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的发烧与退烧

 新用户0747a4i9 2022-12-19 发布于湖北

儿童的发烧与退烧

陈砚平

. 发烧的临床意义

1. 发烧(正规说法是发热)表示人体生病了。但发烧本身不是病,而是生病后出现的症状。

2. 一般而言,发烧(除外高烧)期间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是增强的。

3. 在感染性疾病中,发烧还是特异性免疫建立的重要条件。

以麻疹为例。麻疹属自限性疾病,如无严重并发症不治疗也就半月左右可自愈。若麻疹病人一有高烧,就用退烧药,再烧起来,再退烧,如此反复,那么麻疹病情可以迁延一两个月。

4.前面说过:发烧意味着人体战斗力处于增强的状态,因此理论上是:如用对药的话,发烧期间用药效果最好。

5. 发烧是我们临床观察的重要指标 。热型对于诊断疾病、体温变化对于观察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都有重要作用。发烧及关联症状(如皮疹)是我们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退热须知

 理想的退热措施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产热的同时又要增加散热。病原治疗是抑制产热的首要措施,在没有有效的病原治疗或病原治疗还没有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我们往往需要采取药物降温和/或物理降温,防治高热或超高热所带来的并发症。

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未臻完善。在发烧初期和体温上升期时,常有体表血管过度收缩的表现,这时常造成体表温度(腋温)大大低于体内温度的情况,温差可达23℃,甚至更大。此时,要客观反映患儿体温,应以口温、耳道深部温度或肛温为准。

在对待如何退热的问题上,中西文化背景下有着明显的的观念差异,如对决大多数感冒患者,国内一般采用积极干预(抗感染、退热等)的方式,而国外一般作自限性疾病处理。但医学界还是有以下共识的:

1.  医生处理发烧病人的原则首先是查清病人为什么会发热,然后针对病因处理;若病因一时不明,就要查清有没有能威胁到生命的重要器官的并发症;前面的初步处理结果基本明确后,最后才是处理发烧。

而发烧的病人或病人家长常认为即时退烧才是上医院看病的主要目的。这是两者之间的理念差异,也是一些病人误解医生的原因。

若是医生以单纯退烧为主要目的,那把病人体温降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如现代低温技术可使医生随意控制人的体温在3522之间,如单纯把发烧病人的体温降到正常真的是小菜一碟,但任一个有良知的医生都不会这么做。

从另一个角度看,若是退烧就能解决治病问题,那病人或家属完全没有必要上医院,自己到药店多买点退烧药(退烧药是非处方药即OTC,可随意购买),在家不停地用退烧药就行了。谁要是这么做了,我都忍不住骂他是个二傻子。

2. 退热的目的之一是降低体内深部温度或者说是重要内脏的温度,而不是体表温度,所以我们不要太纠结体表温度。

退热的目的之二是把体温降到安全范围以内(一般是38.5以下),并不是要求把体温一下子降到正常。

一些发热时皮肤冰凉、面无血色的儿童,有时候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体表体温反而变高的表现。如不伴随其他症状的加重,仅有体表温度的升高,这也说明体温在下降。再说一遍:退热的目的主要是降低体内深部温度。这是因为治疗后患儿体表血管开始由过度收缩转为正常状态,体表血流量增加,体内深部热量开始随血流向体表转移,四肢回暖,就出现了这种深部温度下降而体表温度上升的特殊情况。

3. 孩子发烧容易反复,有时一天都能反复几次(实际上就是一次发烧,病程中多次用药后均有短时压制体温的效果,药物效果过去后体温又恢复到退烧前水平),对此家长要有心理准备和足够的耐心。不停地用退烧药把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是很风险的选择,不仅是因为药物副作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很可能掩盖重要病情,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4.  降温不要太快。除外超高热和有发烧并发症(如惊厥)。体温下降太快,常因大量出汗,致使体能过度消耗甚至虚脱,导致疾病加重或迁延反复。

5. 一般认为体温不超过38.5,一般情况尚好,一般不予退烧。加强观察,做好物理降温的准备。体温超过38.5,甚至39℃或以上者,如无明显精神神经症状的,也可照此处理。

 6. 有高热惊厥病史的,即使体温仅在38.5左右,只要有轻度精神神经症状,也应尽早采取降温措施。有精神神经症状(如意识模糊、易惊、谵语等)的,应马上作退烧处理。

7. 在体温上升期,不管当时体温是多少,都要采取保暖措施忌用一切形式的物理降温。体温上升期的表现:畏寒感明显;立毛肌紧张收缩;咬肌紧张、肌肉颤动甚至寒战。这是因为体温上升的时候,外周血管收缩,人体对冷刺激非常敏感,冷刺激会促使机体产生更多热量。

此外,孩子躯干烫手而手脚冰凉时,也要注意保暖。

  8. 有寒战时,即使当时体温不算高,也应及时使用药物降温,防止体温过度升高。

  9. 背部皮肤开始发潮时,更不用说出汗了,要停止一切降温措施

三、护理

发烧期间,热量消耗很大(温度每升高1℃,基础代谢增加估计约10%),所以在患儿发烧的时候,患儿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恰当的护理总是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缓解病情、促进康复的。

