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柳宗元的南渡与北归

 唐诗宋词古诗词 2022-10-07 发布于江苏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作者:溪月弯弯,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历史上被贬的文人太多,有一个人属实凄惨,因为他病逝在贬所,至死都没等到被再次起用的那一天。

倘若命运的伏笔在一开始就铺展,那么谁能事先预见?一如他的人生,那时他还太年轻,怎能料到一个看似简单的选择,竟把他后半生的悲剧命运就此凝定。

他是柳宗元,字子厚。


01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他出生在长安,祖籍山西河东郡(今山西永济),而柳氏是河东望族,所以后人称他柳河东、河东先生。

因祖上世代做官,柳家在长安的城内和郊外,都有房舍和田产。父亲柳镇刚正不阿,常年在外宦途奔波,母亲卢氏娴淑聪敏,是柳宗元的启蒙者。

少年时期,柳宗元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他4岁开始读书识字,13岁就写出《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文中旗帜鲜明地谴责叛乱的行为,表述统一的立场。

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对他的成长大有裨益。父母不止传授他传统的儒家经典,还教习写诗作文。

贞元九年(793),时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和他一同登榜的还有刘禹锡。与久困科场,屡试不中的众多考生相比,他们无疑是春风得意的天才少年。

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他沉浸在高中的喜悦中时,父亲却病逝在长安。柳宗元为父守孝期间,不能参加吏部的“铨选”,因此无法做官。不过,他利用这段时间,去邠州(今陕西彬州)看望在那里做官的叔父。在邠州,他遍访各地,有意识地考察社会实际,洞察社会矛盾。

贞元十二年(796),柳宗元服丧期满,被安排到秘书省任校书郎,管理经籍图书。两年后,他在博学鸿词科考试中脱颖而出,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字。集贤殿是一个收藏典籍的书院,他主要负责经籍图书的编纂和搜集,职务和校书郎差不多。因工作的便利,他得以博览群书,进一步开阔视野。

贞元十七年(801),他又到蓝田(今陕西蓝田)当县尉,两年后被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进入了权力中枢。他对朝廷上层的人物和架构了解得更为深刻,同时也结交了一批政治上的同道。

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顺宗任命王叔文为翰林学士,参与朝廷大政的决策。33岁的柳宗元与王叔文等重臣政见一致,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负责为礼部起草文件政令。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仕途一帆风顺。

然而,这些年,他熟悉了官场和政治,目睹了百姓的疾苦和士兵的艰辛,清醒的认知让他萌发了参与政治改革的愿望。

人生的有些选择虽不能单纯去定义对错,但这样的选择却足以改变命运的轨迹。对柳宗元而言,参与王叔文等人领导的“永贞革新”就是如此。

这场声势猛烈的革新以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目的。如惩办罪恶昭著的贪官污吏,禁止劫掠民财的“宫市”,免除正税以外的苛捐杂税,释放部分宫女和女乐,谋划夺取掌握在宦官和藩镇手里的兵权等等。

一系列改革开展得大刀阔斧,却因触犯既得利益集团,遭到他们的疯狂反扑,革新派内外交困。病入膏肓的唐顺宗被迫禅位给宦官拥立的太子李纯。

唐宪宗李纯一即位就疾风骤雨般地开始惩治改革派,贬王叔文为渝州(今重庆)司户,不久被赐死,王伾为开州(今重庆开州)司马,到任不久后病死。参与其中的八个干将全部遭到贬职流放,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一场轰轰烈烈的革新仅仅持续了一百多天,就匆匆谢幕,以失败告终。

在这场政治灾祸中,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刺史,赴任途中,又被一纸加贬,降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马。刘禹锡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02

永贞元年(805)九月,柳宗元背负着巨大的冤屈,顶着“莫须有”的罪名离京了。他搀扶着年近七旬的老母南下时,还是萧瑟的秋季,当他们渡过洞庭、上溯湘江时,时序已届初冬。

期间,舟行到汨罗江口时,柳宗元特意在此停泊,凭吊投江自沉的屈原。在《吊屈原文》中,他赞美屈原坚贞不屈的精神,又悲叹自己与屈原相似的境遇,禁不住黯然神伤。

永州在唐朝时属于南方,地势崎岖,荒僻贫瘠。他从冠盖满京华的帝都来到这样一个不毛之地,连个居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寄居在古老的龙兴寺里。他的职务又是一个不能参与政务的闲职,因此心情极度压抑。

他在寺院的西墙上开了一扇轩窗,闲来远眺山水景致,胸中的郁悒稍微得到纾解。他也常随寺院的重巽和尚参禅悟道,打坐念经。

柳宗元在永州厄运连连,单是手中无权,语言不通,气候不适,以致他心力俱疲。更令他痛心的是,垂暮之年的母亲跟随他来到湿热的永州,未及半载就因水土不服,缺医少药病故而去。

