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疗法二

 学中医书馆 2022-12-20 发布于广东

药醋热敷 能止肩疼

    我40多岁患上了肩周炎。从那时起,一旦天气阴冷,肩背就酸麻疼痛,严重时连手臂都抬不起来。后来,我用了一个偏方,将制川乌、制草乌、生麻黄、大黄、吴茱萸、姜黄、制附子各30克,桂枝、小茴香各20克,甘草10克,加工成粗末,然后放入食醋中调成糊状。使用时,将药醋糊在锅中炒热,包在纱布袋中热敷患处。每次30分钟,每天1~2次。注意在热敷之前事先在肩部皮肤上涂抹少许植物油,以防止药物烧灼皮肤。这种方法既借助了草乌、附子等药物的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止痛功效,又利用了醋渗透进皮肤,起到活血化瘀止痛、缓解关节僵硬的良好作用。

 热姜水疗病有奇效

生姜,是人们熟悉和常用的佐食调味佳品。除供食用之外,还可用于药疗。近年来药理研究表明,用生姜炮制的“热姜水”具有良好的药用功效,可以预防和治疗多种常见病症。

口腔溃疡:用热姜水代茶漱口,每日2~3次,一般6~9次溃疡面即可收敛。

偏头痛:当偏头痛发作时,可用热姜水浸泡双手,大约浸泡15分钟左右,痛感就会减轻,甚至消失。

醉酒:用热姜水代茶饮用,可加速血液流通,消化体内酒精。还可在热姜水里加适量蜜糖,让身体直接吸收,以缓解或消除酒醉。

面部暗疮:用热姜水清洗面部,每天早、晚各1次,持续约60天左右,暗疮就会减轻或消失。此法对雀斑及干燥性皮肤等亦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头皮屑:先用生姜轻轻擦洗头发,然后再用热姜水清洗头发,可有效防治头皮屑掉落。此外,经常用热姜水洗头,对秃头亦有一定治疗效果。

腰肩疼痛:先在热姜水里加少许盐和醋,然后用毛巾浸水拧干,敷于患处,反复数次。此法能使肌肉由张变弛、舒筋活血,可大大缓解疼痛。

脚臭:将脚浸于热姜水中,浸泡时加点盐和醋,浸泡15分钟左右,抹干,加点爽身粉,臭味便可消除。

食道癌:坚持1日2次用热姜水代茶饮,可起到止痛、延长生命或缓解病情的作用。

高血压:血压升高时,可用热姜水浸泡双脚15分钟左右。热姜水浸泡双脚,可反射性引起血管扩张,使血压随之下降。

动脉硬化:每天早、晚坚持用热姜水漱口,并在每天临睡前饮用热姜水1杯,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动脉硬化。

感冒头痛:将双脚浸于热姜水中,水以能浸到踝骨为宜。浸泡时可在热姜水中加点盐、醋,并不断添加热水,浸泡至脚面发红为止。此法对风寒感冒、头痛、咳嗽治疗效显著。

麦粒肿:取热姜水1杯,借助其热气熏眼,熏时睁开患眼,一般每次熏10~15分钟,每日熏2~3次,止痛消肿效果良好。

 火酒疗法治类风湿

病案举例:一位21岁的男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双手腕关节肿痛2个月,用解热镇痛药治疗效果不明显,又用布洛芬、强的松等治疗,症状虽有减轻,但半个月后又渐见浮肿、胃部不适、反酸纳呆。经采用“火酒疗法”治疗1个月,关节肿痛消失,血沉恢复正常;经两个疗程治疗后,抗链“o”恢复正常。出院时医生嘱其慎防风寒,勿用凉水洗澡,治愈1年后随访未复发。

专家点评:火酒疗法就是先将川乌、草乌、秦艽、独活、桑寄生、细辛、桂枝、川芎、青风藤、稀莶草、露蜂房等温经散寒,活血祛风,通风止痛中药在适量的95%酒精中浸泡15天后,经过滤取出溶液,再加蒸馏水配成50%的酒精溶液制成药酒,然后蘸点燃的药酒按摩患者疼痛肿胀的关节,每次30分钟,每日2次。通过理疗、外治于一体的反复多次治疗,达到治病之目的。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用火酒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机理在于以温通之法,酒助火势,火借酒威,使风寒去,凝结除,络脉通,气血畅,邪无所依,正气来复,肿痛自消。

 摩拳擦掌 通经活络

中医认为,许多疾病都是由于经络不通而引起的。笔者依下列方法按摩手部,取得显著的疗病之效。

摩拳擦掌:左手掌心包住右手拳头,相互摩擦,接着换手操练各10次。然后双手掌心相互搓擦及拍掌各50次。

双拳对敲:双手握拳,先对敲拇指侧,再对敲小指侧、手腕及手背,然后双手十指张开,从食指到小指,相互交叉对敲,最后对敲虎口各10次。

转动手腕:一手握住对侧手腕,腕部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旋转10次。

屈伸十指:双手握拳,按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与拇指的顺序逐一伸展后复原,反复l0次。然后握拳后十指同时迅速伸展,操练10次。

提拉手指:用一手拇指与食指轮流揉搓并提拉另一手五指各10次,然后换手操练。

按压指尖:用晒衣木夹分别夹住十指指尖,几秒钟后松开,反复多次。再用拇指与食指按压十指指尖及侧边各10~20次。

 生姜外治三法

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取生姜、鲜葱、芫荽各30克,石菖蒲15克,洗净,切碎,用白酒炒热,用布包住敷患处,每日3次。

治遗尿:老姜适量,切碎捣烂,浸泡在100毫升白酒中,每晚睡前用姜酒擦肚脐,以稍见红为度,连用5~7天。

治四肢麻木:因血流不畅或冷冻引起的四肢麻木,取生姜50克,陈醋100克,煎汤趁热洗四肢,每天晚上洗1次。

 药液浸足 病患祛除

    浸足疗法是用药液浸泡双足,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我国传统医学认为:春天洗脚可升阳固脱;夏天洗脚能祛温除邪;秋天洗脚可润肺腑;冬天洗脚,能暖和丹田。本疗法用于防病治病,通过药、热摩擦等共同作用于人体足心涌泉穴,使人体经血流畅,心、肾、肝、脾诸脏腑得养,病痛祛除,身体康健。

一、适应症:浸足疗法多用于防治人体心、肝、脾、肾、子宫等脏腑疾病,常期应用可有增强心肾功能之效。

二、操作方法:应用浸足疗法时首先应辨病辨证选用有效的方剂。用清水将药物浸泡后煎煮、去渣,待药液温度降至40~50度时,将双足浸泡于药液中。浸泡时患者可自行用手按摩双足穴位,每晚睡前一次,每次浸泡20~30分钟(药液凉了加温)。浸泡完毕后用热水洗净双足,毛巾擦干,平卧并抬高双足20~30分钟。

三、临床应用:

1.失眠:磁石、荆芥、夜交藤、丹参、独活、远志各15克,水煎去渣,加热水至3000毫升(水温约摄氏40度)浸足,每晚睡前1次。

2.高血压:夏枯草、磁石、决明子、生龙骨、川芎各15克,草药煎汁去渣倒入米醋合热水至3000毫升浸足。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

3.遗精、早泄:熟地、泽泻、杜仲、防风、巴戟天、公丁香各15克,水煎去渣加热水至3000毫升浸足,每晚睡前1次。

4.急性结膜炎:野菊花、木贼草、薄荷叶各15克,煎水去渣加热水至3000毫升浸足,每日1~2次,每次20分钟。

5.足部冻伤:桂枝、白芷、防风、细辛各15克,水煎加热水至3000毫升浸足。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四、浸足疗法的注意事项:①浸足疗法水温应保持在摄氏40度左右,水温不能过高防止烫伤。②智力障碍、小儿、药物过敏者禁用此疗法。

药液泡疗 简易有效

    药液浸泡疗法是将所需带有药性植物煎汤或用开水冲入容器中,待水温适宜时,将人体的某一部位放入汤液中浸泡,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汤液的浸泡,可以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达到消炎、止痒、化瘀退肿等目的,是我国传统的疗法之一。此疗法使用方便,取材简单,行之有效,在民间广为流传。

一、适应症 主要适用于手足之病患如冻疮、鹅掌风、脚气病、腕踝关节损伤等病症。

二、操作方法 取植物鲜品冲洗干净,放入石臼或瓷钵中捣烂,倒入搪瓷面盆中,以沸腾之开水冲之,量以漫过手足患部即可。待水温降至适宜温度时,将患病之手足放入汤液中浸泡。如果为植物干品,可先用凉水浸泡2小时后,煎沸15~30分钟,如浸泡全身时浴盆内水温在摄氏40度为宜。

三、临床应用

1.风湿或外伤引起的腕或踝关节疼痛症、跟腱损伤:艾叶、大葱各200克(鲜品),共捣烂,沸腾开水冲之,依法浸泡治疗。

2.防治手足冻疮:干茄子秧、干辣椒秧各200克,加黄酒100克。如为干品加水煎之,鲜品则捣烂开水冲之。依法浸泡,手每日浸泡2次,足可每晚临睡前浸泡1次。

3.腹泻:鲜柞树皮300克,捣烂沸水冲之,依法浸泡双足,一日2次。

4.足癣:鲜丁香叶300克,捣烂沸水冲之,依法浸泡双足,一日2次。

5.鹅掌风:鲜芭蕉叶300克,捣烂后与黄酒200克同时用沸水冲之,依法浸泡双手后,立即在手掌内涂层猪油,于微火上略烤20分钟,每日2次。

6.类风湿:荆芥、防风、红花、川乌、草乌、透骨草、威灵仙各30克,放在浴盆内浸泡全身,每日1次。

 四、注意事项

 浸泡疗法不宜在有破损皮肤的手足处进行,并要掌握好水温,防止烫伤皮肤。

  夏季洗足 除湿祛暑

洗足疗法也称浴脚疗法,是用药液浸洗脚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在我国民间流传较久。历代医家总结认为: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湿邪乃除;秋天洗脚,肺腑润育;冬天洗脚,丹田暖和。清代吴尚先枟理瀹骈文枠载:“临卧濯足,三阴皆起于足趾,寒又从足心入,濯入所以温阴而却寒也。”

