“承气汤”;硬满者不易解,必仗“抵挡汤”]。蓄血证,通常会有两种不同的转归:一是:血结轻浅,人体正气尚强,邪热可随瘀血而去。二是:血结较深,正不胜邪,此时须用破血攻瘀之法。但当表证未解时,以免表邪内陷,固当先解其表,待表证解后,瘀血不去时,方可用“桃核承气汤”攻下瘀热。

由此可见,以上几条所言,都是由表证引起的里证,而且都以表证为主,里证不甚。相应的里证,都可以随着表证的化解,而自然祛除。虽然表里症候同时存在,但根据症状的“轻、重,缓、急”,既可判断,先解表,后治里,以解表为主,表解里证自处的治疗原则。

二、先治里后解表:

如:91条,云:[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里宜“桂枝汤”]。柯琴,曰:“下利而腹尚胀满,其中即伏清谷之机,先温其里,不待其急而始救也”。本病邪气在表,应当给予发汗解表的方法,医者却错误的给予苦寒攻下之法。结果重伤了脾胃阳气。此时应当按照“表里、轻重、缓急”的原则去处理。该病伤及脾阳,里证相对于表证更加急迫,危重,所以要求救里为先,速给予温补脾肾,回阳救逆的“四逆汤”。

92条,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从患者的症状看本病,应属太阳表证,从脉象上看不浮却沉,表证却见里证,舍证从脉,与常规不符。究其原因,此证多由少阴阳气虚弱,复感风寒所致,属“表里同病”之太少两感。宜表里同治,用“麻黄细辛附子汤”类方扶阳,发汗解表。若服药后病不愈者,则说明少阴里阳亏虚较重,表里双解法无效,此时虽仍有表证,但以里证为主,里阳虚为主要矛盾,故先用“四逆汤”温振里阳,而救里。

124条,云:[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其脉未显浮像,而反见脉微而沉,推知太阳表证未解,外邪内陷入里,外邪入里却不见心下及胸膈部硬满而痛,说明邪未结于上,太阳之邪循经入里,与瘀血相结合而滞于下焦,故见患者神志不清,小腹硬满等症状。此等症候治当破血逐瘀,泻热逐邪,故用“抵挡汤”主之。

由此可见,以上几条所言,都是“表里同病”,里证重于表证。根据所言症状,都是以脏腑虚损症状为主,根据“表里、轻重、缓急”的原则,应以治里证为主,扶助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三、表里同治:

如:18条,云:[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本条所言的“喘息”,究其原因为风寒在表,引动宿疾。若是所有喘疾之人,必肺失宣降,风寒内迫引动宿疾,则喘息作也,是谓新感引动宿疾。根据《内经》所云:“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后调其内”。本条所言之喘是从外之内也,故治疗时先用“桂枝汤”解肌祛风以治表为主;而喘息症状又发作明显,是盛于内也,所以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再加“厚朴、杏仁”定喘,实与《内经》旨意相吻。

38条,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表实证不当有烦躁,今却见烦躁,张仲景,于“大青龙汤”中用石膏来治疗,以方测证,说明此烦躁是里热所致。烦躁又与不汗出并见,烦躁源于里热,而无汗,则使热无宣泄的通道,而郁滞在里。综析全证实属外感风寒表表实,内有郁热而烦躁,方用“大青龙汤”外解风寒表邪,又清郁滞里热。

40条,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由于外寒与内饮相互搏击,壅塞于肺,肺失清宣,则咳嗽喘息。然而水饮为患,影响气机升降,所到之处皆会发生相应的病变,故有许多的或然证,水饮为患,一般不渴,若水饮内停,以致气不能化津时,也可见口渴之象,然而毕竟是寒饮内停,故常是渴而不多饮,或渴喜热饮。是证外寒内饮,“表里同病”,故用“小青龙汤”解表化饮,表里同治。

综上几点所述,《伤寒论》中,涉及“表里同病”的内容非常复杂,但由大方面分,不外乎以上三点,在临床实践中,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在上述三种情况中讲其细分,以便更好的辩证,力求准确的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