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樊登讲《新父母》之笔记

 艺之芳华 2022-12-21 发布于湖南
第一讲《先理解生命,再思考教育》
1. 孩子应该是生命体
“如果你把孩子当成机器来培养,你就会非常累,孩子就会非常痛苦,效果就会非常糟糕。”这是我今天晚上听了樊登讲《新父母》的第一讲《先理解生命,再思考教育》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因为我回想自己的育儿理念似乎也是倾向于“听话”,尤其是听妈妈的话。自认为自己是小学教师,比家里人更懂教育,总想让老公和婆婆都按我的计划来陪伴两个女儿。目前看来这个观念就是错的,以后得改,我可不想把女儿培养成机器,我希望她们都是有生命力的活生生的人。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当我们让一个孩子有乐趣,喜欢这个东西,不是父母喜欢,不是老师喜欢,是这孩子他喜欢。这就是把他当做一个人在对待,当做一个生命在对待。孩子不可能会像一辆汽车,孩子更像一个生命体。这是我目前追求的目标,反复啃读,深入潜意识,做园丁!

   2.园丁更适合培养生命体
   提到园丁和木匠,你心里想到的是什么?说实话,我刚开始的头脑中闪现的想法很普通,园丁是指专门从事园艺的劳动者,经常比喻成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木匠是指用木头在制成品过程中用手工工具或机器工具进行操作的人。

樊登是这样说的:“木匠就希望把一个东西打造成他所想象的那个样子,所以他拿着锯子、拿着锤子、拿着榔头,他敲敲打打,浑身冒汗,然后把材料硬刻成那个样子。接下来那个东西除了能做桌子之外,你想让它再长出芽来,没戏了,它已经死了,它就变成一个桌子了。这辈子就这样了。
   孔子讲君子不器,一个人不能活成一张桌子,一个人要活成一个有生命力的人,他是要'发芽'的。
   园丁的责任是撒种子,这早就撒好了,然后施肥,然后浇水,看着它成长,喝杯茶,感受一下,它自己会冒出来。”
   这个比喻就能让很容易我们理解对待生命体和对待机械体的区别。所以,我们每一对父母,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像园丁一样,看着孩子成长!

   3.喜剧才是我们父母的选择
   每一个孩子在人生成长的过程当中,都会跟自己的父母有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当中,如果父母赢了就是悲剧,如果孩子赢了就是整个家庭的喜剧。
   教育其实也是一个选择,是选择做木匠,每天不断的捶捶打打,还是做一个开心的园丁,坐在那儿喝一杯清茶,然后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成长。

   第二讲《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自我疗愈》
   1.良好亲子关系的三根支柱
   第一根支柱叫作“无条件的爱”,因为它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接纳,感受到被爱,感受到他的归属感。
   第二根支柱叫作“价值感”,让孩子能够找到自身的价值。
   第三根支柱叫作“终身成长的心态”。

   2.学会换位思考
   我们父母和孩子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不要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认为自己说的都是对的,必须让孩子听自己的话,按我们的期望来成长。
   樊登讲了一个例子:假如你学开车,然后你先生坐在旁边指挥,你先生特别生气,他对你说:左拐踩刹车,你脑子在哪儿?有没有看见?你长眼睛出气的。这样不停地吼你。请问对于你良好的学会开车有没有帮助?他说,当然没有。
   对于这点我深有感触,我老公比我先考驾照,所以只要他在副驾驶上,我开车就特别不自在,因为肯定会出现前面这个例子的情况。老公在我旁边大喊大叫教我开车,也根本无助于我能够学得更好,因为我内心是恐惧的。同理,我们父母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时如果也是大吼大叫,孩子的心思应该也不会在作业上了。

   3.孩子爱我们,远胜过我们爱孩子
   每位父母仔细想想,这是真的,因为,孩子被我们骂过之后,过了大概一两个小时就好了。今天下午我生闺女气了,送到校门口都没有说拜拜,等到一放学我去接她的时候,老远就在喊“妈妈,妈妈。”顿时我的愧疚感十足,我知道,光是愧疚是不够,而是应该减少再是杜绝这种生气不理孩子的行为。
   最后还提到我们如果真的想让孩子爱学习,你得让他在学习的时候得到正反馈。人感受到爱的前提,是你要能够对自己好一点,降低自己的压力水平。
   樊登APP里的内容含量超乎我的意料之外,哪怕是零碎时间多听听也总是有收获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