本疗法根据经络学说,将药物直接作用于双足,并不断按摩足趾、足心。大拇趾是肝脾两经通路,可疏肝健脾,增进食欲,治疗肝脾肿大;第四趾属胆经,能防治便秘和胁痛;小趾属膀胱经,能治疗小儿遗尿症,足心是肾经涌泉穴所在,能治肾虚体亏等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本疗法是一种良性刺激,能活跃神经末梢,使人感到轻松愉快。

一、操作方法:①患者正坐,赤足在热药液中浸洗,也可以同时用手摩擦双足的穴位。每天1~3次,每次15分钟左右。②浸洗完毕用热水洗净双足,以干毛巾擦干,注意保暖,最好洗毕抬高双足,休息15~30分钟。

二、临床应用

    本疗法的临床应用范围较广,但多用于皮肤疾病和关节疼痛,也可用于高血压、失眠、小儿腹泻等。

 1.高血压。①取钩藤20克,剪碎,加少量冰片,用布包好,每日晨起和晚前放入盆(或桶)内,加温水浴脚,每次30~45分钟,可不断加水,以保持水温。每天1包,10天为1个疗程。②取夏枯草30克,桑叶15克,钩藤、菊花各20克,煎水洗脚,每天1~2次,每次10~15分钟。

 2.失眠。取磁石30克,菊花、黄芩、夜交藤各15克,水煎滤液,加热水洗足,每晚睡前1次,洗后入睡,并保持室内安静。

 3.足部冻伤。取桂枝、干姜各15克,附子10克,水煎后趁热洗脚。每天3次,每次8~10分钟。

 4.足癣。取白花蛇舌草、蛇床子、白藓皮各30克,黄芩、泽泻各15克,水煎后,趁热浸洗,每次50分钟。夏季用此法最佳。

 5.风火牙痛。取地骨皮60克,丹皮10克,石膏、菊花各30克,防风15克,煎水洗足,每天3次,每次5~10分钟。同时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6.小儿遗尿。取川断、狗脊、女贞子各30克,党参、茯苓各20克,甘草6克,水煎药液1000毫升,浸洗双足。

 7.痛经。取益母草、香附、乳香、没药、夏枯草各20克,加水煎成2000毫升,浸洗双足,每次15~30分钟。

 民间熨疗 治病神效

熨法是中国民间传统疗法之一,本法使用方便、取材简单、行之有效,在我国南方民间广为流传,其主要是借助药物的热力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以达到平衡阴阳、疏通经络、温阳散寒、行气活血、祛风除湿、消肿止痛、软坚散结等功效。其临床应用广泛,方法简便,实用经济,尤其治疗春季多发的寒痹、肠炎、风疹等疾病,疗效卓著。常用的熨法有以下几种:

酒熨 白酒300克,熨热,用药棉蘸取,自上而下擦搓胸口,能治疗心胸胀闷,心郁不舒等症。

醋熨 食盐炒热,加入研细的香附子30克,再加入陈醋适量,调和均匀,用布包好,熨于手心、足心、腹部等处。每次10~20分钟。可治疗四肢冰冷、寒湿气痛、瘀血肿块等症。

盐熨 粗盐500克,炒热后装入布袋内,熨肚脐及全腹部。可治疗因受寒后导致的腹痛、痛经、急、慢性肠炎、痢疾等症。

姜熨 生姜、葱白等量,切碎,捣烂,炒热,用布包装好熨患处。冷则更换,一日数次。可治疗风寒骨痛、关节酸痛等症。

葱熨 将300克连须大葱切碎,置锅内炒至极热,加陈醋50克炒匀,用布包好,熨脐周及小腹。可治疗小腹胀痛、尿闭等。

药物熨 根据病情需要选用的药物打碎炒热,用布包好,置于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适用于寒痹、体痛、寒凝腹痛、呃逆、脘痛等症。

麸皮熨 小麦麸皮500~1000克,置锅内炒至极热,用酒或醋烹,用布包好,熨胸肋处或腹部。可治疗胸胁痛、肠鸣腹泻等症。

蚕砂熨 将蚕砂、食盐各250克,炒热,装入布袋内,熨患处。每日2~3次,每次1~2小时。适用于风疹、皮肤瘙痒、上吐下泻、腹痛诸症。

肉桂熨 肉桂、茴香、川椒、青盐各等份,共炒热,置于布袋中,温熨患处。适用于阴证肿疡、虚寒性肠梗阻等症。茴香熨 茴香30克、粗盐300克,共置于锅内加热,用布包好,熨关节痛处,可治疗关节炎。

椒蒜熨 大蒜瓣250克,红辣椒少许捣烂,置于碗中,放入热水盆内烫热后用布包好,熨脐周。可治疗寒泻日久不愈。

铁屑熨 取干净铁屑250克,倒入铁锅内炒热,装入布袋中,在铁屑中加入适量陈醋,搅匀。待铁屑热度适宜时置于患处。每日2次。主治寒湿痹痛、肩周炎等。

民间药熨 疗效不凡

    熨法是常用的外治法,是用一些中草药或其它传热物体,加热后用布包好,放在人体一定的部位上,作来回往返或旋转移动而使皮肤受热或借助热力使药气进入体内,使其腠理疏通,经脉调和,气血运行而达到解除疾苦的一种外治方法,其临床运用广泛,可应用于内、外、妇、儿科等多种疾病。

1.熨药配制:熨剂之配伍原则与内服药之配伍原则相同,均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论治,选择一些气味辛香雄烈之品为主药配制。如具有温通经脉散寒祛湿、行气活血、舒筋活络等作用的药常为熨剂之主体,并根据患者之病情,也可酌选辛凉散瘀,清泄热毒之品组合成剂。熨剂的药味可随症增减,原则上专治一证者,药味宜少而精;病情复杂或兼证较多者,或虚实夹杂者,也可酌情多选配几味,但不宜过多过杂。

2.操作方法:先将配制好的药物打碎,置于炒锅炒热,在炒翻过程中,可以据病情酌加酒、醋等敷料,炒热后用布包裹适量药剂,趁热将药袋置于治疗部位上,开始需时时提起,以免烫伤,待药袋温度稍降后可置于治疗部位不动,温度过低则用另一药袋更换,反复多次,持续烫引20~60分钟。

临床应用:

1.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证属风寒湿者:①干姜、桂枝、川乌、生附子各15克,乳香、没药、姜黄、川芎、赤芍各10克,海桐皮、忍冬藤各20克,打碎和匀,分装布袋中,放入蒸锅中加热25分钟,取出,降温至40℃~45℃,热熨患处,每天1~2次,每次30~50分钟。②川椒60克,海桐皮30克,威灵仙25克,路路通、两面针、海风藤、桂枝各15克,水煎30分钟,取药渣包裹热熨患处约30分钟稍凉则将药袋浸渍于药汁中加温,然后再将药汁混渍患处,本方更适用于关节肿痛、活动不利等。

2.胃脘痛:高良姜、干姜各45克,荜拨25克,枳实12克,各为粗末,加酒适量拌炒,分装数袋,趁热熨脐周、中脘、气海、涌泉等穴。

3.中风偏瘫:檀香30克,煎水,用纱布沾取,趁热熨擦患肢,再将当归180克,丹参、桂枝、牛膝各60克,红花15克,葱白180克,切为粗末,分装数袋,于檀香水上蒸热,烫揉擦患肢,每日3次。

4.肩周炎:川乌、草乌各25克,白芷、姜黄、防风各15克,络石藤60克捣为粗末,加醋或酒适量共蒸。趁热烫肩脊,每日2~3次,每次30~45分钟。

5.腰痛:葱白250克,捣碎,放入炒热的250克青盐中,拌匀,即装入袋中,热烫痛处,袋冷则更换,每日2次,每次30~60分钟。

6.痛经:香附、桃仁30克,苏木60克,共研细,喷酒适量,炒烫,装入布袋,热烫小腹疼痛处,药袋冷即更换,每日1~3次,每次30分钟。注意事项:1.选择适当体位,并注意保温以防着凉感冒。2.严格掌握热烫的温度和操作手法,避免烫伤。3.本疗法适于寒症,对高烧、急性炎症及皮肤溃烂、出血等忌用。

 食熨疗法 健身祛病

    食熨疗法属中医外治法,即用某种食物加热后熨烫身体的某一部位,通过热感应机体内部或开宣皮肤腠理等,达到健身祛病的目的。

盐熨法 将食盐放入锅内爆炒,然后在适宜的温度时,装进布袋,置于手心、足心、背心、脘腹等处进行熨烫,每次10~15分钟,可以用来治疗腹泻、腹痛、痛经、呕吐、寒湿、手脚抽筋等疾病。

蛋熨法 用鸡蛋或鸭蛋在水里加热,温度适当时,置于腹部、背部、四肢等处,来回快速滚动,每次10分钟左右。蛋熨法主要用来治疗腹痛、四肢厥冷、伤风感冒、腹泻、虚脱等。

葱熨法 先将锅加热,再放适量大葱丝,炒2分钟后,一起放入布袋内,熨烫病人背部、颈部、前额等处,每次10~15分钟。此法可以治疗风寒感冒、背心凉、痰多气喘等疾病。

醋熨法 将食盐炒热后,加入事先已研成细粉末状的香附30克,然后加酒、陈醋,放入布袋,熨于手心、足心、腹部等处,每次10~20分钟,可治疗四肢厥冷、瘀血肿块、发热等病。

 民间一绝:刮痧疗法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电影“刮痧”所揭示的中西文化差异令不少人沉思不已,那么,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知道什么是刮痧吗?

