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晓庆、朱琳、董文华、姜昆等都是从宣传队走出的明星

 积沙成塔0u3svg 2022-12-20 发布于天津

文革期间,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党政机关、军队企业、乡村学校突然涌现出了无数的文艺宣传队,全部冠名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这是一支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而专门设立的文艺队伍,在当时的特定年代里,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文章图片1

黑龙江生产建设(现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宣传队在演出中。

这些宣传队,大多是业余性质的,人员都是本单位的文艺骨干,演职人员并不脱产,在政府机关或企业的,报酬由单位支付。农村的演职人员,由所在的生产队记些工分。当时信奉的宗旨是听毛主席的话,跟党走,一颗红心为革命,所以,排练的积极性高,又认真,没有迟到早退的,从不计较报酬多少。这些队员,平时有工作时忙工作,有演出任务时就抽出来排练节目。

当时的所有单位,不管规模多大,人员多少,都会建立一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虽然这些文艺宣传队,水平参差不齐,但已成为本单位主要的泛政治化宣传和文化娱乐的重要力量。

宣传队的规模大小,与单位的大小成正比。机关、部队、学校、厂矿、行业、公社,这些经济组织具有人员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等条件,所以宣传队规模相对要正规些,队伍也要大一些。

而街道、生产队、小型手工或半手工作坊戒小工厂等,大多都是以小节目为主,通过快板、独唱、三句半等简单而活泼的形式,配合形势进行政治宣传。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在讲政治的年代里,能进入宣传队的队员,自豪感自必不说,每个人都是热情高涨。他们白天忙工作,晚上排练,风雨不误。

当时很多宣传队没有什么乐器,只有锣鼓、大鼓,笛子、二胡等几样乐器。农垦连队里城市知青多点,乐器相对比地方的要好些。一般连队级的宣传队,除二胡、扬琴、琵琶、月琴等民乐,还有各种号、手风琴、小提琴、大提琴、吉它等西洋乐器。很多宣传队的合影,大多把所有乐器都摆上,以显示宣传队的强大。

文章图片4

三师十九团(现五九七农场)十六连宣传队

文章图片5

二师十七团(普阳农场)宣传队

文章图片6

江苏省海门县四甲公社宣传队1974年合影

还有一些宣传队,会全体演员穿着戏服去拍张合影。有穿样板戏服装的,有穿各民族服饰的。

文章图片7

湖南省湘潭市五七干校宣传队,带装合影。

宣传队要经常到基层去演出慰问,县城里的机关企业学校,一般都是电灯照明,有专门的室内俱乐部。而农村条件就差一些,很多是露天演出,有些不通电的农村,就挂两盏汽灯、一个大喇叭。当时演出没有哪么多话筒,也没有现在这样好的扩音设备。演员演出全靠真嗓子,原声态的说唱,绝对没有现在的对口型假唱。一场演出下来,有的演员嗓子都喊哑了。

在文化极度匮乏的年代,这样带有极左和程序化的业余演出,也能吸引那么多观众前来观看。在偏远乡村,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来,在当地可能要算做一件和过年可媲美的大事。大人戴着草帽站在外围,孩子们神情专注围坐里面,秩序井然。有些在外边进不了前面的孩子,会爬到树上,或者是房屋顶上观看。还有年纪小的,大人会让他骑在大人的肩膀上观看。

当时很多部队都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员是有文艺天赋的战士。这些战士有直接从部队基层选拨出来的,也有从地方以特长兵特招的。如年轻的刘晓庆、宋春丽、韩月乔、朱琳、肖雄、王刚、王静、张凯丽、丁嘉莉、董文华等八十年代知名明星,都是部队的特招文艺兵。他们在宣传队的经历,煅练了他们,为他们后来走上学艺道路,奠定了基础。

文章图片8

朱琳(中)在部队宣传队时

文章图片9


韩月乔参军照1973年

文章图片10

宋春丽在部队宣传队照

文章图片11

王刚王静兄妹在部队文工团时和父母合影

文章图片12

刘晓庆在部队宣传队照

文章图片13

肖雄在部队宣传队照

文章图片14

董文华在部队文工团时留影

文章图片15

张凯丽(前排坐左二)和部队宣传队队友合影

文章图片16

丁嘉莉(后排左二)在佳木斯市十一中学宣传队时留影

虎林文艺名人王镜泽,和闫维文同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163部队94分队宣传队,一起共事多年。后来,闫维文参加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赛,并由此走上了专业歌唱道路。

