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往常一样,都会在一个时段的开始或者结束,记录一些东西,或许是感悟,或许是成长。 放开之后的日子里, 各大高校都开始执行「劝返」政策。 这也就意味着,本学期结束了。 尽管对于一个博士生来说,这样的结束,着实是始料未及。作为「不太一样的大学生」,我身边的同学们似乎都不愿那么早地结束这个学期。 1 从暑假开始谈起。暑假,兴高采烈地回家,准备着手开始进行新一轮的田野资料的收集。 可是刚回家的日子便败下阵来,盲目地在田野中乱窜,遇到了一些很有趣的访谈对象,也同时在一次次的聊天中找到了他们的表达欲望,于是感觉田野向前推进了一小步。也在和赵老师一次次的讨论中,一次次地更换着研究问题的方向。 也为田野中的资料感到兴奋,也为那些为逐渐远离的阶层渐行渐远的那种惋惜和难过。 回到学校的时候,开始着手去年就开始写的文章的修改,无奈那种感受不到自己的上限的「学术挣扎」也让人一次次败下阵来,到最后又以摆烂收尾。但也参加了华东师大举办的实证会议,又再次进行了些许修改。 可至今依然在文件夹里躺尸,投不动也改不动。还有一篇文章屡次被拒,被拒麻了,也不想再去看它。 而博士论文中就确定了访谈对象和访谈提纲,也写好了邀请函,准备寒假回去大干一场,照目前的形势,怕是也很难。可能还需要躲过这一波疫情高潮,再回去访谈了。 学术上进步不算大。但也就仅此而已罢了。没有那么多的焦虑,就觉得一切都只能接受自我所取得的一切成与不成,以及接受这样的环境下摆烂的自己,还有个时时刻刻都让人崩溃的大环境。 好在用了两年的时间治好了自己的精神内耗,或许这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这个学期很明显,尽管是真的觉得能力有限,但也该做什么做什么。毕竟,我用了两年的时间让自己更加清楚地认知到,其实内耗根本不解决问题,只是徒增痛苦。 另外,好像这半年来,很多事情不能接受的时候,总想着去据理力争且去试图要求解决。我不知道这样好不好。有时也容易陷入过度较真的境地,但又如何遑论好与不好?正如此时会有男性站出来指责,一个女孩子就应该温良贤淑从不计较,不要过于强势。而也有人会说,这样感觉挺好的,适当且合理地保护自己的利益,也是我们能捍卫的权利。这个时代的声音很多,而且能明显感觉到,大时代下的个体的挣扎被无限放大,有太多的人都想在一些独立的空间中去找到一些自我和探索的自由,而这甚至能上升至对于政治的讨论中。这,充满了矛盾,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接受。 2 今年下半年每次调整好健身状态就开始封校,循环往复。个人也没有什么健身的激情。 用我的话说,四舍五入,等同于没去健身。 但是怎么说呢,尽管整体的状态不如预期,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我完完整整坚持很少有间断健身的第二个整年。 其实,健身这个事情啊,它统整了你的人生生活。 健身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需要饮食,运动状态,情绪,社交,人生欲望等多方面的配合。在「中国式审美」之中,小红书上的身材是中国女性所羡慕的。 所以,中国的女孩子将「减肥」挂在嘴边,一年都在减肥,每年都在减肥。包括我,亦是如此。 但实际上,日复一日地锻炼和健康的饮食,在情绪失控的时候不去暴饮暴食,在人群热闹中不举杯把酒言欢,在高碳高热量面前依然岿然不动......这很难做到,你的健身的生活无法和你的情绪、你的社交、你的欲望完全割裂。这意味着,生活需要做到的依然是平衡你的生活。而为什么非要将健身和你的生活捆绑在一起?其背后的意味,也依然是女性在追求一种自我完善的状态的过程中所经受的种种痛苦。当然,这也不是只意味着痛苦,或许还有很多惊喜。那种对于个体意义以及人生意义的探索,那种了解个体的欲望和克制自我的惊喜。 3 可能我有一种过度努力的惯性。我喜欢那种自己可以尽力掌控自己的人生的感觉,而不希望将其寄托于任何人,或者由任何人去决定或者定义我的人生。所以,在还可以自己能够有机会和条件努力的日子里,依然是希望竭尽所能。 这大概也是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所赋予我的一种权利,或者是它在我身上难以磨灭的一种印痕。 在既有的环境中,我依然找到了一种新的信念和精神寄托。我觉得,人生还可以更好,或者人生的精彩还需要继续去追逐。 出走和离开,也是我从10月份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情。诚然,一切的预期都没有按照我所设想的那样,如期进行。 但我想,尽人事听天命。凡事努力过,即便结果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终将有意义。 好吧,正式宣布,本学期结束了。一切仍然是:看起来没啥进展,但依然有其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