刮痧原理: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刮痧的部位:人体可以刮痧的部位很多,常用的有第七颈椎上下左右四处,喉骨两旁,两臂弯,两腿弯,脊椎两旁,前胸肋骨间,后背肋骨间,两足内外踝后的足跟肌腱处,左右肋下肝脾区,以及两肩胛岗上和岗下等处。背部刮痧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后会出现青紫色出血点。

刮痧的工具:过去民间用光滑的铜钱、铜勺柄、瓷汤匙等,现多用由水牛角制成的刮痧板。

刮痧的适应症: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惊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刮痧的过程:先将准备刮痧的部位擦净,用刮痧板的边缘蘸上刮痧油或按摩油,在确定部位进行刮痧。刮痧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力量要均匀合适,不要忽轻忽重。如有痧症,连刮两臂弯十几下,即出现暗紫色的条条痧痕。按上述刮痧部位,一般每处可刮20下。如患有头痛或喉痛,则取坐位;头晕眼花或胸腹疼,则取仰位;如肩背腰骶等处疼,则取俯卧位。一般是按照前面介绍的刮痧部位,如能依次刮完,病人立即感到轻松,可让病人休息几分钟,在前胸、后背肋间、颈椎上下,或两肩胛岗上岗下,每处刮动十余下,再饮糖姜水或白开水,病人会异常舒畅。

刮痧的注意事项: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2.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4.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5~20分钟。

 壮医线刮 疗病效佳

    壮医线刮疗法,是采用苎麻或棉纱的线条或线团,蘸取清水或植物油,反复刮动、摩擦身体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壮医线刮疗法属于刮痧疗法的范畴,它通过刮擦病人皮肤至痧斑出现,达到解暑化毒、祛风发表、醒脑开窍、疏气畅血、通络止痛、运脾和胃之功效,适用于各种痧症、中暑、感冒、消化不良、小儿惊风、小儿感冒、肌肉劳损、关节酸痛等病症。由于该法用具柔软,加入蘸取植物油或清水润滑,不易损伤皮肤,尤适于在头面、胸腹、关节及小儿皮肤上使用。

1.器具准备

棉纱线或苎麻线长约65厘米,茶籽油或盐水。

2.操作方法

    线条刮法:取苎麻或棉线搓成直径约3毫米,线长30厘米的线条,治疗时以线条蘸湿植物油或清水,施术者以两手指、食指各持线的一端将线绷直,以绷紧的线条反复刮擦病变部位或所取治疗部位,边刮边不断蘸取油或水,直至皮肤出现紫黑色痧斑为止。

    线团刮法:取适量苎麻或棉纱或头皮,揉成一团,蘸取水或植物油,在所选取的部位摩擦、刮抹,直到皮肤出现紫黑色斑点为止。

以上两种方法可根据施术部位及病情适当选择。

 民间刮痧巧治病

一、治感冒

取位:坐位,或伏卧位。

操作步骤:用生姜、葱白各20克捣烂如泥,用纱布包裹,蘸热白酒先擦前额和太阳穴,再刮背部脊椎两侧,刮至皮肤潮红为度,最后在肘窝、腘窝推刮。如有恶心加刮胸部、腹部。刮痧后,患者微微出汗,效果较佳。每天2~3次。

二、治发热

取位:坐位或伏卧位。

操作步骤:术者取光滑平整的汤勺蘸取少许食油或清水,沿患者脊背两侧、颈部、胸部肋间、肩肘、肘窝及腘窝等处轻轻刮动,刮至皮肤微红发紫为度。轻者,每天l次;重者,每天2次。刮痧后最好饮温开水,以助发汗。

民间药带疗法 祛瘀通络效佳

    药带疗法是把药物加工后,装入如腰带样的布袋中,缠缚于腰部或其它部位,以此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历史悠久,简便、无痛苦。

一、药物的选择与加工。①根据疾病的不同性质,辨证选取药物。②将所选的药物粉碎后,装入细长如带的布袋中,制成药带。③根据疾病的需要,也可将药物加热应用。

二、操作方法。①根据疾病的不同,将药带系于腰中或其他病变部位。②如用热药法,可准备两个药带,轮换使用。③一般5~7天换药一次。

三、治疗机理。本疗法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人体发病部位,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根据中医经络学说,本疗法能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邪去正安,对于局部气血瘀滞、湿热阻络的疾病,疗效更为明显。

四、临床应用。由于药带疗法的治疗部位局限,本疗法的临床应用多适用于腰部以下的疾病。

1.慢性结肠炎。①取淫羊霍、乌药、赤石脂、禹余粮、煨肉豆寇各15克,附子、刺猬皮、降香、硇砂、五倍子、石榴皮各10克,共为细末。用法同上。适用于脾肾两虚型慢性结肠炎。

②取白芍、青皮、陈皮各12克,防风、柴胡各10克,炒薏仁、白术各15克,茯苓20克,共研碎末。用法同上。适用于肝郁气滞型慢性结肠炎。

2.慢性肾盂肾炎。取萆薢、桃仁、红花、乌药、银花、瞿麦各10克,车前子12克,金钱草、败酱草各15克,刘寄奴30克,白花蛇舌草40克,共为碎末,制成药带,缚于少腹部或腰腹部。此法也适用于泌尿感染。

 3.慢性前列腺炎。取桃仁、红花、乌药、萆薢各15克,车前子、金钱草、败酱草各20克,刘寄奴、白花蛇舌草各30克,制香附18克,共为细末,缚于少腹部。

 4.遗精、早泄。取金樱子、芡实、莲子肉、益智仁各12克,生牡蛎、白蒺藜各15克,共碎细未,将药带缚于腰间及下腹部。

 5.阳痿。取巴戟天、淫羊藿、金樱子、葫芦巴各10克,阳起石12克,柴胡6克,共为细末,缚于少腹部。

 6.慢性盆腔炎。取当归、桃仁、红花、桂枝各10克,川芎6克,赤芍、山慈菇各15克,刘寄奴30克,败酱草20克,白花蛇舌草40克,共为碎末,制成药带,系于腰间。

 7.产后腹痛。取延胡索30克,炮姜、附子各15克,肉桂12克,艾叶10克,共研细末,白酒炒热,制成药带,缚于少腹部。

 8.风湿性腰腿痛。①取金毛狗脊60克,桑寄生、川牛膝各30克,续断、钻地风各20克,独活、千年健、当归、桂枝、五加皮各15克,川乌、草乌各10克,共为细末,用酒炒热,制成药带,缚于腰间。②取晚蚕砂500克,白酒炒热,制成药带,缠缚腰间。

 9.风湿性关节炎。取川断、牛膝、独活、桂枝、五加皮各15克,川乌、草乌、苏木各10克,共为碎末,制成药带,系于患处。一般3~5天换药1次。

 五、注意事项:①在选药时,凡剧毒和对皮肤有严重刺激性的药物,不宜制作药带。②药物必须研碎或成细末,以利取药效。③凡治疗过程中出现皮肤过敏,应暂时停止治疗。对加热的药物,注意掌握好温度,防止烫伤。④日夜缠缚如影响睡眠,可在睡时取下。但须坚持一段时间应用,否则难以奏效。⑤急性病症、对药物过敏者不宜应用本疗法。

 药衣疗法 祛邪通络

药衣疗法是一种外治方法,由药枕疗法、药带疗法等发展而来。

一、药物的选择与制作:按疾病的性质,根据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相结合的原则选择药物。将所选药粉碎为细末,或切碎捣烂,按照疾病的部位,将药物缝制在棉背心、棉裹兜、束身棉裤或鞋帽中,使药物能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二、操作方法:①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药衣和治疗时间。②如疾病需要长时间治疗,则宜3个月左右更换药衣一次。

三、治疗机理:本疗法通过药物较长时间持续不断地作用于人体,被肌肤毛窍吸收而发挥药效。一般能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祛邪外出。

四、临床应用

1.慢性颈椎病。取川芎、白芷、桂枝、苏木、川乌、红花各1份,鸡血藤、仙鹤草各3份,共为碎末,加入麝香1克,拌匀,缝制成背心和颈托,穿在身上,睡觉时去掉颈托。一般3个月为一疗程。

2.风湿腰痛。取续断、川断、藁本、苏木各30克,防风、白芷、附子、川乌、草乌各20克,金毛狗脊、独活各45克,共为细末,用细棉布做成棉裹兜,将药末铺在裹兜的棉花中间,穿戴在腰部,日夜不除,治疗风湿腰痛,也可用于慢性脊椎炎、腰椎肥大、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等。

3.风寒头痛。取白芷、防风、荆芥、钩藤、苍术、川芎、桂枝各10克,藁本6克,细辛5克共为细末,做成棉帽,戴在头上。此法适用于慢性头痛,遇风或遇冷则甚者。

4.慢性咳喘(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咳喘等)。取麻黄、炒莱菔、干姜、桂枝、细辛、杏仁、白前、前胡各15克,紫苏、磁石、冬花各30克,厚朴、陈皮、半夏各20克,共研细末。将药末铺在棉花中间,做成棉背心,穿在身上。一般可白天穿上,夜间脱下。若夜间咳嗽较甚,也可夜间不脱。此法对慢性虚寒性咳嗽,痰多、喘息者疗效比较明显。

5.慢性胃脘痛(主要由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引起)。取元胡、高良姜、香附、檀香、陈艾叶各40克,广木香、苹果、公丁香、陈皮、枳壳、干姜各10克,共研细末,制成棉裹兜,护在胃脘部,日夜不去。一般以症状消除,或发病季节已过,再除去棉裹兜。

6.慢性腹痛。取补骨脂、吴茱萸、煨肉蔻、附子、五灵脂、炒蒲黄、赤石脂、罂粟壳各30克,五味子、白芍各20克,乌药60克,共研细末,制成棉裹兜或束身棉裤,穿在身上,护住脐部及下腹部,一般日夜不除。睡时可单用棉裹兜。此法还适用于慢性腹泻(如慢性肠炎等)。

7.足跟痛。取透骨草、寻骨风、金毛狗脊各10克,共为细末,均匀撤在各层棉布,特别是鞋底足跟易接触的部位,用线缝结实,做成鞋垫。此法多用于足跟神经痛、风湿痛及跟骨骨刺疼痛等。