正值壮年的他,人生失意、理想受挫、孑然一身。他万念俱灰,精神上极为苦闷,以致百病侵扰,憔悴消瘦。三十多岁的人,却未老先衰,不止齿牙松动,鬓发斑白,记忆衰退,而且走路时膝盖打颤,坐下时浑身疼痛。

不过,纵然身处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他却仍旧心系长安,盼望有朝一日能官复原职,再沐皇恩。为此,他曾数次给朝中故交写信求助,但希望渺茫,几乎没有下文。朝廷似乎也一直没有宽宥之意,他陷入年复一年的苦等之中。

在苦等无望的境地里,柳宗元悲凄怆然,幸以自然为朋友,以山水为寄托,精神支柱并未完全坍塌。他开始试着调适自己的心态,携同老友新朋放浪形骸,移情幽远,游历郊野荒城,饱览奇山异水。

孤独无依之时,他任由思想在时空里穿越,经历顿悟与迷失的碰撞后,在矛盾彷徨中挣扎着前行。永州十年于柳宗元而言,虽是人生之低谷,却是创作之高峰。他一生留下的诗文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在永州创作的。永州的山水给他以慰藉,也为他提供创作的灵感。

一个冬日里,寒风刺骨,雪落无声。他来到郊外,漫无目的地走着,雪地上留下两行深深浅浅的脚印。四野茫茫,白雪皑皑,空中没有一只飞鸟,路上没有一个人影。突然间,他看到不远处的江面上泊着一叶孤舟。走近一看,一位老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平静地坐在船头,正心无旁骛地持竿垂钓。

万籁俱寂的雪野是如此空旷,寒江独钓的老翁又是如此孤独。自从来到永州,与昔日故人大多是天涯隔云水,音书全阻断。他当下的处境和老翁何其相像,顿时感涌万分,将凄凉无助化作笔下的万千孤独,一首《江雪》倾泻而出: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03

在永州,柳宗元深入民间,才发现百姓们的疾苦超乎想象。有一次,他们来到郊外一户蒋姓人家,了解到蒋氏祖孙三代都以捕蛇为生的遭遇。

只因进贡这种蛇,就可以抵缴租税,永州的百姓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争着去捕蛇。蒋氏的祖父、父亲都因捕蛇而被毒死,他自己捕蛇也有十二年,曾经多次差点丧命。可是蒋氏不得不继续捕蛇,他根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什么时候会来。柳宗元听了既震惊又悲痛,怜悯之情溢满心间。

一篇《捕蛇者说》从心中喷涌而出,他为底层悲苦的民众而呐喊,揭露了贪暴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发出“苛政猛于虎”的强烈控诉。

元和五年(810),柳宗元被贬至永州已有五年之久,他的心情开始变得平和,心生久居之计。一次出外游览,他发现风景秀丽的冉溪,便在此购得一块土地,清除积秽,疏泉穿池,构亭筑屋,还把溪名改为愚溪,从此卜居在愚溪之畔,过上了和农圃为邻的溪居生活: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然而,纵使溪居生活再恬淡闲适,也掩盖不了诗人内心孤独的忧愤。在经历过残酷的政治斗争风波后,他觉得自己就像缧绁的囚徒。

元和八年(813)某日,柳宗元随永州刺史赴黄溪的黄龙祠祈雨,中途他穿行于幽深的溪谷,听到猿猴凄厉的悲鸣,不堪其哀,悲情四溢,作五言绝句《入黄溪闻猿》: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从永贞元年到元和八年,哭泣的心已经伤透,流淌的泪已经枯涸。时间漫长到,足以消磨掉一个人所有的意志,时间久远到,足以将一个人胸中的壮怀湮灭殆尽。贬谪边远之地的诗人,唯剩的一片衷肠,也在这穷途末路的磨折之下,愁肠寸断。他不再抱任何幻想,才有了绝望悲凉之语。


04

柳宗元在永州一待就是十年。元和十年(815),他已经43岁了,一纸进京的诏书忽然而至。他悲喜交集,熬过了三千多个日日夜夜,终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过往的痛苦和感伤似乎顷刻间消散了,只是没想到等这一刻他等了十年。

站在命运的岔路口,他四顾茫然,不知前方还有什么风浪在等着他。转念想到他当初突遭重创,这些年忧思不止,心有不甘,壮志未酬的他便毅然踏上了返京的路。

他和刘禹锡兴冲冲地向阔别十年的长安进发。北归的路四千里,他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急速的行程,表明他是何其兴奋和焦急。在灞陵附近的亭中休息时,柳宗元作了《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上亭》一诗: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原本以为重获起用,可以为朝廷效力了。不过谁能想到,当他满怀希望地赶回朝堂时,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加冰冷的现实:朝中的内部争斗依然非常激烈,宪宗心中那道不可弥合的裂隙依然存在。

