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文汇出版社,2012年)之作者小传和中文版推荐序。一年前的自己肯定不会读这种类型的书(因为总以为自己也读不懂)。如今跟着新网师的线上啃读会的节奏,似乎读的不亦乐乎,因为我也终于会有读书读到豁然开朗的感觉。 从怀特海的小传来看,从小他的学习面很广泛,不局限某一个领域,这就是为什么他是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教育理论家。学的多,自然懂得多。1929年68岁他,写下了影响深远的《教育的目的》。上个月啃读郝晓东老师的《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就是关于郝老师读了英国教育家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德国教育家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这三本书的重要文选的解读。可惜《教育人类学》没有买到,群里的学友普通渠道买不到了。 “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有专业知识的人——专业知识是奠基起步的基础,而广泛的文化修养,使他们既有艺术般的优雅,又有哲学家般从容,通达高远深邃之境。”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十年前在湖南一师的教育,老师说希望把我们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小学教师。如今走上岗位,才发现,这样的多方面学习是很好的。以我近期一周的音乐教师培训为例,假如没有之前在湖南一师的视唱、钢琴音乐方面的学习,我估计本次培训“云雾飘飘”感会更强。 “学习的的第一目标还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获取知识的方法。”是的,我知道了“啃读”的方法后,就在糟糕的坚持着,通过《教学勇气》、《什么是教育》、《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后,我发现自己读书的是不拿笔,不写批注都不习惯了。在批注的过程中自己就会从其他书籍中找到共通点,就有了那种读一本书联想到很多本的感觉。之前某句话不懂,此刻有了豁然开朗之感。 当自己通过观察获得新知识时,会感到比得到头奖还兴奋的满足。继续加油! ![]() (此书封面上有多少张脸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