民间“捶龙”法 镇痛疗效佳

在闽南以及祖国宝岛台湾,民间有一种古老的捶打疗法,谓之“捶龙”。常见的捶打部位是背部,现代医学证实,背部有许多穴位,如大椎、命门、膈俞等,通过捶打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捶龙”疗法又称拍击疗法,是在人体体表进行拍打或捶击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推拿方法,有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除疲劳和解痉镇痛等作用。

临床应用:本疗法适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肌劳损、肢体瘫痪、咳嗽哮喘,咯痰不畅、惊风等病症。用手拍打(或涂上姜、酒、药等)患者局部肌肉肿痛处。

 1.手拍打法

 适应症:痧症,或作痧症之预诊法。

 操作:先用温水洗净右手,或双手,在患者之两臂弯,轻轻用力拍打,以每秒钟4下的速度进行,一次连续拍40下,如果拍打后两臂弯一片红润,没有暗紫色的痧痕,即不是痧症,可作为预诊之用。如果已有痧痕,再连续拍打两腿弯,第七颈椎,前胸后背,小腿肚,每处拍40下。

 2.姜水拍打法

 适应症:主治感受风寒,四肢发冷头痛及全身骨节疼痛者。

 药物:干姜15克,开水冲泡15分钟。

 操作:双手蘸些热姜水,在患者第七颈椎,腰椎部,两腿弯,两腿小肚子腓肠肌部拍打。

3.白酒拍打法

适应症:痧症,腿肚转筋,或因受风寒而引起的脖颈及上下肢疼痛症。

药物:白酒60克。

操作:将白酒炖热,倒在干净搪瓷碗中,用手蘸热白酒,拍打患者大椎骨(第七颈椎)的上下左右各处,再拍打两臂,两腿弯的大静脉处,及脊椎两旁。每处拍打20~40下,以拍打到红晕为止,手劲要轻重协调,停3小时后,再依前法,用白酒拍打一次。

4.苍术拍打法

适应症:风湿性关节炎。

药物:苍术30克,艾叶60克。加水浓煎4杯。

操作:腰椎两旁,两膝上下四处,每处用两手蘸苍术水,趁热拍打100下,四处共400下。以拍打之处皮肤见到红润,患者疼痛减轻,即为有效。

注意:使用拍击疗法,用力要适度,由轻渐重,不可用力过猛。对初次接受拍击疗法者,应选使用拍法、捶法、击法等,以后根据情况再逐渐改用棒击法。

 神奇的佩药疗法

 佩药是将药物装入小布袋或荷包内,佩带在身上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1.药物选择:根据病情或当地流行的疾病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佩药多以芳香开窍、祛秽避邪和清热解毒的中草药为主。

2.操作方法:将所选的药物研成细末制成散剂,或全草揉团装入布袋或绢袋内,也可装入有细孔的塑料球或盒内,佩带在颈项、胸前、腰间或其它需要治疗的部位。

3.治疗机理:本疗法以芳香开窍、避秽解毒的药物为主,使药物挥发成份通过肌肤毛窍、口鼻等吸收,或其挥发成份在空气中直接杀灭、抑制细菌与病毒的生长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治疫病:

一方:取大黄40克,苍术、檀香、山奈、雄黄、朱砂、甘松、川椒、贯众、降香、龙骨各30克,菖蒲、白芷22克,桂皮17克,细辛、丁香、吴茱萸、沉香各15克,共研细末,用绢袋分装数袋,经常佩带。二方:菖蒲、艾叶、茵陈、白芷各等分,研末装袋,佩带在胸前。

治四时感冒:

一方:羌活、大黄、柴胡、苍术、细辛、吴茱萸各3克,共研末装袋佩带。

二方:荆芥、防风、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白芷、麝香各等分,混合研末,佩带胸前,时时嗅闻,每次10分钟左右。

治寒性头痛:

一方:附子30克,与艾叶适量和匀,装袋或瓶中,带嗅。

二方:川芎茶调散1瓶,装袋、佩身常闻。三方:白胡椒30克,黑豆7粒,研细末,与鲜姜120克,大枣(去核)7枚,葱白7根一起捣烂装袋,常嗅(偏头痛更宜)。

治口疮:

鹅不食草16克,挂于颈下。

治疳积:

六月雪31克,研末,佩于小孩胸部,此法亦治小孩久痢。

治小儿厌食:

胡黄连、苍术6分,香椽、毕澄茄9分,砂仁、蔻仁3分,共研末,取15克装袋,佩带。

治急性乳腺炎:

过路黄1克,或加银花、夏枯草各等分,装入袋,放入文胸内佩带。

治鼻炎:

一方:细辛、牙皂、川芎、白芷、薄荷、苍耳子、辛荑各3克,研细末,加麝香0.3克拌匀,装袋,常闻。

二方:鹅不食草、秋牡丹、毛莨、夏枯草各15克,研末装袋,时闻,适于鼻炎头痛。

三方:毛莨叶捣烂,装入布装,时闻。

 藏医药浴疗法

藏医药浴疗法是具有特色的一种自然疗法。很早以前藏族人民就知道用温泉沐浴能治疗多种疾病,这在许多藏医药学典籍里均有记载。

藏医医药学家应用温泉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将其推广发展为独具特色的藏族药浴疗法。常用的药用温泉水为硫磺温泉、寒水石温泉、矾石温泉、五灵脂温泉和石灰石温泉。除了温泉水浴,常用五味甘露汤进行药浴,以圆柏叶、黄龙杜鹃叶、水柏枝、藏产麻黄,丛生亚菊(青蒿)为基本方,并可随症加药,如风寒所致消化不良者,可将寒水石、荜茇、姜等药物研细加入浴水中,以加强药力。

    浴法分为水浴和敷浴两种,各有特色。水浴疗法,以五种天然温泉治疗相应疾病为最优。其作用是治疗外散于肌肉,内伏于骨髓之伤热,毒热及陈热等各种热病。敷浴法是将配制或经烧煮后之药物装入布袋中,包扎或放置于病患部位,从而起到治疗作用的疗法。

 蔬果浴疗法

蔬果浴在中国颇为兴盛,究其原因在于它可以在洗澡病的同时享受生活的乐趣。

橘子浴:将8~10片的橘子皮装入布袋中并绑紧,放入热洗澡水中入浴。

柚子浴:将5~6片柚子切片,放入热洗澡水之后即可入浴。此外,也可将同样份量的柚子切片放于布袋中并绑起来,置入锅中,再倒入1/2的热水,盖上锅盖焖热煮15分钟后,便把这锅中的热水及袋中的袖子倒入浴缸里即可入浴。橘子浴和柚子浴能够温暖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对手脚冰冷的人有改善作用。而且水果的香味能够帮助舒缓紧绷的神经。

萝卜叶浴:把萝卜叶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使其干燥2~3日后,再将其叶子切碎装入布袋中并绑紧,放入装有热洗澡水的浴缸中即可入浴。到中药店买萝卜籽也是另一种变通的方法。对手脚冰冷、腰痛有效。

牛蒡子浴:将牛蒡的叶子晒干燥后切碎,再放入布袋中绑紧。入浴时放入装有热洗澡水的浴糟中。对于有青春痘、湿疹等肌肤烦恼的人,颇有疗效。

薏仁浴:将果实晒干燥,晒约2~3天后装入布袋中绑紧并下锅煮之。将煮好的汤汁及布袋一起倒入浴盆中即可沐浴。能使肌肤变得光滑细致,对肌肤容易因为化妆品而起小红粒的人有缓和的效果。

肛门瘙痒药浴四法

    一法:鱼腥草、龙胆草、稀莶草、地肤子、明矾、马齿苋、苦楝皮各12克,蛇床子15克,白蔹9克,朴硝6克。二法:车前草15克,地肤子12克,龙胆草、羊蹄、野菊花各9克,乌梅、明矾各6克。三法:地肤子、蛇床子、五倍子各20克。四法:苦参、地肤子、蛇床子各20克。任选一法,将药洗净,加入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置于浴盆中,放入朴硝或明矾溶化,待温度适宜时坐浴,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每日1剂,连续3~5天。

牛皮顽癣藏药浴治

    牛皮癣也叫银屑病。它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病程较长,容易复发,患病后影响美观,近些年,随着人们对藏医藏药的研究不断深入,逐渐发现用传统的藏医药浴疗法治疗牛皮癣,有着令人满意的效果。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等地的一些藏医,在进行药浴配制时,多喜欢选用藏药圆柏刺、水柏枝、黄花杜鹃、白野蒿等各适量。分别经酒曲发酵,晒干后加入白芸香、白芝麻、天门冬、草决明等药物,装袋后置蒸汽锅中煎出药液;最后再加入少许按秘方配制的药引,如麝香水等,即可使用。

    在治疗时,藏医多将药液温度控制在38℃左右,每天一次,浸泡约15分钟,以1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期间不但要根据病情灵活调控水温和浸泡时间,还要配合口服“十味芸鹏散”、“五味青鹏散”等藏成药来加强疗效。

    藏医认为药浴时,保持水温可使毛窍开放,从而有利于将病邪驱除体外,加之开放的毛孔能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更容易的进入体内,所以,该疗法的效果较为明显和迅速。此外,藏医还用药浴法治疗风湿病、黄水病、跌打损伤等,都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药浴疗病四法

  药浴法是中医治疗慢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对老年人尤为相宜,现简介四则,供参考。

  疮疡湿疹:老人正气虚弱,常因湿气下注郁而发热,出现阴囊或肛周湿疹;也可能因故卧床过久发生褥疮。可用桂枝50克,紫花地丁300克,煎水去渣,兑入200克食醋,作全身浸浴。

  跌打损伤:老人眼耳失灵,步履蹒跚,时有可能发生跌击碰撞,且伤后瘀血消散迟缓,导致全身疼痛,可用苏木、松节各250克,赤芍、红花各60克,川芎、羌活各40克,煎水洗浴。洗浴时应不断对药液加温,加强药性渗透力。

