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明:老板,作为首席找人官,你合格吗?

 万里潮涌 2022-12-15 发布于浙江

图片


编者按:

很多企业,营收规模在10~20亿这个层面停留徘徊,增长乏力。究其根源,“问题出在了前三排,根子还在主席台”。总结华为、美的、小米、美团的成功经验,我们发现,老板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企业挑选、组建一个“卓越的高层管理班子”。

图片

图片
“设计”能打胜仗的班子

班子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打胜仗,为了完成任务,实现目标。按照管理大师们的观点,一个班子就是一个团队,抱团的作用就是要突破个人的限制,实现1+1>2。

班子建设的核心就是在协作的前提下进行分工,分工目的是为了协作,整体利益最大化。每个人都独当一面,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时相互补台,让每个人的劣势少发挥作用,甚至不发挥作用。

所谓设计班子,就是从任务入手,看看需要组建什么样的班子,需要班子成员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比如,创业阶段,企业的最大战略就是活下来。如何才能活下来,就是找人、找钱、找业务、混圈子。这是组建一个团队需要考虑的关键任务,团队中的分工就是这几项硬任务,看谁能独当一块“硬任务”,至少搞掂一块任务。

这其中的“搞掂”最重要,你必须独自搞掂一块任务或一个任务的大部分环节,老大成为你的资源,关键的时候需要他出出场就可以了。如果每一块硬任务都需要老大耗费很多精力的话,那么这个团队整体能力还是有点弱,这个企业的发展速度肯定会受到影响。

小米公司能在短短七年之内,做到世界五百强,这其中固然风口很重要,但小米的班子建设无疑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七个“大脑袋”都能在协作的前提下独当一面,一两个方面没有顶起来,需要雷军弥补还是可以的。如果塌方的地方比较多,劳模雷军整天处于救火状态的话,小米公司可能就不会发展这么快了。

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不一样的,团队中成员所承担的责任,必须适时优化调整。可以说,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班子成员表现出来的主要能力是不一样的。

另外,再加上一个主要变量——规模,规模从小到大,组织中人数从少到多,团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都要进行变革才能适应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团队成员要想不被企业发展所“淘汰”,必须不断学习,努力适应,尤其一把手的自我超越更是关键。

班子成员的多样性也很重要。比如,能力的多样性,有人擅长市场与营销,有人擅长技术与产品,有人擅长管理和运营,有人擅长资本与金融。再如,行为风格的多样性,有人擅长做人的思想工作,有人擅长做业务,服务客户,搞掂客户。有人擅长做创新,喜欢突破,有人喜欢做相对确定性的事,善于不停改善。

按照管理大师德鲁克的观点,一个高管团队一定要有四个角色,有人喜欢思考,有人善于行动,有人热衷于混圈子(抛头露面),有人容易相处。每个人很难担任两个角色,擅长其中一个角色就已经了不起了。

所以我们在匹配班子成员时,要充分考虑让这四个角色都有人承担。这样的团队才没有大缺陷,除了能力互补以外,角色也匹配。

在这里要强调一下,很多老板总觉得自己擅长做管理。殊不知,管理与运营工作需要一定“傻劲”,需要“比慢”“比呆”,扎扎实实,慢慢沉淀。不能“投机取巧”,不能有“侥幸心理”,管理与运行需要不断完善,精益求精。

好的管理与运营实际上是比较“枯燥”的,需要一种韧性和意志力,不达目的不罢休。有人骨子里就是一个专家风格,但他总是觉得自己懂管理知识,擅长管理。

他乐意有时间看文献资料和专业书籍,花时间琢磨业务,不太愿意把时间花在自己的团队身上,去琢磨团队建设,去和团队在一起“喝酒”,去琢磨谁有什么长处,怎么用好人家,制定什么样的规则去分配利益,激励团队。

专家风格的人总觉得和人泡在一起是浪费时间,他们认为赶“场子”,混“圈子”有点“不学无术”,不屑于这样做。他们觉得不如学习来得“实惠”。

据我观察,让一些比较聪明的人做管理,其实有点难,聪明人一般对人要求是比较苛刻的,他们总是喜欢找“巧妙”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不愿意“死磕”,不愿意下“笨功夫”。当然如果有人非常聪明但又愿意下“笨功夫”,那很大可能就是高手了,是天才级人物了,基本上干什么成什么。

许多企业发展比较慢,没有抓住大好机会。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团队缺乏多样性,全是某一类人才,这样的组织缺乏张力。这种企业发展肯定快不了。

