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物毕照——清华大学中国古代铜镜文化与艺术特展选介

 五峰虎陈昌明 2022-12-20 发布于福建

中国铜镜的制作,始于青铜时代,曾跨越了长达3000余年的历史,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因玻璃镜导致的技术革新而退出历史舞台。铜镜在古代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用于照容的实用器,同时,变化无穷的样式、纹饰和铭文等也使其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是体现不同时期哲学、思想、文化、宗教、艺术、科技和民俗历史变迁的重要载体。

中国之先民,用监盛水以为镜。监,就是“”或“”,后演变为用青铜制作的镜鉴。因为铜镜能照察审辨,从而引申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意思,故古人多以镜鉴寓理。上古之书《尚书·酒诰》记载:“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意即人不要把水当作镜子,而应当把人民当作镜子。《墨子·非攻》则进一步阐释道:“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在此理论基础之上,汉唐时便产生了著名的君子“三鉴”——汉荀悦《申鉴》曰:“鉴乎古,鉴乎人,鉴乎镜。”唐太宗因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病故而感叹:“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新唐书·魏征传》)。鉴于此,宋司马光更是撰写300多万字的《资治通鉴》,通过描写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历史事件以警示后人。镜鉴不仅是观容貌、正衣冠之用,还能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映照心灵。

战国早期 蟠螭纹镜陶模 直径14.7厘米 山西博物馆藏

远见天心:中国铜镜的起源与战国时代的初兴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已知中国时代最早的两面铜镜,正式出土于青海和甘肃两省的齐家文化(距今约4300~约3500年)墓葬。齐家文化的年代下限,可能已进入商代(公元前16世纪初~约公元前1046),而河南安阳殷墟也先后出土了约6面纹饰简单的铜镜。除此之外,整个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直至春秋晚期~战国初期(公元前5世纪前后),中原地区正式出土的铜镜,与新疆、河西走廊、北方长城地带等中国边疆地区相比,不仅在数量上屈指可数,而且在样式和纹饰上均带有浓厚的外来文化因素,在技术上则与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完全不相匹配。这就引发了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中国铜镜究竟是起源于中国本土,还是暗含了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的密码?世界上最早的铜镜起源于近东,有学者相信,中国铜镜当源自欧亚草原游牧民族所起到的文化中介作用,但是,由于考古资料的缺乏、证据链的不完整性,目前尚无法给出清晰答案。

夏商 十角星纹镜 直径7.2厘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从考古证据来看,春秋晚期(公元前5世纪)山西地区生产的晋系铜镜,当是最早确立中国铜镜本土风格的镜种。从战国早中期(公元前5~前4世纪)开始,中国铜镜逐渐呈现爆发式发展,并在战国晚期(公元前4~前3世纪)形成了成熟的制造体系。中国早期铜镜背面的纹饰,以几何纹、素镜为主;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同时期青铜器和纺织品等纹饰的影响,主要有动物纹、花叶纹、抽象纹饰、连弧纹等;在地域风格上,则形成了以晋地(山西)为代表的北方系动物纹镜,以楚地(湖北、湖南、安徽等)为代表的楚系铜镜和以关中为代表的秦系铜镜等;战国时期,还出现了复合镜、错金银镜、镶嵌镜、彩绘镜等技艺精湛的特种工艺镜,从而使得战国晚期成为中国铜镜文化与艺术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个高峰。

西汉 日光铭草叶边弧镜 直径20.2 厘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朗兮万方: 映照盛世的隋唐五代铜镜

随着魏晋时期与中亚、南亚地区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一些带有明确异域元素的纹饰开始出现在北朝末期的铜镜上。隋朝(581~618)统一全国后,铜镜艺术再度繁荣,并在唐代(618~907)迎来鼎盛期。隋至初唐,流行以四灵为主纹饰的铜镜,间或出现花卉、龙凤、飞天、十二生肖等辅助纹饰,通常外圈有3~6言或杂言铭文。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神兽纹,逐渐演变成了瑞兽纹(初期像犬类,形象成熟后更像狮子),随着高宗、武周时期西方葡萄纹饰的流行,最终发展为唐代负有盛名的瑞兽葡萄纹镜。

唐 葵形双鸾狮子花鸟镜 直径24.5 厘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唐 单龙镜 直径22 厘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初唐后期到盛唐,特别是在开元盛世,是各种龙纹镜、花鸟禽兽纹镜、瑞花纹镜和宗教题材镜大盛的时期,同时,极富画面感的人物和山水形象也成为铜镜纹饰的重要表现形式,更有螺钿、金银平脱、金壳银壳、镶嵌宝石等特种工艺镜,从而迎来中国历史上铜镜文化和艺术的极度繁盛期,《全唐诗》中咏镜诗达千余首,亦可见一斑。汉唐之间,中国造型艺术状物技法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部曲的演变—古拙的正面风格、圆柱形式、有肌肉起伏的三维立体形塑(方闻“汉唐奇迹”)。与此相应,唐代人物、动物和花卉等艺术形象也普遍有着立体的视觉效果,唐代许嵩在《建康实录》中称之为“凹凸画”。很明显,这是外来艺术中的明暗法造型技巧,逐渐激发出中国艺术家对模拟写实主义的崇尚,又经过中国趣味的改造之后,最终成就了中国唐代艺术在三维再现方面的精深造诣。宋苏轼曾感慨:“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这种汉唐艺术史上重大的视觉结构之变化,也同样体现在铜镜的纹饰上。唐段成式《寺塔记》用“身若出壁”来形容壁画上凹凸画法赋予所绘魔女的立体动感,而唐代铜镜中的人物、花鸟、禽兽、山水画等各种题材,无一不具有呼之欲出的“出镜”动感。在唐代绘画作品遗存相当罕见的情况下,铜镜与敦煌壁画、出土壁画、出土绢帛画和器物纹饰等一起,让我们从中一窥绚烂大唐艺术的风华。

收藏家202109期封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