  风湿疼痛:老人易受风寒湿气,发生局部或关节疼痛的牵引,全身不适。可用羌活、独活、五加皮、当归各80克,煎水洗浴。洗浴时,水温可略高一些,以皮肤能忍受为度。

  咳嗽气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病,较为常见。这种病常因感冒而复发,加重。内病外治的药浴法对此有效。取麻黄、细辛各30克,桂枝50克,紫苏100克,煎水洗浴。体弱者不宜洗浴太久,免致汗出过多而另生变证。

  使用药浴法时应注意:每日或间日1次,每次10~15分钟;最好是坐浴。洗浴时防止药液进入眼耳口鼻,因洗浴药中有些具有毒性,故煎药液和洗浴用具应专用,洗浴后不要清洗,以维持药效。洗浴疮疡和湿疹后的药液不宜重复使用。

  中药浴足降压有方

  浴足法属中医外治、护理方法之一,在临床中应用中药浴足方法治疗、护理高血压患者常有意不到的效果。在家庭护理时,也不妨采用此法,药品采买、置备方便,效果不错。现介绍如下:

  1.用茺蔚子、桑树枝、桑树叶各10~15克。煎汤约1500毫升,待稍凉即倒入盆内,泡脚30分钟,洗后上床休息。一般泡脚后30分钟可降压,1小时后作用最强,维持4~6小时。茺蔚子有散瘀、消肿、利尿之功效,桑枝、桑树叶可散瘀通络,三药合用可增强利尿消肿作用,降低有效血循环量,从而达到降压目的。

  2.取钩藤20克(剪碎,布包),冰片少许,于每日晨起和晚睡前放入盆内并加开水浴足。每次30~45分钟,早晚各1次,l0天为一个疗程。见效后继续治2~3个疗程以巩固疗效。钩藤性味甘苦微寒,清热平肝,熄风止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所含的钩藤碱、异钩藤碱等具有降压、镇静作用。主要作用于中枢,与交感神经的阻断有关。但其有效成分在煎煮时极易损失,故采用浸泡外用,这样既能充分保留有效成分,又同样能发挥其药理作用。加入冰片,意在有助挥发、渗透。

  3.用钩藤、牛膝各30克,水煎。每曰晨起和晚睡前浴足,每次30~40分钟,以不适症状减轻或消失为1疗程。牛膝入肝肾经并引血下行,用钩藤清肝热平肝阳,二药合用使上亢之阳得以平降,虚损之阴得以调补。此方浴足可调人体阴阳,使阴平阳秘,血压降低。

  4.用磁石、石决明、党参、黄芪、当归、桑枝、枳壳、乌药、蔓荆子、白蒺藜、白芍、炒杜仲、牛膝各6克,独活18克,煎汤浴足,降压效果很好。

  5.用吴茱萸15~30克,茺蔚子、益母草各60克,牛膝30克,水煎20分钟,乘热熏洗双足,每次30分钟,每日2次。吴茱萸之辛温通达,茺蔚子、益母草活血通脉,牛膝引血下行,引阳下达。对于治疗高血压之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均有效。

  春洗药浴温柔治病

  在我国南方,民间有一种历史悠久,简便实用的药浴疗法,就是用药液浴身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其作用原理,是通过刺激体表或患处使络脉通畅,腠理疏通,从而达到活血化

  瘀,祛风除湿,祛除病邪的目的。春季气温日渐回升,是适宜使用药浴疗法的季节。

  一、药浴方法

  首先诊断清楚病情,根据病情需要选定药物。将药物加工制备药水,如中草药煎液等。用水稀释成合适的浓度,并加热至需要的温度,注入浴盆内,每次沐浴15~30分钟。沐浴毕,用温清水冲洗,再用干毛巾拭干,穿好衣服。

  二、临床应用

  1.皮肤瘙痒

  方法一:取地肤子、蛇床子各30克,荆芥、防风各20克,苦参60克,水煎汤浴身,每天1次,连用10~15日。

  方法二:取生地黄、防风各30克,荆芥20克,地肤子40克,蛇床子60克,川乌、草乌各10克,浮萍100克,水煎汤浴身,每天1~2次。

  2.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方法一:取当归15克,川续断120克,川芎30克,防风、大独活、桂枝、狗脊、巴戟天、葫芦巴各100克,川牛膝150克,鸡血藤、赤芍各60克,水煎汤浴身,每天1次。此法适用于慢性风寒湿性关节炎。

  方法二:取桑枝500克,稀莶草、海风藤各100克,络石藤200克,海桐皮、忍冬藤、鸡血藤各60克,水煎汤浴身,每天1次。此法适用于关节红肿热痛的急性关节炎。

  3.坐骨神经痛

  取制乳香、没药、当归各20克,红花30克,苏木、川断、狗脊、防风、大独活、川羌活各100克,鸡血藤150克,川芎、牛膝、血竭、乌蛇、儿茶各60克,水煎汤浴身,每天1次,连续15~30日为1疗程。

  4.外感发热

  取蛇床子、麻黄各15克,白芷、葱白、藁本各10克,水煎浴身,每天2~3次。

  三、禁忌证:①恐水症、刀斧所伤、皮肤破损出血及内脏出血者,禁用此法。②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及一切需要绝对卧床休息的疾病,均不宜用沐浴疗法。

  四、注意事项:①根据病情,选择沐浴方法。该用冷水浴的,反用热水浴,不仅不会使病情好转,反而会加重病情。②入浴时,预先要测试水温,避免寒冷或烫伤。③用药水浴时,要针对病情用药。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腐蚀性的药物,避免使用。④儿童、老人和病情较重的患者,沐浴时要有人护理,避免烫伤、受伤或溺水。

  瑶医浴用药物

  瑶医药浴所用的草药来自瑶族人民居住的大瑶山,一般都自采自用。根据药物的性能,搭配使用,常无固定的配方,各种草药的份量,凭他们的习惯、经验而定。瑶族的浴用植物有上百种,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分述如下:

  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类:具有舒筋活络,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强身健体之功效。常用的有红牛膝、健骨风、钩藤、伸筋草、向日葵、瑶婆风、松筋藤、石姜、钻骨风、见风消、半枫荷、枫球子等。

  治疗皮肤病类:具有祛风止痒、清热解毒、凉血止痒、解毒防疮的功效。用于治疗皮肤病、皮肤瘙痒、湿疹、皮炎、疥疮、漆疮等。如博落回、笔筒草、千里光、香樟、风箱树、密拱、饿蚂蝗、喷白、小叶买麻藤、七月白、牛皮冻等。

  小儿高烧、麻疹不透类:如饿蚂蝗、密拱、葛麻藤等。

  常用于产妇强身、健体的药用植物:益母草、野艾、络石藤、血防藤、水蜡烛等。

  5.治骨蒸潮热的植物药:刚鞭木、铁凉伞等。

  瑶医特色疗法———庞桶药浴

  瑶家到处可见到用杉木做成的高1米,宽0.6米,长0.7米的大木桶,这便是用药水洗澡的“庞桶”。瑶族十分重视洗澡,无论严冬酷暑,都入“庞桶”内浸泡全身,通过温水浸泡解乏,使血脉流通,便于入睡。

  现在一些平地居住的瑶民,也逐渐采用了换药水的方式进行药浴。妇女生孩子,满3日均洗药水澡,婴儿洗后健康免疫,产妇可以驱风祛瘀,补身强体,产后一星期就可以劳动。

  瑶族药浴所用的草药来自瑶族人民居住的大瑶山,一般都自采自用,多采用鲜药,平常亦将采回的草药洗净晒干备用。一般根据药物的性能,搭配使用,常无固定的配方,各种草药的份量,凭他们的习惯、经验而定。

  关节疼痛药浴有方

  1.丹参12克,五加皮、透骨草、川椒、川牛膝、木瓜、艾叶、白芷、红花各10克,肉桂5克。用法:加水1000毫升煎煮至沸,将药液倒入盆中,趁热熏洗浸渍患处,每日1~2次。可活血通络,燥湿止痛。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等。

  2.羌活、当归、防风、透骨草各10克,川牛膝、红花、防已、甘草各6克,食盐12克,葱头7个,白酒45毫升。用法:加水煎煮后,兑入白酒,温洗患处。可养血活血,祛风通络。适用于四肢关节疼痛。

  3.木瓜、松节、青风藤各10克,赤芍12克,透骨草、乳香、没药、红花各6克,全当归12克,白酒60克。用法:加水煎煮后,兑入白酒,温洗患部。可养血柔肝,活血通络。适用于风湿痹痛。

  注:以上三方,一剂药可重复使用2~3天。但每次使用时,应把药液加温。

  夏季药浴祛病疗疾

  夏天人体出汗较多,若在浴水中加入适当的药物进行药浴,对健康是非常有益的。能够配入浴水的天然芳香药物很多,适应症也不尽相同。在此,介绍几种常用的简易有效的药浴方。

  桔皮米糠浴:用桔子皮和米糠各30克,布包加水煎20分钟,然后兑入热水洗浴。米糠和桔皮都能够滋润皮肤,有较好的护肤美容作用。

  紫草石菖蒲浴:用紫草和石菖蒲各30克,装入布袋内加水煎煮30分钟,兑入热水洗澡。水温以能够耐受为度。有清热止痒的功效,可以治疗湿疹。

  当归川芎浴:当归、川芎各20克,切细,装入布袋加水煎30分钟后洗浴,并可用该药袋揉擦身体,能有效地治疗神经痛、风湿痛、关节炎、挫伤等。

  百部浴:百部60克,煎汤沐浴,有杀菌止痒的功效,可治疗头虱、体虱等。

  苦楝根皮浴:苦楝树的根皮50克,煎汤去渣后洗浴,对疥癣病有明显的杀虫止痒功效。

  薄荷浴:薄荷30克,煎汤入浴,有清凉止痒、消炎的功效,可祛痱止痒。

  野菊花浴:野菊花30克(鲜品加倍),煎汤入浴,有解毒消炎的功效。

  苦参白头翁浴:苦参、白头翁各15克,煎汤去渣,用于坐浴,可以治疗妇女带下、阴痒等症。

  椿根皮浴:椿根皮200克,煎汤去渣坐浴,对妇女滴虫病、外阴瘙痒等有疗效。

  黄柏升麻浴:黄柏30克,升麻15克,煎汤去渣坐浴,可以治疗痔疮。

  进行中药保健沐浴的时候,要注意体位舒适,不要烫伤皮肤。浴后要避风,并要适当休息片刻。

  传统艾灸民间一宝

  艾灸是我国民间外治法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艾灸疗法是使用艾绒制成的艾炷、艾卷,点燃后,在身体相应的穴位上施行熏灸,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一、常用艾灸灸法

