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里的神奇汉字」系列之一:望,希望所在|丨许卫国

 昵称79734495 2022-12-16 发布于江苏

《中医里的神奇汉字》系列之一

望,希望所在

                  许卫国

原始文字把汉字的基因、坯胎、和形体都能较好的表达出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博大精深的汉字内在的意涵。这些字似乎跟中医有着天然的渊源,它们走到一起就相得益彰,就给人类带来福音。人们要治病,首先要医生来判断,方可对症下药。中医诊断,首先就是“望”

 在汉字里,望, 属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臣”象眼睛,下面的“壬”(tǐng)。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它本义是远望,我们理解是看的远,这个远不仅是距离,而且是看的真切。在古代很多文献里对“望”字有很多解释和使用,其不是深奥,就是冷僻,这不是本书要说的要点。 诸如“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庄子·胠箧》”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静夜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这些名人名句所用的“望”字,都是用眼睛来完成,而由“望”而组成的词就是形形色色,千姿百态了。我们常见的有望台,就是固定瞭望的地方;日本有部电影叫《望乡》,就是遥望故乡;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不可能亲往,谓之遥祭,也就是遥望而祭。“望”除了眼看之意,还有希望之心,比如农民望岁,就是盼望丰收的意思;望幸,则是臣民和宾妃希望皇帝临幸,接见;说时间的每月十五为望日,说影响力的叫名望;作为酒店招牌的叫望竿,即悬挂酒招的旗竿;祈求帮助的谓之望乞;慰问探视谓之探望……

小时候,我见过一个盲人,手拿二胡在故乡上塘老街探步行走,口中不断念叨,“有眼人是天堂,无眼人是地狱”,听的人心酸心疼,有人说,我生下来一辈子可以不说话,可以听不到任何声音,但必须要有眼睛。有道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眼睛能说话,眼睛能听出弦外之音。

 扁鹊望 桓侯。——《韩非子·喻老》,这里的“望”,最接近中医之望,扁鹊进见蔡桓公四次,均已“望”来判断蔡的病情,仅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中医望诊的厉害。那么中医之望有哪些奥妙之处呢。

中医之望,要有审美的心态,望老弱病残,丑陋俊美都要像望月季、牡丹、玫瑰一样满心欢喜。讲带着阶级感情,有点不合时宜,起码要从人道人性出发。

中医之望,具体讲,首先是望神,这神不是鬼神的神,神在中医里指的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称,即身体活动的外在表现,简单地说就是精神。其实老百姓虽不是中医,看这个人精神萎靡就知道这个人不是熬夜失眠,就是荒淫酒色过度,要么就是饥寒交迫,身体不舒服;警察还因为你的神色看出你是好人坏人,即使看一个人的衣着打扮,都能看出一些毛病来。这都要通过“望”来判断。

中医所谓望神,是以目光、面部表情和精神意识活动为重点,是判断临床预后、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所谓见望神,一般分为“有神”、“无神”和“假神”三种。有神也叫得神,这是其一,我们经常看到描写有神的人词句是:神采奕奕,目光炯炯有神,神采飞扬,神气活现,精神抖擞,神安气集,神清气爽,神来气旺,手脚麻利,谈吐有逻辑,行为有度,举止得当,但凡有这些表现,中医会说,身体不错,没什么大病,平时注意云云,来者闻此言都十分欣慰,高兴而去。

这是其二,叫无神,又曰失神,当年在农村,那些作为母亲的妇女一旦看见孩子一反常态,不是那么活蹦乱跳,而是精神萎靡,不去玩耍,眼皮都抬不起来,做母亲的就开始紧张了,要么去找巫婆,要么去大队找赤脚医生,而一些平日里好说好笑好动的成人一旦目光晦暗,瞳仁呆滞,反应迟钝,语声低微“像几天没吃饭似的”,甚至神志不清,一睡不起,循衣摸床,或卒倒而目闭口开,手撒遗尿等。不说中医“望”之感觉棘手,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能感觉到大事不好,胆小的就会以泪洗面了——没治了。