文章图片17

王镜泽(弹琴者)在部队宣传队时留影

文章图片18

1967年虎林县太和公社平原大队宣传队正在排练《老两口学毛选》。

文章图片19

虎林县农机推广中心原主任傅罗平,文革期间为演唱者手风琴伴奏

当时的宣传队,很多都会留下带有明显时代特色的合影照片。这些照片,要么是题字上带有文革色彩的宣传口号,或者是造型上带有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前仆后继样。文革早期的人们合影时,大多手拿红宝书,或胸前佩戴领袖像章。或者打着带某某宣传队的红旗,手拿语录牌或葵花、红花、绸带等道具。有的合影,队员穿着演出的戏服,造型也是样板戏的造型。有的拿着各种乐器,摆出一副表演的架式。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我最早对宣传队演出有印象时,大约是在六七岁时,当时虎林镇岗东委几个街道大妈,就在我家房子的东山头,利用一块高出路面约两米的斜坡上的平面当舞台,演出了几个文艺节目。好象有男女声对唱《新苫的房,雪白的墙》,歌词我还记得:新苫的房,雪白的墙,屋里挂着毛主席的像,贫下中农瞧着您啊心里升起红太阳。我们欢呼、我们歌唱,感谢伟大的毛主席呀,感谢伟大的共产党!还有一个节目,好象是演的有国民党军官,由女演员反串男的,脸上用墨笔画的胡子,胡子画的有些抽象,有点戏剧脸谱样式。头上带的军官帽,是用的转业军官的大盖帽。

1968年我上小学时,所在学校是制材厂小学,隶属于完达山林管局(后改为东方红林管局)。这是一个有几百人的大型木材加工企业,在当时的虎林县,还没有几家这么大的企业。

作为知名的森工企业,在文革这个特殊的年代,没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是不可能,而且宣传队的整体水平,还要高于其他的单位。

当时的森工企业和农垦局一样,有很多城市里来的转业官兵、知识青年、支边青年,这当中有很多人颇有艺术才能,吹拉弹唱,唱歌跳舞,人才济济。

我一年级时的班主任是杜文党老师(杜文党,是她在文革时的名字,后来改回了杜文辉),她当时很年轻,就是文艺宣传队的舞蹈演员。我记得有一次她穿着背带工装裤演出,我脚蹬着舞台前沿下的横框,趴在舞台前看。杜老师迈着舞步向前台疾进,差点踩着我的手,吓得我马上跳下舞台前沿。

当时制材厂宣传队,演出的样板戏《沙家浜》,还是相当有水平的。特别是芦苇荡中十八个伤病员,在暴风雨中如十八颗青松一场。当时宣传队在雷电交加中采用的音响,是拉动挂在墙上的一块铁皮,铁皮通过颤动,产生巨大的声响来替代打雷,效果十分的逼真。

那个年代,是英雄倍出的年代,也是崇拜英雄的年代。样板戏的英雄人物,最能打动人们的心。能在戏中扮演英雄人物,也是件很光荣的事情。而且当时的英雄人物,从扮象上看,也是非常的英俊潇洒。英雄人物的扮演角色,也是挑了又挑,选了又选,一旦被选上,别人的羡慕感和自己的那种自豪感,真是无法形容。我们学校的董文友老师,因为长得高大英俊,唱腔又好,荣幸的被选为《沙家浜》主角郭建光。每次董老师在台上演唱时,演到精彩处,大家都热烈鼓掌。下台卸了装,大家还都用钦佩的眼光看着他,围着他转。董老师要长像有长像,要文化有文化,要身高有身高,按现在的话来说,绝对是颜值颇高的小鲜肉一个,对少女具有相当大的杀伤力。但董老师当年如何秒杀少女的,我们不很清楚,也没有听到过董老师什么绯闻。

韩智老师,个子不高,高度近视,从相貌上看,是个十分平常的人。但他会拉手凤琴,有相当的音乐造诣。他也是宣传队成员,主要是在乐队伴奏。

其他几位老师,谁在宣传队待过,我就没有什么印象了。但当时刘淑娟老师、刘美丽老师、孙乃英老师等,年龄都不大,都在二十岁左右,应该是宣传队成员,但记不太清楚了。

文章图片22

制材厂小学校老师合影,二排左一杜文辉老师,三排右一韩志老师,右二董文友老师。

文章图片23

刘美丽老师(后排左二)在未到制材厂子弟校之前,在哈师大上学期间,演出剧照。

当时制材厂的俱乐部,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演出场所,举架很高,场地很宽敞。制材厂是一个国有企业,林管局当时被人称为林大头,意思是有钱比较牛的意思。由于经济效益比较好,在宣传经费的支出上,要比一些农村和效益差的企业强很多。所以它的宣传队,不但经费有保障,还能从其他单位抽调一些有文艺特长的人,到林管局宣传队里。当时林管局的宣传队,虽不算国家编制内的文艺团体,但也基本上算半专业文艺团体。宣传队的成员,工作关系都从原单位调出,工资关系、党团关系都纳入文工团统一管理。队员每天就是练功、排练、演出,和专业文艺团体没有什么区别。