  1.间接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2.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二、临床应用

  1.呕吐:穴位:合谷、风池、内关、足三里、中脘(具体穴位请参见针灸穴位图)。操作:上穴选2~3穴,艾条灸10分钟或艾炷灸7~9壮。适用于呕吐较急,伴恶寒畏冷、困乏无力、舌质淡红、脉细者。另取公孙、丰隆、中脘、内关、膻中等穴,温灸10~20分钟。适用于呕吐清稀,伴眩晕、心悸、脘闷、脉滑者。

  2.腹泻:穴位:中脘、神阙、大肠俞、足三里、天枢。操作:神阙用隔姜灸10~15壮,大肠俞向脊柱方向斜刺2厘米,其余穴艾条灸10~15分钟。适用于腹泻清稀,伴食纳减少、腹痛肠鸣者。

  3.呃逆:穴位:中脘、内关、足三里、内庭穴。操作:用艾条温和灸,每穴5~10分钟,每天2~3次。

  4.感冒:穴位:大椎、曲池穴。操作:用艾条温和灸,每次20分钟;也可取0.3厘米姜片置于穴位上隔姜灸大椎、曲池穴,每次3~5壮,每天2次,连灸2~3天。

  5.流行性感冒:穴位:风池、风门、列缺、合谷。操作:用艾条温和灸,每次20分钟,每天2~3次,连灸2~3天。若风寒证重者,取0.3厘米厚的姜片置于风池、合谷穴上隔姜灸,每天2~3次,效果更佳。

  6.流行性腹泻:穴位:足外踝下、赤白肉际(在脚部粗细皮肤交界处的腹泻穴)。操作:用陈艾叶做成艾卷,采用温和灸法距穴位2厘米,以患者不感觉热为宜,每次灸10~15分钟,每天2~3次。

  7.三叉神经痛:穴位:下关、四白、颧髎、颊车、合谷穴。操作:下关向颊车方向横刺2~3厘米,四白斜刺2~3厘米,颧髎直刺0.4~0.6厘米,颊车向地仓穴横刺2~3厘米,合谷刺1~1.6厘米,得气后提插1分钟,不捻转,留针10~20分钟,外柄上加一小艾炷,温灸。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不加艾炷亦可,但疗效较逊。

  三、禁忌证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疮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2.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3.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粘膜附近,均不得施灸。

  四、注意事项

  1.施灸前要与患者讲清灸治的方法及疗程,在灸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伤皮肤。尤其幼儿患者。如有起泡时,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毫针将水泡挑破,再涂上龙胆紫即可。

  2.偶有灸后身体不适者,如身热感、头昏、烦躁等,可令患者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使症状迅速缓解。

  药线点灸壮医一绝

  药线点灸疗法流传在壮族聚居的广西地区,药线点灸疗法的治疗机理是:通过以壮医秘方浸泡过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在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疏调龙路、火路气机,而达到治疗目的。临床实践证明,本法具有通痹、止痛、止痒、祛风、消炎、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等作用。其应用范围达100多种病症。例如:感冒发热、痔疮发炎、急性结膜炎、麦粒肿、荨麻疹及其他皮肤瘙痒、痛经、软组织损伤、乳腺小叶增生、小儿厌食、遗尿、泄泻、风寒湿痹、多发性脂肪瘤等等,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对于畏寒、发热、肿块、疼痛、瘙痒、麻木不仁、身痒诸证,疗效尤佳。

  药线点灸疗法所需设备仅一根线,一盏灯,点灸时略有蚁咬样灼热感,迅即消失,病人无痛苦,不留疤痕,安全可靠。药线点灸疗法常用的穴位有几种:一是壮医特有的经验穴位;二是龙路、火路的某些浅表反应点;三是引用部分汉族中医针灸穴位。这里简要介绍一些较有特色的点穴位:

  梅花穴:即按照局部皮肤肿块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和中部选取一组穴位,组成梅花形。适用于壮医外科病症及内科肿块。

  莲花穴:按照局部皮肤病损的形状和大小,沿其部位选取一组穴位,组成莲花形,适用于治疗一般癣症和皮疹类疾病。

  葵花穴:按照局部皮肤病损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和病损部位取穴,组成葵花形状,适用于治疗比较顽固的癣类及皮

  疹类疾病。

  结顶穴:淋巴结核(壮语为“勒努”)附近或转移发生炎症,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取肿大的淋巴结顶部为穴。

  脐周穴:以肚脐为中心,旁开1.5寸,上下左右各取一次,配合使用,主治谷道即肠胃病变。

  下关元穴:于脐下3.5寸处(关元穴下0.5寸)取穴,主治腹痛、阴痒、遗精、妇人带下及胞宫疾患。

  鼻通穴:于鼻梁两侧突出的高骨处取穴,适用于感冒鼻塞、鼻炎等病。

  牙痛穴:位于手掌侧面,当手第三、四掌指关节之中点处,主治牙痛、颞颌关节痛。

  膀胱穴:位于水道尿闭而隆起的膀胱(壮语“咪小肚”)上缘左、中、右3点,主治尿潴留症。

  瑶医奇术———神火灸

  瑶医神火灸法是利用植物的藤茎作原料,经过加工炮制而成药棒(棍),在酒精灯火上点燃药棒一端片刻后,熄掉明火即隔物间接地在一定的穴位上,施以适当的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一、主治功用

  (1)疏风散寒,调和营卫。主治风寒侵袭之外感。

  (2)活血散瘀,温经通脉。主治跌打血瘀、经络阻滞及风寒湿痹和各种关节病症。

  (3)温经散寒,祛风止痛。主治各种因风寒引起的痛症。

  (4)回阳固脱,复脉救急。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虚欲脱、脉微绝之各种危急症。

  (5)提升中气,固胎止漏。主治中气下陷的脱肛、子宫下垂、冲任虚损的胎动不安、崩漏带下。

  (6)培补脾肾,增益二本。主治脾胃虚弱、运化失权和肾阴亏损、遗精早泄、阳痿、腰膝无力等症。

  (7)强壮元阳,祛病延年。无病自灸,可增强抗病能力,使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二、术前准备

  根据病种的不同准备好相应的治疗功用的药棒,药棒可以是原生植物根茎(芳香类效果较好),也可以用中性易燃的木棒浸泡于药液内制成,一般浸泡1个月以上。

  三、操作方法

  取穴与针灸取穴法相同,将药棒在酒精灯上点燃后,将明火吹灭,利用余火温烤穴位,每天2次,7天为1个疗程。

  填脐疗法治病效佳

  填脐疗法是将植物或某些中药粉末填于脐内,刺激神厥穴和腹膜囊,使六腑之气血经络通畅,胃肠胆胰之气机改善,祛除淤结,调和营卫而达到治疗病症之目的。因其是通过刺激腧穴使之产生一系列类似发热的症侯,故属灸法范畴。

  一、适应症:填脐疗法可用于治疗多种脏腑慢性疾患,尤以消化系统、妇科、泌尿系统疾病效果更佳。

  二、用具及操作方法:应根据不同的病症情况而定量填置,一般首选用物应是无毒无副作用之可食性植物或酒类。如葱白、姜、胡椒、大萝卜籽、小茴香籽、大蒜、木耳、白酒、芥面

  等。其他一些中草药有时也可配合应用。填脐前先用热毛巾敷于脐部,以皂水将脐部洗涤干净。然后,再将准备好的添置物填于脐凹内(脐膨出者,敷于脐上脐周即可),外盖纱布敷料,包盖于其上包扎固定之。一般6~8小时检查更换填置物1次,病愈为止。

  三、临床应用

  1.急性肠炎:良姜、小茴香、大蒜各10克,黄连5克,捣碎以少许荞麦面、白酒合成团块状,填置于脐部,外用纱布包扎固定。6小时更换一次填置物,直至泻止。

  2.急性胃炎:良姜、大萝卜籽、吴茱萸各10克,共捣成细末,白酒少许合成糊状,填于脐部,外用薄膜、纱布包扎固定。4小时更换一次填置物。

  3.虚寒泄泻:白胡椒、良姜、小茴香各10克,大蒜3克,共捣成细末以少量荞麦面,白酒合成团糊状,填于脐部,外用纱布敷盖包扎固定。每日更换填置物一次,泄止为止。

  4.肠痹症:干木耳、白胡椒、小茴香各10克,共捣成细末,荞麦面、白酒少许和成糊团状,填于脐中,外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更换填置物一次,腹痛肠鸣消失时停止治疗。

  5.小儿消化不良:良姜、大萝卜籽各5克,槟榔10克,共捣细填于脐部,外盖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更换一次填置物,直至病愈。

  6.婴儿湿疹:雄黄、黄连、木贼草、丝棉烧灰各3克,大枣3枚,共研细末填于脐内,盖以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更换填置物一次,病愈为止。

  7.混合痔:升麻粉5克,小茴香粉、肉桂粉、没药粉各3克,加鲜姜5片,共捣碎成泥状,填敷于脐部,每日2次,每次填敷6~8小时。

  8.痛经:生硫黄末、小茴香粉各5克,装入纱布袋内填敷于脐部,每日更换药袋一次。

  四、注意事项:①脐部有感染、有脐尿管瘘者,勿用此法。②婴幼儿皮肤娇嫩,用葱姜敷脐部时要注意检查,见有局部红热者,可改用其他方法填脐。③填敷脐部后,药物过敏致脐部皮肤红肿者停用此法。