假神亦为假象,这是其三,我们村里江汉良六十岁时患了肝硬化,久治不愈,逐渐严重,好长时间眯眼不睁,茶水不进,医生也无计可施,忽一日,精神焕发,要吃要喝,家人喜极而泣,你说要吃什么,去南京上海我们也能买来。家人亲戚奔走相告,以为奇迹发生,之余还骂医生乌鸦嘴,可是没两天就一命呜呼了。家人百思不得其解,中医认为:这是由于精气衰弱已极,阴不敛阳,虚阳外越,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因此称为“假神”,俗称“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是临终前的前兆。这种情况只要中医当时在场一“望”便知,生命已经到了尽头。有些官员在最神气十足,最疯狂如日中天时,其实也是衰败开始,不会“望”的人是看不出来的。而高尚的带头人,在疲倦时、困难时也装出精神饱满的样子,那是为了鼓励他人,坚持就是胜利。比如在长征途中,在上甘岭……这另当别论。

有个词语叫察言观色,察和观都是一个“望”字了得。社会上人察言观色可测他人心理活动,中医察言观色可知体内病情。老年人得到“红光面面”的评价,比吃什么都高兴,这不仅是对健康的肯定,也还预示着吉祥如意之兆,当然美好。

中医绝招也在于首先会望面色,这个望当然是明察秋毫,全神贯注,以面部颜色光泽变化为主要内容,包括面部的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与出现的部位,可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变化和病邪所在的部位。老百姓对面色判断和中医也有相同之处,这也说明中医也是从民间实践经验总结而来。

比如看这个人脸色不是原来的本色,而是脸色铁青,首先认为这是受寒,是受到惊吓,或者血流不畅,或疼痛所致,中医谓之寒证;比如看到原白脸人面红耳赤(长期,不是一时害羞或争吵),就说是心里有火,中医则说是热证;有红脸人变的面黄肌瘦,被老百姓戏称为“大烟鬼”,或被讥笑为“顾嘴不顾身,不忌生冷”,这实际上说对了不少,而中医认为面黄就是脾胃受损,湿邪内阻,西医一言以蔽之——消化不良。中医则要看是面黄虚浮,还是淡黄无光;是黄而枯瘦,是阴黄如烟熏,还是阳黄如新橘;是萎黄而夹红点血丝如蟹爪,还是黄、青、白时时变换……怎一个“黄”字了得啊。

如果你是天生的小白脸也是很受异性欢迎的,而有人会悄悄议论不是天生小白脸的某某人,近来脸色苍白,像白菜根,难听的说像死人脸,没有血色了,这就不好了。根据是这人平时不是这样脸色,可能是黄或红。如果知道后来他或她长期坐办公室、下矿井,脸白则有根据,则无人评说,如果没有这些因素,难免有人嘀咕。中医说面部白色,有晄白,或苍白、淡白。乃虚寒,脱血夺气所致,一般这类“白”半死不活也能撑好长时间,比如脾胃虚寒造成的“白”。怕就怕突然苍白,冷汗淋漓,多为阳气暴脱,这就危险了。心梗就有这样现象。

如果你是非洲人,黑色是你的美肤,不黑反而不正常,如果你是黄种人,天生不黑,突然变黑就有问题,当然被太阳晒黑另有一说,而且那种黑常被誉为“健康美”。老百姓说一个人身体不好会说“黑干憔瘦”,有一位老兄长年眼眶类似熊猫,因为娶了一个小二十多岁的小老婆,人们便把“黑干憔瘦”改为“黑干嫖瘦”赠与他,而中医也说,黑干而焦,多为肾精久耗,虚火灼阴而至致,当然面色黑,还有很多因素比如阴寒水盛,肾阳虚衰;比如肾风骨痹疼痛,总之,与肾有关,而中医的肾的概念不限于生理意义上的肾。

以上中医望“色”,与阴阳五行还有关联,古人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根据其特征,可以系统的分成五大类:金、木、水、火、土,对应青、赤、黄、白、黑,其五色又对应肝、心、脾、肺、肾,彼此相生相克,相互印证,以得到最准确的判断。