有一天,春花烂漫,刘禹锡在游玩玄都观时,一时兴起写了“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诗句,被当作攻击的口实,惹怒龙颜。就这样,柳宗元等人北归不到一个月,再次被贬,这回他是去更为荒凉的柳州(今广西柳州)。柳州在西南一隅,比永州离政治中心更加遥远。

世间最残忍的事,莫过于给人一丝希望,这希望刚刚燃起,瞬间就化为泡影。柳宗元大梦初醒,这才意识到永州之贬只不过是人生悲剧的开篇,他不如意的政治生涯远远没有结束,后半生注定要与孤独长久为伴。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再次遭逢厄运,他们无可奈何,只得打点行装,携家带口,再次从长安启程,踏上南渡的颠沛远途。在赴任途中,他和刘禹锡赠诗唱和,写下风雨同舟岁月里真挚的友情。

同行到衡阳,他们要分别了。刘禹锡要改行陆路到连州(今广东连州),柳宗元则要上溯湘江到柳州。漫长的光阴里,他们又要分离多久,还会有重聚的那一天吗?他不知道。临别前,两人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约定好晚年时定要邻翁对饮,携度余生。怀着美好的愿望,柳宗元再次写下别离的诗行: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此时的他不会想到这一别竟是和好友的诀别,不会想到他将在远离故土的柳州走完自己短暂失意的一生。

05

元和十年(815)六月,长途跋涉的柳宗元到达柳州。初到西南边陲这个少数民族居多的地区,他深感柳州治安环境不稳,民风极其彪悍。当地的风土人情迥然有异,乡民们没有受过传统中华文化的熏陶和培育,基本处于未开化状态。

好在这一次,他是刺史的身份,实权在握,和永州无权参与政事大有不同。当他看到柳州风俗落后,百姓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再无法坐视不管。

他抱着病躯,将心思专注于当下,将其为政理念贯彻到具体的治理措施之中。他在柳州积极发扬中原先进文化,还立足当地实际,颁布一系列制度和法令。比如解放奴婢,破除旧习,移风易俗;兴文办学,普及教育,开化民风;凿井汲水,确保水源,改善民生;开荒兴农,种树种菜,发展生产。在他的治理下,昔日蛮荒的柳州风貌焕然一新。

柳宗元在任期间,还致力于推广医学,提升乡民的健康水平,还整治街巷,修筑庙宇,开发不少自然景观。这些惠民工程,还被柳州周边地区效仿,造福更多百姓。

他传播的先进观念,推广的先进技术,不止改变了当地落后陈旧的生产、生活方式,更推动了柳州的文化事业建设,转变了乡民们的思维方式。可谓恩泽百世,流芳千古。

然而,任是再卓越的政绩,仍旧掩盖不了他内心的惆怅,任是再勤政为民,也挥不去他心中的孤独苦闷。

到柳州的第一年秋天,他登上城楼,面对满目异乡风物,想起四散各地的友人,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又是一个秋日,为了排遣寂寥的愁思,他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怀远。山峰奇特而突兀,尖山犹如锋芒的利剑,好似要割断人的愁肠一般。对荒远之地的逐客而言,更触动愁怀。

他想起远在京都长安的亲友们,愁思弥漫,苦楚难言,于是写下了七言绝句《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在诗人眼中,这散落的群峰都是他自己的化身。每个峰头站上一个,他就有千千万万个化身了,如此,他便可以在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06

柳宗元留给柳州的时间只有四年,在柳州他身体虚弱,病痛缠身,深受折磨。人生的晚年,他以一句“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便将多年的心酸如数道尽。残酷的政治迫害,长期贬谪的打击边地险恶环境,内心的痛苦煎熬,一点点耗尽了他的生命

元和十四年(819),一生波折的柳宗元病亡于柳州任上,终年47岁。后半生在贬谪中度过的他,终究再等不来皇帝赦免的诏书了,英年客死在异乡的他,终究再回不到故乡了。

临终前,他给刘禹锡写信,把后事托付给相交一生的挚友。柳宗元委托刘禹锡为他抚养遗孤,还请他代编自己一生的全部文稿,并作序传世。

一次又一次的南渡和北归,摧残了他,也考验着他。他写出了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永州八记”,让一方的山水因他而传颂千古、焕发异彩。他为政以德,让一方的百姓生活改善,也让自己的名字在世间流传。也许,贬谪是他逃不过的宿命,这样的宿命毁灭了他,也造就了他。

-作者-
溪月弯弯,愿用厚重作纸,清淡作笔,书写流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