  藏医艾灸疗法

  藏医艾灸疗法历史悠久,运用广泛,主要用来治疗一些寒性病,如消化不良、胃火衰败、浮肿、水肿、黄水病、瘰疬、炭疽、神经错乱、健忘症、脉病等,其中黄水病和脉病疗效尤佳。在热病的后期,也可运用火灸施治。

  艾灸通过封闭脉道要隘,使病邪不致流窜于脉道,从而起到镇痛,治消化不良,化痞块,干黄水的作用,使胃火增生,神志清明。艾灸的制作是一个很精细的过程。一般在秋天择吉日采集艾叶,用棍打碎,再揉成艾绒团。艾绒团的大小看所灸的部位不同而有差别:用于关节者,大小如拇指;用于头部和四肢者,大小如小指尖;用于脉窍者,大小如羊粪粒或制成条

  形;用于瘰疬和痞块者,大小如诃子;用于小孩胃部者,大小如豌豆。

  艾灸取穴,一般有固定的穴位,一种是依据病人自诉症状部位定穴。患病的穴位按之疼痛且舒适,痛点即施灸的穴位,这与汉语中医的阿是穴颇为相似。另一种是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的固定穴,医生根据脏腑经络选穴。

  藏医常用的灸法有以下四种:

  1.煮法:适用于慢性的顽症,如瘰疬、痞块、痈疖等。

  2.烧法:适用于心风病、黄水病等。

  3.烤法:适用于癃闭、虫症、大小便秘闭不通者。

  4.拟法:所用艾柱较小,多用于儿童。

  灸法一绝———天灸

  天灸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因其不用艾火而局部皮肤有类似艾灸的反应,并且作用也非常相似,故名为天灸,又称自灸、敷灸。天灸既具有穴位刺激的作用,又可通过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

  近年来,这种治疗方法被广泛重视,现在兴起的经皮给药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天灸的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的方法

  有以下几种:

  一、蒜泥灸将大蒜(以紫皮蒜为优)捣烂如泥,取3~5克涂敷于穴位上,敷灸时间为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变红起泡为度。如敷灸涌泉穴可治疗咯血、衄血;敷灸合谷穴可治扁桃体炎;敷灸鱼际穴可治喉痹等。

  二、斑蝥灸取斑蝥适量研为细末。使用时先取胶布一块,中间剪一小孔如黄豆大,贴在施灸穴位上,以暴露穴位并保护周围皮肤,将斑蝥粉少许置于孔中,上面再贴胶布固定,以局部发痒、变红、起泡为度,然后去除胶布与药粉;也可用适量斑蝥粉,以甘油调和外敷;或将斑蝥浸于醋或95%酒精中,10天后擦涂患处。适用于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黄疸、胃痛等病症。

  三、白芥子灸将白芥子研末,醋调为糊膏状,取5~10克敷贴穴位上,用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或将白芥子末1克,放置于5cm直径的圆形胶布中央,直接敷贴在穴位上,敷灸时间为2~4小时,以局部充血、潮红或皮肤起泡为度。适用于风寒湿痹痛、肺结核、哮喘、口眼歪斜等病症。

  四、其他如甘遂粉敷贴中极治尿潴留;马钱子粉敷贴颊车、地仓穴治面神经麻痹;吴茱萸粉用醋调后敷贴于涌泉穴治疗高血压、口腔溃疡、小儿水肿等;葱白捣烂敷贴患处治急性乳腺炎;五倍子、何首乌各等份研末用醋调成膏状,每晚睡前敷于脐中,次日晨取下,治小儿遗尿症;砂仁30克,白糖50克,明矾10克,青背鲫鱼1条,混合一起捣烂成膏状分成3份,每次1份,分别敷贴于神阙、至阳穴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一日换药1次,治黄疸的阳黄,若阴黄可用胡椒(每岁1粒)、麝香1克、雄鲫鱼1条,混合捣烂成膏,敷贴神阙、肝俞、脾俞穴等。

  注意天灸疗法虽然有较好的效果,但所用中药有些为有毒之品,有些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故孕妇、年老体弱、皮肤过敏等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民间敷脐疗法巧治妇科病

  1.早孕呕吐:用公丁香15克,陈皮10克,半夏20克,共研细末,取新鲜生姜30克,煎浓汁调成糊状。取适量敷于脐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敷2~3日。此方也治脾胃虚寒,胃失和降的呕吐。

  2.胎动:杜仲、补骨脂各30克,共研细末,用茶叶水调敷脐部。每日换药1次,连用3天,能治肾亏气虚,冲任不固而致的先兆流产。

  3.妊娠水肿:白术、茯苓各30克,砂仁、陈皮各1克,共研细末,每次取药末5克,生姜5片,葱白3根,共捣成膏状,用时加凉开水适量,调如糊状敷脐,纱布覆盖固定,每日换药2~3次,至病愈为止,适用于脾虚妊娠水肿。

  4.恶露不下:取益母草30克,红花15克,桃仁20克,共研细末,用黄酒调敷于脐部,每日换药1次,连用5~7天,可治气滞血瘀所致者。

  5.恶露不绝:①黄芪、党参、白术各25克,升麻、龙骨各10克,甘草6克,共研细末,取15~30克,米醋调成糊状,敷贴于脐孔,覆盖固定,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气虚型患者。②当归、川芎、肉桂、炙甘草各15克,蒲黄、乳香、没药、五灵脂各7.5克,赤芍3克,共研为细末,取药末约15~30克,与血竭末0.5克调合拌匀,加入热酒调和成厚膏,敷脐,覆盖固定,隔3日换药1次,至恶露干净停药,适用于血瘀型患者。

  6.产后汗出:用五倍子15克,研末加醋调,敷脐部。也可用何首乌20克研末,水调成糊状,贴于脐中,适用于产后体虚自汗盗汗不止,每天1次,连用至愈。

  民间拔罐疗效神奇

  拔罐疗法在我国南方民间有悠久的历史,是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外治方法,是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使罐吸附在腧穴或应拔部位的皮肤表面,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操作方法

  1.患者取舒适体位,使肌肉放松,并裸露施治部位。2.根据病情和施治部位,选择大小合适的火罐。3.治疗局部如毛发较多,应涂凡士林油。4.依具体情况选定闪火等拔罐方法,并迅速将罐扣在已选定的部位上。5.按照病情,每次可拔一个或同时拔几个火罐。6.拔罐时间应按罐的大小及吸力强弱而定。大罐吸力强,拔3~5分钟;小罐吸力弱,拔10~20分钟。7.起罐时,术者应一手持罐,一手用手指轻轻按压拔罐周围皮肤,使空气缓缓进入罐内,然后取下。起罐时切忌硬拉或旋动。为防止拔罐局部擦伤,起罐后可于施治部位涂擦凡士林。

  二、临床应用

  1.呃逆。穴位:膈俞、胃俞、中脘、肝俞、肾俞、厥阴俞(具体位置请参见针灸穴位图)等。操作:取坐位,或仰卧位,以闪火法吸住火罐,至皮肤充血红晕为度。每天2~3次。

  2.风湿性关节炎。穴位:大椎、风门、心俞、脾俞、三焦俞。操作:取俯卧位,以闪火法吸住玻璃火罐,运用走缺席法上下移动,以皮肤红晕为度,每天1次,15次为1疗程。根据病人的症状,还可在该组穴位上拔罐,以加强疗效。

  3.类风湿性关节炎。穴位:腰背部的俞穴,夹脊穴。操作:取俯卧位,取上穴部位用走罐法往返移动,至局部皮肤充血潮湿为度。再根据患者的主要症候,选取局部穴位进行拔罐,则效果更佳。

  4.遗尿。穴位:神阙。操作:取仰卧位,采用闪火法,迅速将火罐拔吸在患儿神阙穴,拔吸后可轻微揉动,拉提火罐,起到蠕动腹部的作用,不应拔吸过久,以2分钟左右为宜。

  5.面瘫。穴位:太阳、地仓、牵正。操作:取坐位,或仰卧位,用小型火罐拔患侧面部以上穴位,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

  6.慢性支气管炎。穴位:膏肓、肺俞、风市、脾俞。操作:

  取俯卧位,或坐位。在穴位上以闪火法使火罐吸住皮肤,至皮

  肤充血发红为度。或按走罐法操作,沿足太阳经自大杼至膈

  俞。每天2~3次。

  三、禁忌证

  1.皮肤过敏,全身枯瘦或皮肤失去弹力者。

  2.全身剧烈抽搐或烦躁不安者。

  3.浮肿病或水肿者。

  4.重度失血、出血性疾患及出血倾向者。

  5.妇女月经期,孕妇下腹及腰骶部。

  四、注意事项

  1.拔罐部位的皮肤要平坦,肌肉应比较丰满,最好先洗净擦干。

  2.如用棉棒或棉球蘸酒精或用滴酒精法,所用酒精不要过多,燃烧时注意不要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局部皮肤。

  3.骨性突出部位、血管丰富部位,以及心尖搏动处、乳房等部位,一般不宜拔罐。

  4.根据病情拔罐,一般为轮流取穴,一次不宜过多。局部瘀血尚未消退时,不应再于原部位重复拔罐。

  民间点穴扶正祛邪

  我国一些地区民间有一种点穴疗法,简便易行,对某些疾病有独特疗效。该疗法通过用双手在患者的体表穴位、经络和刺激线上施行揉压点打等手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点穴疗法对人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既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又有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的效果。其作用机理主要是以中医学的经络、脏腑以及气血学说等为理论基础,通过手法与经络相互结合,调节气血的运行,调整人体内在的不平衡状态,以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一、适应症

  1.点穴对于关节扭伤、软组织损伤、肌肉劳损、关节病变以及脊椎疾病、痉挛等疾病有显著的疗效。2.点穴可用于急救,如昏迷、中暑、癫痫等。3.其他各科疾病:头痛、牙痛、呃逆、腹泻、感冒、气管炎、痛经、高血压、近视眼等均有满意的效果。此外,点穴还有防病健身的作用。