中医之望,是人性之望,还有审美之望,不仅察言观色,还要望行为举止。

望形态就是中医通过观察病人形体和姿态进行诊断的方法。

比如望形体。以前人在乎人瘦,认为瘦必然有病,而见人发胖就说是发福了,见人捂胸含腰也知道可能是肚子不舒服,而中医更为全面地看人体变化,来看人体阴阳、气血禀赋,如瘦长者多阴虚阳盛,矮胖者多阳虚阴盛,不胖不瘦、身长适中者,则阴阳平衡。同时,形体胖瘦还可体现病邪性质,如胖人多痰,瘦人多火等。躯干肢体的外形,也有一定的疾病诊断意义,如鸡胸、龟背,多属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由肾精气亏损或脾胃虚弱所致;胸如桶状,多为伏饮积痰,而致咳喘顽症;在往日农村常见有的孩子肚子特大,四肢细长,很不合比例,为鼓胀之病,人们不知同情,还戏称为“老桥蚂”,即一种大肚子的蚂蚱,四肢极细,肚子像倒过来的桥孔。

望姿态。即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行为动作。如面唇和指趾颤动,若为热病属热盛动风,若为内伤杂病属血虚阴亏;四肢抽搐痉挛,颈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痉病,多见于肝风内动或热盛动风等证。很多老年人年轻时饥寒交迫,劳苦辛勤,风雨侵袭,手足运动功能失常和各种疼痛症状是常见,这些也可通过望姿态推断出有关病证,一般并非都要花大钱做各种拍照检查。中医认为:如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痿证;手足关节肿痛,行动困难,是痹证,只要对症下药,多有显效;再比如手足不能运动,麻木不仁,或拘急,或痿软,为瘫痪;以手护腹,行动前倾,多为腹痛;以手护腰,弯腰曲背,转动艰难,多为腰痛等。中医看到这些现象,很快就会缩小检查范围,精准对策。另外,望姿态还可从行为意向的表现判断出有关病证。有的人天热时也捂着肚子缩着身子,是恶寒的表现,为表寒或里寒证;即使天冷,有的人恨不得脱光衣服,掀掉被子,吃冷饮,喝冰啤,这是恶热,为表热或里热证;有的人坐卧不宁,喜欢呼朋唤友,吃喝玩乐,而又喜寒凉,多为阳证;甘于寂寞,习惯独处不好动、不善交际而喜温,多为阴证。从坐卧姿态也可推断人体阴阳消长和正邪盛衰的情况。如卧而蜷曲,习惯向里而眠,多为阳虚寒证;睡时赤身裸体,一丝不挂,空调温度开到最低还觉热,习惯向外,多为阳盛热证;坐而喜伏,多为肺虚少气;坐而喜仰,多属肺实气逆等。别小看这些细节,平时一般人不会朝这方面想,有的中医也未必在意这些动作,而这对于中医合理用药,精准发力很有医疗价值。

中医之望,一望无垠,也历历在目;虽一目了然,也细致入微,无微不至。

中医望头也是关键。实际上望神望色也以头面部为主。我们常讲“头面人物”有头有面为要。中医之望,头形过大或过小,是否符合人体比例,如果差异过大,多由先天发育不良或肾精不足而致。2008年三鹿奶粉因为三聚氰胺含量过高,不能够被人体吸收,不能满足婴儿的生长需要,长期食用会导致婴儿患上“重度营养不良综合症”,在本是生长最快的时期停止生长,四肢短小,身体瘦弱,脑袋尤显偏大,这样的孩子被称为“大头娃娃”,严重的甚至越长越轻、越小,直至心、肝、肾等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对于这样“大头娃娃”西医有西医的解释,中医同样有自己的诊断,照样可以有办法治疗。

早些年,在农村新生儿卤门都用绿豆嚼碎碎成糊状贴在上面,形成貌似盔甲什么,待两三岁会自然掉去。中医认为:小儿囟门下陷称为囟陷,囟门迟闭称为解颅,为先天不足、脑髓空虚所致。小儿囟门高突称为囟填,由温病火热之邪上侵所致,多为实证,嚼碎绿豆糊敷在上面,与这有关吗?。中医望头部摇动而不能自主,多认为是风病或气血不足。头发稀疏干枯为精血不足,青少年白发为肾虚、血虚,小儿头发结穗是疳积的表现。

