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解一点柳宗元

 沏杯茶2023 2022-12-20 发布于山西

第185篇


唐朝的区域划分里,各州分三等,分别是上州、中州和下州。比如苏州和杭州就属于上州,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那些边远地区自然就属于下州,如果被贬到下州,日子不好过是肯定的,心情差也是可想而知的。尤其对诗人来说,被贬意味着政治仕途遭遇到了不小的挫折。
历代诗人中,遭遇仕途坎坷的不在少数,甚至由此形成一类作品,就是“贬谪诗”。这类诗歌虽属同类,但在具体情感的抒发上又有着千差万别。而这与诗人自身的个性禀赋有着极大的关系。
我们要说的这位诗人——柳宗元,属于不太豁达的那种诗人,这就导致他的贬谪诗较那种豁达乐观型诗人的作品,显得沉郁而伤感,即使他笔下表现的山水之乐,乐的也不那么痛快。
比如《永州八记》中的《小石潭记》: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探访山水并未给柳宗元带来心灵上的安慰,尽管他试图通过游山玩水来摆脱遭贬的痛苦,这份痛苦中有远离故国的落寞,有妻子刚刚去世的悲伤,还有他独自一人面对凄凉地的寂寞。所以,你读他写的山水,总是那么冷静,那么超脱,他把最痛的情感隐藏在山水中。那山便不真,那水也便不真。
我们当然不能苛求柳宗元必须豁达,每个人面对生活的困境所能表现出的承受力都是不同的。柳宗元有他的不得已。
他出生于一个大家族,柳家祖上做过高官,到他父亲那一代家道中落,父亲也是屡遭贬谪。于是,幼小的柳宗元总是跟着父亲在各处迁徙。这样的儿时经历让他对底层百姓的生活非常了解,也为他后来的为官生涯奠定了一个亲民的基础。
正是因为家道中落,让柳家上下将重振柳家辉煌的重担压在了柳宗元的肩上。他也确实不辱使命,二十几岁便考中进士,在所有人眼中,这个柳家的小子将把辉煌重新带给这个家族。
后来柳宗元参与了王叔文的革新运动,这对年轻的柳宗元来说当然是机会。可我们都知道,王叔文后来革新失败被杀,与此同时,连带柳宗元等八人都被牵连其中。这八人中还有我们同样熟悉的刘禹锡。
恢复家族的荣耀算是泡汤了,但并不意味再没有机会。远在湖南的永州是他的被贬之地,这里当然比不上苏杭,可在唐代还算得上是中州。在永州,柳宗元只担任了司马一职,这是一个闲差。背负家族振兴重任的柳宗元在连续经历了不幸的事件之后,并没有展现出我们想象的小说中的主角光环。《永州八记》记述和描写的内容,让我们看到的就是无尽的伤感。
孔子说“君子不忧”,太难了!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也太难了!
我们学了那么多古文,动辄君子如何,可是真正地去了解一下历代青史留名的人杰,能匹配得上孔子所言的“君子”称号的也没有几人!
柳宗元年轻时是那样的奋发有为,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革新,想要为大唐做些什么,可当他连续遭遇打击时,照样陷入了无尽的悲伤。而且,他不是没有想要调整,不是没有想要改变。
就在他从永州返回朝廷,以为终于可以重振旗鼓之时,却再次被被贬,这次更远——广西柳州。我们叫他“柳柳州”,原因就在这里。即便这样,在柳州这个蛮荒之地,他努力地读书写作,“求得经史诸子数百卷”“时即伏读”“著书数十篇”;他努力地做好一个地方官,柳州缺水,他为百姓凿井,柳州人迷信而缺乏教育,他因风俗施教,利用当地人的迷信在庙宇里假借他们的迷信传播教育……
他没有躺平,没有佛系,他一心想要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即使他所在之地根本不可能帮他实现。
然而,他最终还是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46岁,年仅46岁。他的好友刘禹锡可是活了70岁啊!
人的内心的承受力是不同的。刘禹锡心中有一份大的豁达,你读他的诗作,他写了很多表现历史兴衰的内容,他从中看透了,无论历史也好,人生也罢,有起必有落,有兴必有衰。正如明朝人杨慎所写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人事有代谢,花开花落,云聚云散,何必执着当下呢?可惜,柳宗元没看透。
然而,生活在今时今日的我们,又能看透多少呢?
也许,柳宗元的悲剧就是背负了太重的家族期待,而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也让他根本逃离不出去。儒家思想让他尽可能向“仁义礼智信”靠拢,儒家思想也让他勤政为民,做一个好的父母官。而他对待朋友更是传为佳话,他为了好友刘禹锡能伺候其八十老母,宁愿自己替他贬到更远的地方。
柳宗元的一生虽短暂,但值得歌颂。如果有可能,我很想让他听一首歌,里面有几句歌词也想送给他:
有时候 有时候   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   相聚离开都有时候   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可是我 有时候   宁愿选择留恋不放手   等到风景都看透   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
能把风景看透,那么无论是永州的山水,还是柳州的山水,便真的在他心中成为美景,便真的让他超脱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