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教育有德 社会有爱——王阳明《与黄诚甫书》篇学习心得‖何桂英

 方志四川 2022-12-14 发布于四川

教育有德 社会有爱

——王阳明《与黄诚甫书》篇学习心得

何桂英

王阳明在《与黄诚甫书》(收入《王阳明全集》)一文中,说到了怎样才算是真正重视德性的养成: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但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

用现代汉语阐释,文中的道理是这样的:

真正立志于有德性成就的人,功名这件事就不会拖累他的心。立志于功名成就的人,富贵与否这件事不会拖累他的心。有志于仁道的人,应该端正自己的行为而不去谋划计较让自己获得利益,彰显大道而不计较是否会出名。一旦有了谋划计较的心思,即便是外在的行为端正,其内心也只是功利之心在作祟而已。

阳明先生是这样教导他人的,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当国家出现政局不稳、混乱不堪的情况,他就挺身而出,竭力化险。一旦预测到可能会陷入争名逐利当中,不利老百姓安居乐业时,他就急流勇退,美滋滋地去履行他教书育人的使命。他的言行让我认识到:人活世间,应该重视德性养成,志于仁道,淡泊名利,让自己成为内心安宁纯粹而充满爱心的人。

王阳明的这段话,让我想到了在“百日《论语》线上学习”中有了深刻理解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中书写的“仁义礼智根于心,其声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学》中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还让我联想到:古代的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重视德性养成而心怀大爱,淡泊名利之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大爱多,欲望少,行仁道,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国家和民众的需要上,最终拥有了千古传诵的美德,取得了过人的成就。

综合起来看: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德性”的养成。认为“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在塑造人的心灵秩序和人格结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认为“德性”需要培育,培育德性即“德育”。让美德在心灵深处凝结,化理想、美德为日常行为,将道德关怀推广到人、社会与自然界,建立一个富有爱心的世界。

我们这些“欲求贤才栋梁,天空陆地海洋”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怎样重视“德育”呢?


一、仁者无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仁爱


我们理想的教育状态,应该是做一个“仁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师爱,让他们在学习中能享受到成长的充实和快乐,从而全面发展。

只要学生一到校,老师们要立刻变身为爱的使者,负起育人的职责。当学生没到校并且联系不上家长时,要立马去学生家里了解情况;当学生意志消沉时,要查原因,想办法,用温暖亲切的语言抚平创伤;当学生生病了,要用最快的速度送往医院;当学生们反映食堂的饭菜不合胃口了,在后勤工作的老师们要在最短时间内进行调整……

为实现这一教育理想,老师们无论行走在校园的哪个角落,都不能只是漫无目的的流浪。见到学生们在讨论某种不良社会现象,要走过去倾听并正面引导;见到某些学生在闹矛盾,要前去了解缘由,找到解决的办法,让他们和好如初;见到某些学生老是在某些知识和技能上出错,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是不是出了问题并改进……

二、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和发展自己的特长


那些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将所学知识牢固掌握,连课间十分钟和锻炼身体的时间都不放过,一个一个过关的教育,牺牲了学生们应该有的休息和放松,劳动和锻炼,不是“有德的教育”;为了让所有孩子都能考出“高分”,不惜对某方面天生不感兴趣的孩子一遍又一遍地进行启发,不怕嗓子沙哑,不惧腿脚发麻而忽视他们特长的教育,不是“有德的教育”,而是在跟着错误的人才观在随波逐流,有渴求在短期内名利双收的嫌疑。这样的教育,容易让师生都很疲惫,让“内卷”越演越烈,让那些不能所有学科都考出有效分的孩子享受到的总是失败的滋味,从而危害个人和社会的健康。

我们应该节制自己对金钱过多的欲望,减少心中的杂念和物质方面的攀比,因材施教,去激励和帮助学生们是杜鹃能蔓延出一片火红的山谷;是口哨,能轰响成一部辉煌的乐章;是春风,能扩展成融融暖意,开出花儿千万朵;是树木,能净化空气和保持水土不流失;是鱼儿,能驾着航船在大海中劳动;是飞鸟,能保卫祖国的天空永远安宁……

三、德育第一,智育第二,让学生们保持赤子之心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用“德育第一,智育第二”的标准去评价和反思自己的工作。因为要学习文化知识,精通学问之道,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才不会成为书呆子。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道理所在。

实践证明: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如果我们能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确立读书目的时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等先贤们的思想作为重要的参考内容,就有摒弃只为功利而读书的可能,从而保持内心平静,修炼一颗仁爱之心,做一个为自己、为国家、为社会、为自然发展得更好而学习的“仁者”,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而竭尽全力。

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助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曾经,我们的教育总是牢牢把握住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没有内卷,没有唯分数论,家长们也不焦虑,学生们得到了全面发展。那时培养的孩子现在对国家、对社会普遍比较友爱,很有责任心。

有两周,我们学校因受疫情影响,全校师生在家上网课。我们几个老教师担心自己身处疫区有不安全因素,都没有回家,就住在老学校教师楼里。由于平时都是在学校食堂吃饭的原因,我们好几户家中的食物储备严重不足。我们先是在有点储备的教师家里分到了一些食材,凑合着度过了三天。第四天,当我们前些年所教的学生和家长听说后,给我们送来了肉、蛋、奶以及蔬菜和水果。为我们做核酸的学生一见到我们就很亲热地打招呼,在社区工作的学生在非常繁忙、非常尽责的工作之余,隔两天就会打电话问候我们。他们这是在反哺当年求学时老师们给出的仁爱呀!我们学校的老师都挺感动,很有成就感。给现在的学生们上课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教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会将其中隐含的德育故事挖掘出来,让爱社会爱人类爱自然的美德得到更好地传承,让我们的学生都成为国家和社会认可的有德有爱之士。

前几年,我们的教育,“内卷”现象十分普遍,让整个社会对教育感到十分焦虑,对我们的教育质量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所有的家长、所有胸怀大局的人,都参与到“双减”行动中来,推动“双减”工作在已经取得的巨大成绩上进一步落到实处,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立德树人”的教育一定会被全社会认可,得到切实执行,让教育真正成为为了人的健康成长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高分的教育。

如今,国内已掀起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由此,我展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将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王阳明等先贤提供的重视德性养成、重视知行合一的的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家校合力,一心一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届时,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会得到极大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会得到进一步弘扬,民族自信会进一步得到加强。全国人民团结友爱像一家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时时有仁爱、处处都幸福的理想国度。 


作者系列文章

【教师节特辑】我的老师田兴谷‖何桂英

【散文】走进峨眉山‖何桂英

【教育】立下君子之志 做“四有”好老师——《教条示龙场诸生》学习心得‖何桂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