以前,农村有的未婚男女青年初次见面叫“相面”,他们主要看的是长相、身材、精气神等,觉得合适,则可进一步探讨未来嫁娶问题。而中医“望面”,有其中一点意思,不过中医望面则更以面部表情、色泽为主。其他如面肿,即水肿发生于眼睑、头面;面部皮肤红肿热痛,多为风热火毒上攻所致,知道这些就要解风热火毒;面部肌肉瘫痪,可见口眼歪斜,为风邪中络或络脉空虚,病多在阳明经。明白这些,若以针灸治疗则有了方向。

中医一双眼睛相当于一台大型磁共振扫描仪,里里外外虽不说能一览无余,但对精诚大医们来说也可八九不离十,他们望你颈项。头颈强直可判断为痉病的症状之一,由温病热盛动风或肝风内动所致,以实证为主。若头项软弱,比如属小儿五软(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范畴,为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所致。若颈前颌下结喉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移动,是瘿病,多因肝郁气结痰凝而致,或与地方水土有关。我们老家过去经常看到妇女“大脖子”,一般都不治疗,也不知道上哪儿治疗,很多人带着“大脖子”一生痛苦。问中医,中医不含糊,明确早期肝郁气滞,理气解郁,可服软坚散结药方;后期脾虚痰湿为重,健脾除湿,化痰软坚。不必打针,也不必手术。但当时上哪找这些大师呢。

望五官,官官相卫,五位官员也是休戚与共,如:张口结舌,耳聋眼花,唇亡齿寒——都表示它们的关系。目、耳、鼻、口、舌还与五脏气血盛衰有关。中医望五官神色形态变化。望目。目为肝之窍,心之使,五脏六腑精气皆上注于目,我们常说心明眼亮,目光犀利,炯炯有神等等,这是文学上形容词,在中医里也是学术用语,老眼昏花是描写人物形象,但在中医眼里也是病态,通过望目不仅可以望神,而且可透视五脏病变。眼睛黑白分明,视物清晰,神采内含是有眼神,虽病易治,并无大碍;反之,若白睛暗浊,黑睛色滞,浮光外露,失却神采,视物模糊为无眼神,老百姓说这人眼“捱”(不灵活)了,这样病较难治。以前农村有的人长年“烂眼”,流粘液,红肿,中医一看便知是血虚还是肺热,是湿热内盛,还是肝脾之火。有的人原本和善,但眼睛突露凶恶之相,也是不祥之兆。那要是直翻白眼,不用医生来“望”,常人也知病的不轻,危险了。

中医无论望耳,还是望鼻,无论望口唇,还是望舌苔,望牙齿,望咽喉,整个头面,或是全身,也不外乎颜色异常,分泌物异常,形状异常,也无论怎么异常,一眼望去,异在何处,常在何方,一目了然。肉不能掺假,眼里揉不进沙子,中医之望就是望出肉里“假”的东西,剔除眼里“沙子”。

中医之望,可望隐私处,这是中医特权,但很多病人会限制这种特权,让中医只有望洋兴叹,只有通过患者神色言行举止和听其患者躲躲闪闪的诉说,这让中医判断要走弯路,费脑筋。

中医之望,一望无边,对患者是仰望,是凝望,是探望,这个望,望好了,给患者带来希望期望厚望,也给中医还带来名望、声望、威望、众望所归。总之,一个“望”字,望出神色的衰旺,望出五色的变化,望出脏腑气血的盈亏,望出疾病的寒热表里。病,令人望而生畏,望而却步,但有中医有望在先,则充满希望。望有视的含义,这视,一定是重视,珍视,一定不是忽视,轻视,绝不会是藐视,蔑视,熟视无睹,视而不见……

中医之望,不是形式主义的参观检查,或只看精心布置的外表大好形势,甚至只看笑脸,中医之望就是吹毛求疵,就是鸡蛋里挑骨头,明察秋毫。中医之望是求真,求真为了行善,行善则彰显了中医之美。

----一一-----

许卫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戲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华夏书画院艺术顾问,中山文学院客座教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