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楷书,其实也是一气呵成的

 事奴 2022-12-16 发布于河南

在我们固有的观念里,“一气呵成”往往指的是行书、草书;其实,楷书也是一气呵成的。当然,这个地方的“一气呵成”指的不仅仅是速度,还包括点画之间的相互呼应,以及书写的连贯性。

之前我们提到过,楷书的速度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慢。与行书、草书相比,楷书的书写速度的确是要慢一些;但比我们很多人想象的要快得多。正因为有了这种速度,才有可能彼此连贯,一气呵成。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还要返回去从“起笔收笔”谈起。相信有不少初学楷书的人,往往纠结于“起笔”“收笔”。

这里我们就对“起笔”“收笔”略作分析。起笔和收笔大致有这些功能:

1、藏头护尾,力在字中。通俗地说,就是美化线条。

以长横为例。如图。

这个“三”字的最后一横,是典型的长横的写法。(顺便提一下,类似这样的字,切记三横要各不相同,并且不要四平八稳,不要左右对称,以免呆滞。)

2、起笔和收笔使书写的过程产生了自然的节奏感。

仍然以这个“三”字的最后一横为例。藏锋起笔,有一个顿挫,然后调整笔锋向右;中间运笔的过程当中,速度也是有一些微妙的变化的;然后收尾渐渐重按,最后反方向收笔。收笔的时候也有一个明显的顿挫。整个书写的过程是非常有节奏感的,并且这个节奏感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不是刻意而为。

这就又回到了之前说的那个问题:起笔和收笔其实是非常自然的动作,仅仅是藏锋然后调整笔锋,这和我们大部分楷书教材上面所说的大不相同。

大部分楷书教材都是这样教我们写横画的。

教材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书法教材只能展示平面效果,而写字是一个立体的、相互交错的动作,所以切不可机械地按照楷书教材这样画圈圈,这是在描字,不是写字。请参考之前的图文:《楷书教材对我们的误导》。

实际上,很多时候起笔和收笔都是瞬间完成的,动作并不明显,除了“顿挫”之外,几乎看不出来什么起笔和收笔。

3、起笔和收笔,是各个笔画之间相互呼应的关键。(至此,我们才真正切入了此文的主题:楷书也是一气呵成的。)

我们写文章往往讲究承上启下。其实写字也一样,各个笔画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彼此有着紧密的联系。

以这个“十”字为例。

先横后竖。长横的结尾回锋收笔的方向,自然地指向下一笔(竖画)的起笔之处。也就是说,横画结束的时候那个“停顿”的收笔动作,与下一笔(竖画)的起笔是相互呼应的,甚至可以说是“笔断意连”的。

说到“笔断意连”,很多人往往会想到行书和草书。其实楷书里面的各个笔画之间,也可以看作是笔断意连,只不过这种衔接比较含蓄,没那么明显。而这种含蓄的笔断意连,在草书里面也是非常普遍的。例如,

图中第一笔的收笔与第二笔的起笔,虽然明显断开,但仍然是笔断意连、一脉相承的。那么问题来了:第二笔的起笔似乎与第一笔的结尾没有任何“瓜葛”,为什么还是“笔断意连”、“一脉相承”?这个问题恐怕要留给读者朋友自己在实践中体会了。有些问题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只能靠自己实践、体会、领悟。

掌握了、悟通了这种“含蓄”的笔断意连,才是真正了解笔法的开始。至于那种比较明显的“笔断意连”,这里就不举例了,那玩意可以一眼看穿,不需要任何学习和思考,没有举例的必要。

我们再返回来说楷书。例如这个“千”字,

第一笔撇画结尾的方向,正好是第二笔横画的起笔方向(横画逆锋起笔)。第二笔横画的收笔,又正好把运笔的方向引到了第三笔竖画的起笔。因此,整个字的三笔都是相互呼应、一气呵成的。

再来看一个稍微复杂点的字,

像这样的字,当然中间肯定会有一些笔画之间的运笔轨迹不可能像上面说的那样“笔断意连”。比如左边的撇与右边的撇,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方向,这是汉字本身的结构决定的,我们不可能通过调整笔法,强行让它们“笔断意连”。像这样的笔画之间只能靠形态来互相呼应了。

但另一方面,这种“笔断意不连”的点画,对于丰富书写的节奏方面又是有益的。如果所有的笔画之间过于连贯,那么节奏感就会太过单调。这个道理和草书不能“一滑到底”是一样的。(草书要连贯流畅,但绝对不是一滑到底)。

但总的来说,楷书的书写也和行书草书一样,是一气呵成的,尽管楷书的书写速度相对要慢一些,但线条之间仍然需要相互连贯、彼此呼应。中间有一些不得不“断开”的地方,顺势而为即可,不必刻意强求连贯,这同时也丰富了节奏感。

值得再次强调的是,所谓的“起笔”“收笔”一定不能去描,一定要一笔成功,否则就根本谈不上“连贯”、“呼应”、“一气呵成”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