图片
提升找人、选人的成功率
老板是首席找人官,人才是选出来的。但很多企业的老板面临一个困惑,就是他们不会看人,认为自己看人总是会“走眼”。

其实看人“走眼”只是问题的表象。这背后往往是老板没有想清楚找这个人、选这个人到底想让他做成什么?对这个人要求越具体越明确,越有利于看准人。

我接触的一个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某企业的老板好不容易找来一个高手,让他进入企业班子,负责公司整体运营。当这位高管主动与老板探讨他的工作责任时,老板一口气列举了十多项工作任务,这个高管当即“蒙圈”。

他干了几个月,老板发现他的绩效与自己预期相差比较大,开始有点看他“不顺眼”,结果相互折磨不到6个月,这个高管就离职了。

老板很郁闷,费了几个月的劲儿找来的高手,其实也不怎么样。这个高管更郁闷了,这个企业太乱,文化也不行,自己根本发挥不了作用。这正是“一对活冤家”。

经过对企业的进一步了解,发现目前这个企业的主要矛盾是业务增长乏力,持续几年都在徘徊,甚至没有跑赢大市,大家士气不足。现在关键任务是重启增长,主要问题是市场营销功能严重滞后,客户数不足,如何帮助分公司争夺客户,服务客户。

运营方面关键问题是,建立利益分配机制,把账算明白,有效约束与激励各个分公司。至于运营体系,先把基础运营数据统计准确了,从而揭示各个分公司运营效率如何。

这个企业一定要优先解决经营问题,找到带市场资源的人进入公司,至于运营问题,现在不一定要找一个“大脑袋”进来,而是要组建一个运营团队先做基础数据统计工作,便于评价各分公司业绩,从而建立公司和各分公司利益分配机制。等到再增长一定规模的时候,有可能从内部选一个人做运营高管。

我们在组建班子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的是,三年之内企业的主要增长目标是什么?然后靠哪些业务单元来承载这个增长目标,以及公司级的关键任务是什么?通过盘点现有关键人才,主要是公司层面的班子成员,以及业务单元的经营团队,围绕着必须实现的这三年的增长目标,去思考需要匹配什么样的人才,优先考虑经营人才和领军人才。

第二,看看这样的人才是在哪里?如何分布的?从外部找?还是从内部提拔?这其中可能又衍生出一个激励机制问题,要先优化激励机制把内部人才激活。有时候,机制变了,原本不是人才的人也变成了人才。

第三,明晰核心岗位的相对具体的任务。到底让这个岗位的人来承担什么责任,一定要把这个岗位场景化,场景刻画得越准确,越能精准找人,当然了这个精准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精准。比如,某个业务处于1—10阶段,那么意味着需要会建组织的人才。

第四,要考虑团队的融合问题,包括互补关系,管理风格适应性,以及团队风格的多样性。比如,某个公司的老板思维比较缜密,系统性比较强,但动作慢,这时候团队成员中一定需要有肯打仗敢往前冲的人,老板一定要包容这种人可能带来的“不严密”缺点。否则,这个团队就可能会长于谋划,但动作比较慢,会延误战机,好的决策都是在试错中迭代出来的。

只有明确场景,明确需要候选人才承担哪些相对具体的任务,我们在挑选候选人的时候,才能重点考察和验证此人是否具备这个岗位所要求的能力(包括团队的融合问题),这样才能相对精准的找人识人。

图片
如何挑选来自知名大公司的人才

很多企业一旦做到一定规模的时候,老板开始觉得管理重要了,通常马上想到能不能找到某某知名企业的人。

他想当然地认为,知名企业的管理这么出名,企业文化如此令人信服,只要是这种公司出来的人肯定没有错,他们所操的盘子比较大,知道大企业如何管理,他们本人也肯定比较擅长管理。但实际上并非一定如此的!

大企业有一个普遍优势,就是体系相对完善,他们的管理基本上在体系中跑,感觉没有那么复杂。另外大企业的资源比较多,做事情相对要容易一些。

中小企业普遍没有体系,完全要从乱到治,从数以百计的人发展到成千上万的人,如何从混乱中逐步建立一套体系,这是一个“高难度技术活”,不是一般的人才都能胜任的。

如果你的企业需要找一个人来建立体系,只有大企业经历的人可能也不懂如何建体系。他们熟悉的场景是如何在体系中进行管理。很多中小企业开始重视管理的时候,通常要在这个方面“交学费”,误以为找一个名头比较大的企业管理者,就是会建体系的人才了,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本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