文章图片24

东方红林业局贮木厂宣传队演出造型

同学曲道江的大姐曲福英,我同学朴玉美,朋友赵丹,由于具有文艺特长,被先后被特招进东方红林业局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要知道,当时城镇中学生毕业是要下乡的,就是工作分配,也是按父母所在系统为原则,非林业系统的人,想进林业局工作,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父亲所在单位四师批发站,也有一支水平不错的宣传队。成员以知识青年为主,老职工相对要少一些。我能记住的是李正典,吴德厚在文革期间演过节目。吴德厚嗓音宏亮,精神饱满,表演有激情,曾经在一个小品表演中,一不小心,把一个道具暖水瓶拍碎了。北京知青王宝霞是文艺骨干,她带副眼镜,一身绿军装,腰间喜欢扎条皮带,颇有红卫兵的风采。我对她印象深,除了她在演出中表现优异外,还因为她淋巴腺手术,脖子上留下一条伤疤。当时太小,我能记住的宣传队成员不多,只有会打扬琴的北京知青孙桂奇,能歌善舞的本地青年郑艳军,还有点模糊印象。

文章图片25

姜昆(后排右一)和黑龙江生产建设十六团宣传队队员合影。

文章图片26

姜昆在十六团(现宝泉岭管理局新华农场)宣传队时拉手风琴

文革期间,兵团的知识青年比较多,农场也十分重视文化娱乐活动,在资金投入上,也较地方要支出的多些。每个连队都有文艺宣传队,团和师级每年还要举行汇演。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作品和优秀的艺术人才。如黑龙江生产建设十六团(现宝泉岭管理局新华农场)的姜昆,二师十五团(现宝泉岭管局宝泉岭农场)的濮存昕,三师三十二团(建三江管理局北兴农场)的赵炎,一师四团(现北安管理局建设农场)的孟凡贵,四师四十一团(现牡丹江管理局855农场)的钟勇,这些知青,都是因具有表演天赋,先后被抽到团宣传队、师宣传队,并由此走上了艺术道路,并成为知名度较高的明星。

文章图片27

钟勇(带眼镜者)在电影《甜蜜的事业》中饰演杨爱甘。

文章图片28

钟勇(中)和姜昆(右)李文华合影

钟勇,是我们四师四十一团(即现在的855农场,也叫金沙农场)知青。他从农场调到师部宣传队任副队长,在宣传队说相声。返回北京后,他曾在电影《甜蜜的事业》扮招娣爸爸唐二叔的科研助手杨爱甘,后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影视同期声中任主持人。

文章图片29

1977年,侯宝林(二排左六)和郭全宝(二排左八)郝爱民(二排左二)马曾慧(二排左三)到黑龙江生产建设演出,和四师宣传队队员合影。钟勇(二排右三)王玉兰(前排右五)

文章图片30

四师政治部主任陈建顺(前排左五)和宣传队部分队员合影。马玉辉(前排左四)、黄玲(前排右三)、王玉兰(二排左一)、钟勇(最后一排右四,带帽者)、陈强(最一排右三)。

文章图片31

钟勇(后排右三)和宣传队队友合影。前排左三王玉兰。

说到钟勇,就得说四师宣传队。

因为这个宣传队,是我们管理局的,水平挺高。当时垦区著名演员崔可法,后成为二炮文工团主持人的宫晓东等,都是团内成员。我的老车间主任的女儿王玉兰,1976年至1979年,从三十六团宣传队,调到了师宣传队。还有西岗齿轮厂和西岗其他农垦单位的马玉辉,洪淑梅(36团房产股洪股长二女儿),也在师宣传队。

可以说,当时西岗还是出艺术人才的。这个宣传队人才济济,很多知青从宣传队返城后,在艺术道路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钟勇,是影响力较大的一位。还有北京知青陈强,回京后,先在北京青年艺术剧院任编导,后到国家大剧院任编导。马玉辉,后考进齐齐哈尔音乐学院,成为省内知名的女歌唱家,后移居日本。洪淑梅,后调入农垦总局北大荒文工团。她多才多艺,不但舞跳的好,还是团里的主持人。她后来叫洪梅,改行做剪辑,是很多国内知名大片的剪辑,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剪辑大师。