  二、禁忌症

  1.某些急性病:如化脓性关节炎、急腹症、传染病等。2.严重的如心脏病、肺结核、糖尿病、恶性肿瘤等。3.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白血病等。4.严重的皮肤病和性病。

  三、临床应用

  1.面神经麻痹:本病又称“面瘫”。面瘫发病较急,多在清晨起床后发现患侧面部有僵硬感、口眼歪斜、眼睑难合、流泪、患侧面部肌肉松弛。坚持点穴按摩可以有助于尽快康复。方法:依次点按面部阳白、太阳、四白、迎香、地仓、颊车、下关穴(穴位的位置请参看人体经络图),各1~2分钟。两拇指置太阳穴,以其他四指分抹额部30次。再将拇指分置下颌角,分抹面颊及眼部30次。将双掌搓热,在面部上下轻擦3~5遍,再以拇指指端分别掐按两侧合谷穴各1分钟。疼痛较重者可加掐风池、翳风穴各1分钟。

  2.牙痛:牙痛常由龋齿、牙质过敏等牙病引起。中医认为牙痛有虚实之分。实痛由胃火引起,常因冷、热、酸、甜等刺激加重。虚痛因肾虚造成,常见珐琅质脱落、牙齿松动、牙齿出血等伴随症状。牙痛时自我点穴可以暂时止痛消炎。方法:掐按患侧手上合谷穴,以有强烈酸胀感为度;用拇指屈曲关节部位顶住下关穴。以面及同侧耳部有放射样酸胀感为度;按揉同侧颊车穴。

  3.晕船、晕车:掐按合谷、内关穴,各2~3分钟;闭目做腹式深呼吸2~3分钟;将一帖麝香壮骨膏帖于脐部,作按摩30次;按推膻中穴及上脘穴,由上至下30次。

  4.呃逆:以两拇指端分别按压太冲穴(双),强刺激(泻法),以患者耐受为度。指压1分钟,呃逆减轻,一次未愈,可隔3~4分钟再按。

  5.便秘:①指揉中脘。右手中指按于中脘穴,其余四指贴附于腹部。然后做顺时针揉动30次。②揉按天枢。两手掌心按于天枢穴,余指贴附于腹部,按揉50次。③揉脐摩腹。右手在下,左手叠于其上,按于脐部,稍用力作顺时针揉动30次。然后逐渐扩大范围,摩全腹50次。再由上而下推左腹30次。

  民间治失眠法

  处方:琥珀粉0.6克,合欢、白芍各9克。用法:合欢、白芍煎汤,送服琥珀。适应证:神经衰弱失眠。

  桑椹治老年失眠

  取桑椹干品40克或鲜品80克,煎水250毫升,一次或分几次口服,每日一剂,连服5剂为一疗程。顽固性失眠者,一般需连服2~3个疗程。

  糖尿病睡眠障碍的治疗

  糖尿病患者有素体阴虚,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职,酿成(肺)胃热,消谷伤津耗气,损及肾精,久病入络,从而形成肺、胃、肾气阴亏损,气虚血瘀之病机。由于部分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精神紧张,情志失调,加重气阴亏损,血不养心,精不荣脑,从而产生不寐或嗜睡等症状。中医治疗糖尿病所致的睡眠障碍有良效。

  处方:黄芪50克,生地黄25克,山茱萸、菟丝子、三七片、龟板、何首乌各15克,太子参20克,龙齿(先煎)30克,琥珀粉(冲服)1.5克。

  功效:益气养阴,补肾化瘀,安神。

  主治:糖尿病引起的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神疲乏力,头晕善忘,烦渴多饮多尿,肢体酸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用法:上药水煎2次,取汁400毫升,分2次温服,每日1剂,连服7日为1疗程,4周后判定疗效。

  疗效:治糖尿病引起的睡眠障碍32例,其中失眠患者24例,整日嗜睡者8例。结果治愈10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5%。

  沙跑手跑祛病健身

  据健身专家研究证实,沙跑、手跑等民间运动对强身健体、防治疾病有独特的效果。

  沙跑健身美容沙跑的益处很多,首先由于两腿不停地转换移动,协调配合,提高了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和脑细胞的反应速度及灵活性,延缓了脑细胞的衰老;其次可以锻炼腿部肌肉的力量及踝、膝、髋、腰等部位关节的灵活性。同时,跑动时氧气的摄取量增加,锻炼了心肺器官的活动机能,提高了循环系统的能力。最主要的是,跑步相对其他运动更简单易做。

  专家认为:在沙子上慢跑的时机最好选在热浴后,因为热浴后的脚掌对体内“信号”的传递更为敏感,浴后进行这项运动,更利于身体元气在经络穴位间的运行。手跑有益老人手跑,是以手为中心的一项健身活动。手跑形式多种多样,健身者可躺在草地上、沙滩上或垫子上进行,当然也可以躺在床上进行。仰卧身体,双臂向上伸直,活动手指,甩动腕肘部,伸展手臂等,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让整条手臂的所有关节都能活动开。也可以模拟蹬自行车的活动,但要有意用手臂发力,每次可做2分钟;或假想有一沙包来做对手,握拳重击,每次挥拳100次;也可拿一个橡皮软球尽力抛向空中,落下时稳稳接住,或将球用力抛向墙壁,弹回时再接住。高龄老人可不用球,而仅做抛、掷、接球的姿势,但需用力去做,每次可做3分钟。

  专家认为:手跑运动是一项适合中老年或工作学习忙碌人士的运动,尤其适合有残疾的老年人,不仅能收到与慢跑相同的健身效果,而且还有助于防治老年人常见的肩周炎、关节炎等疾病。

  自我锻炼巧治尿失禁

  女性的尿道很短,平均只有3.5厘米左右,而且比较平直。年老体弱的妇女,以及妊娠女性,由于膀胱、尿道的肌肉变得松弛,在咳嗽、打喷嚏、大笑或大哭、紧张恐惧等情况下,

  腹压增加,就会不由自主地出现排尿现象,并经常有尿频尿急发生。这种尿液不由自主地流出,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难言之隐,在许多场合中还会带来尴尬和难堪。其实,这种症状是可以通过按摩、锻炼等方法来防治的。自我锻炼的方法有:

  1.取站位或坐位,收缩会阴部的肌肉,坚持5~10秒之后再慢慢放松。每天练习数遍,这样可以加强会阴部的肌肉力量。

  2.每天练习原地跳高,或经常跳绳。在收腹上跳的过程中,可以锻炼腹肌的力量,从而防治尿失禁。

  3.每日早晚用手掌搓小腹部,腰骶部,以及足底部,坚持做5分钟,局部发热时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在锻炼或者做按摩治疗之前,要先排尿,做到身体放松,然后再开始锻炼和治疗。

  如何使糖尿病的运动治疗更有效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糖、蛋白质、脂代谢紊乱而造成的一种慢性病,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治疗方案有三: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其中饮食和药物已为大家熟知,运动疗法则比较陌生。

  糖尿病人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因剧烈运动可使升糖激素水平升高,以至血糖升高,过量运动还可使脂肪分解生成酮体,导致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患者运动原则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1.运动场地宜选择空气清新,路面平整的地方。最好与其他人一起运动,以防发生意外。

  2.选择喜爱的运动,如打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游泳、跳舞、慢跑步等,对以往没有运动习惯的人,散步是较好的选择。按照个人习惯也可以选择家务劳动,上街步行购物,步行上班,都是可取的运动方式。

  3.运动的时间安排,至少每周4次以上,每次30~60分钟。

  4.运动强度以轻中度的有氧运动为宜,以运动后稍微出汗为好。最大安全运动强度的计算,最大安全运动心率=220-年龄。一般要求运动时的心率达最大安全运动心率的60%~70%为宜,开始阶段不超过50%,若情况良好可逐渐增加,以身体能耐受,无不良反应为准。

  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1.运动时间应相对固定,饭后1小时运动较为合适,因为此时血糖较高,运动时不易发生低血糖。运动量也要相对固定,不要忽高忽低,以免血糖波动。

  2.运动前后测血糖,血糖过低或过高均对病人不利,因此有血糖仪者应做到运动前后各测1次血糖。

  3.运动前作好准备活动,如伸腰、踢腿、慢走10分钟再开始运动。结束时,也应做10分钟恢复动作,如由跑步改为慢走逐渐停止。

  4.注射胰岛素的病人,因为运动可使胰岛素作用增强,也使注射在四肢皮下的胰岛素吸收加快,易发生低血糖,运动前胰岛素最好注射在腹部。

  5.随身携带糖果,低血糖发生时立即服下。低血糖的症状,早期可能有饥饿感,心慌出汗,头晕,四肢无力等。此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原地服糖果休息10分钟。若不能缓解,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6.随身携带糖尿病卡,上面有姓名、住址、电话号码,若有意外他人可以根据卡片给予救助。

  腰椎病倒步治

  专家指出,年轻人也不能小视脊椎保健,由于工作负荷过重,且缺乏保健意识,现在许多人年纪轻轻却得了脊椎退行性改变的老年病,整日被腰酸背痛所困扰,所以平时就应注意对腰椎的锻炼。

  腰部的绕环运动以及倒步走,对治疗和预防腰椎疼痛疗效非常明显。所谓的绕环运动,基本动作:两腿略微分开,两手叉在后腰部,以腰为轴心绕圈转动身体,若疼得厉害的话,可以动作缓慢一点,先往左边转,再往右边转。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很管用,建议大家试一下。

  目前国际上较为推行的一种治疗腰椎疾病的运动疗法,那就是倒步走。倒步走现在已广泛用于健身,它还适于腰伤、腰部肌肉疼痛以及小脑平衡能力差的人。倒步走应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20~30分钟,要循序渐进。腰椎疼得厉害时若能立即进行倒步走锻炼,可起到良好的止痛作用,慢性腰椎患者若能长期坚持倒步走,2个月便可见到良好效果,有些患者甚至可以治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