1 .休息环境要保持安静,便于观察儿童的真实神志变化。

2. 多饮水。因发烧时人体代谢产物增加和体表蒸发量增多,必须补充水分,出汗后尤其要补足。对儿童来说,缺水可能导致脱水热或自体毒

3. 多食易消化流质饮食。

4. 发烧时,不要频繁进出温差较大的两个环境,如夏天频繁出入空调房,冬天频繁出入暖气房。

5. 要根据环境温度变化及时增减衣被。衣被多少要以患儿不感到冷为准;如是婴幼儿,则以手脚温暖后背干燥为准,宁少勿多。出汗后,要及时擦干或换衣。

6. 肛温、耳温最接近体内温度。若使用水银体温计,量体温前,要将体温计的水银面甩到36 以下。

7.  居室或病房内空气要保证流通,但不能有穿堂风。

8.  不要捂汗,会造成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加,在擦汗换衣之际,特别易再次受凉。轻则病情反复,重则加重症状或引起并发症。

四、关于儿童发烧的民间流言

1.  发烧会引起肺炎、支气管炎等

 孩子一开始发烧,不少人通常全家都紧张得要命,生怕孩子发烧烧成了支气管炎、肺炎等什么的,于是举家急急忙忙赶到医院,在诊室里团团围住医生,要求医生把孩子的体温立马降下来。

前面说了,发烧不是病,是生病引起发烧。换句话说,是支气管炎、肺炎引起发烧,不是发烧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这种因果关系千万不能颠倒!

造成这种流言的原因是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发生时,发烧往往是最先出现的症状,咳嗽、咳痰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一般出现较晚。一些人就误把先来的当做原因,后来的当做结果,以为是发烧引起支气管炎、肺炎等。打个比方说。具体疾病是父母,发烧、咳嗽、咳痰甚至呼吸困难等都是该父母的孩子,发烧最先生出,是理所当然的大哥,后来相继出现的咳嗽、咳痰甚至呼吸困难等只能是弟弟妹妹。不能因为大哥出生在先,就把它的弟弟妹妹当做它的孩子。

一个轻症疾病(如普通感冒)可以没有发烧症状,若其它症状没见好转又出现了发烧,这就要注意了,这往往提示原有疾病的加重或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并发症。

2.  烧坏脑筋

 一些家长害怕孩子发烧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怕烧坏脑筋,这在全社会都在为“不输在起跑线”血拼的今天,孩子坏了脑筋这可是不得了的事。

首先得明确一般发烧是不会影响到大脑的。

其次要明确的是有部分孩子高烧时会出现说胡话、烦躁甚至谵妄等症状,这些一般都是大脑功能出现了暂时紊乱,体温下降后大脑功能可以自行恢复正常。通常是只有大脑出现了实质损害才有可能出现不可完全恢复的大脑功能障碍。

即使是短时间的超高热(体温超过41)也不致引起大脑实质损害,只有较长时间的超高热才有可能引起大脑实质损害。

在感染性疾病中,各种脑炎、脑脊髓膜炎等最容易引起持久的超高热。即便如此,以后出现的意识障碍也只与各种脑炎、脑脊髓膜炎等引起的大脑实质损害相关,与发烧关系也不大。

此外,发生在大脑的感染性疾病不一定会发高烧,甚至可以不烧,这样的病人同样会出现大脑功能障碍。

由此可见,脑筋坏不坏与发烧没有直接关系。没有脑部疾病,发烧烧坏脑筋这种事在绝大多数、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无稽之谈。

五、退烧方式的选择

  前面已说了退烧须知,这里不再复述。这里只讨论需要退烧的情况。

1.  能不用药就不用药.

2.  能吃药就不打针;能用解热镇痛药就不用激素;不要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退烧药。

3.  退热药效果不好时,如需再次用药,用药间隔时间起码是34小时。再次用药剂量应小于正常量。而且要考虑变换药物或剂型,如口服药改为滴鼻剂或栓剂等。

尤其要注意多补充水分,儿童缺水状态时对退热药不是很敏感。即使不缺水,多补水后尿多也可带出体内深部热量。

一些发热性疾病常伴有消化道症状,如疾病导致肠道吸收不良,那就等于吃进去的药物相当部分滞留在肠道里没有被吸收。此时加大退烧药剂量往往也是无济于事,反而增加用药风险。这时要考虑使用肛门栓剂。

4.  酒精擦浴作用极其有限,远没有一些医学书籍所说的那样神灵这里只推荐在夏季作辅助降温手段,冬季应禁止酒精擦浴

5.  有条件的话,一些顽固性高烧患儿建议使用温水浴退烧,多次重复也不会有存在安全问题。此外可以避免过度使用退烧药,防范退烧药的副作用。

  

虽说本文题是关于儿童发烧的,但一些基本原则却是通用的,并没有年龄差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