文章图片32

黄玲(左)和王玉兰(右)在宣传队练功房练功。

还有本地青年黄玲,从四十一团调到师宣传队。说她是本地青年,其实有些不准确,她是北大荒的名人之后。其爷爷黄翔,为原国民党中将,和日本鬼子在昆仑关血战过,后起义参加人民解放军。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以拍黄山风景而闻名影坛。他在五十年代拍的《雨后黄山》、《群峰竞秀》、《天都双娇》以黄山风景为体裁的作品,成为中国风景摄影的精典。其父董其昆,为国民党起义飞行员。黄玲在宣传队舞蹈队任舞蹈演员,后调到佳木斯兵团文工团,后调河北电视台,任某栏目的主持人。

文章图片33

濮存昕所在的二师十五团宣传队,参加兵团司令部举办的文艺汇演。

兵团时期的各个基层宣传队,连队宣传队是业余的,团宣传队是半专业的,师一级的就是准专业的。而兵团级的,就是地市级一样的专业文艺团体了。由于人才济济,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各级宣传队组织排练出了不少相当有水平的文艺节目。如黑龙江生产建设十九团排演的芭蕾舞剧《白毛女》,闻名全兵团,并到沈阳参加了军区的文艺汇演,受到军区领导的认可,在全国各地进行过巡演。

文章图片34

十九团表演的芭蕾舞剧《白毛女》片段,看造型还真具有专业水平

文章图片35

1971年三师业余文艺汇演在三师十八团举行,十九团宣传队在汇演空隙,到十八团团部修配厂为职工演出芭蕾舞剧《白毛女》片段,由上海知青岑惠忠扮演“大春”,由宁波知青徐玲扮演“白毛女”,演出受到兵团战士的热烈欢迎。

内蒙古十二团三连知青内蒙古十二团三连的知青,在泥土地和田间地头,因陋就简演练高难度的革命样板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即使在今天来看,其水平之高,亦不容怀疑。

文章图片36
文章图片37

中学时,学校也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同学张玉河、张惠等都是队员,朋友赵勇彬、吴庆禄也是成员。一次在饭局上,我问吴庆禄,你长得也不算英俊,咋让你入宣传队呢?他说:当时主要让他演反派角色,也算是较早的丑星定位的演员吧,说完自嘲地哈哈大笑。

小学时,制材厂子弟校也有学生的宣传队。同学张惠、池光旭、张玉河、郝梅都是宣传队成员,还有高年级的张玉改、刘淑琴、池美华等,他们在孙乃英老师带领下,代表学校到东方红林业局,参加过林管局俱乐部落成典礼文艺汇演。在珍宝岛战役后,大约是在1971年左右,战斗英雄孙玉国带部队在制材厂驻扎,学校宣传队在制材厂俱乐部,和工厂宣传队联合为孙玉国和驻军战士表演了文艺节目。虎林镇三小学和一小学,也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而且这些宣传队,水平还不错,经常外出到农村、农场、林业局参加演出,一小学还代表虎林县,到牡丹江地区和哈尔滨市,参加文艺汇演并获得了较好名次。

我因为不是宣传队成员,对小学、中学的宣传队,没有过切身的感受,所以知之甚少。

毕业后,1978年底,在虎林县剧院,连续几天看了数场演出,印象很深。当时是虎林县各行业的青年点文艺汇演,上午下午都有演出,一天好几个青年点。我记得有种畜场青年点、供销青年点、铁路青年点、粮食青年点、商业青年点等十几个青年点。印象深的是秧歌剧“兄妹开荒”,好象是种畜场青年点代表队的节目。

文章图片38

虎林县商业业余文艺演宣传队合影(1977年3月)前排右二贾宝玺

后来剧院拆除了,职工会演就在工会文化馆举行。当时的工会文化馆,一面是剧场,可以演电影或文艺演出。室外有露天篮球场,每年举办职工篮排球比赛,是活跃职工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男篮工商银行和粮食代表队最强,多年是他们二龙争霸。女篮好象是工商银行一家独大,还没有什么单位能和她们抗衡。

文章图片39

八十年代末,在虎林县工会露天篮球场上举行的文艺演出。

如今,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文艺宣传队早已销声匿迹。但是,它在十年文革时的火爆场面,人们在观看演出时的热血沸腾,却是真实而真挚的。它在那个时代对民众所起到的激励,对民众凝聚力的形成,是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的。

部分老照片由王玉兰、王竟泽、倪高伟、贾宝玺等提供,部分为网上下载,如有侵权,敬请告之后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