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培训:模式更新、价值证成与行动路径》这篇文章,颇有收获。一次性完整阅读后思考,只有四次。读不懂是一个原因,还一个原因是最近自己状态不佳。 第一遍,深感共鸣。我也认为“互联网+”时代为我的专业学习提供了便利,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平台可以安装在手机,随时随地都能学习。 第二遍,框架学习。我喜欢这种论文的格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对于知识的梳理非常有帮助,于自己日后论文的撰写也是一种引领。 第三遍,自主代入。我觉得这就是新网师的学习模样:以学习为中心,跨越地域性,专业发展的引领,泛在式学习,和一群“尺码”相同的人交往。 第四遍(共读结束后),恍然大悟。我明确自己的阅读的短板所在:不发问。不会给自己提问,不会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没有对话。 一、生活状态影响“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培训 近期工作任务很多,生活比较忙碌,学习情绪比较焦虑。学习打卡间断,个人公众号没有定时发布。本来晚上九点半以后的时间就是我自主学习的时间,然而最近晚上疲惫不已。小宝上了幼儿园,下午睡得多,晚上有时要十点左右才会睡着。在哄她睡觉的同时自己已入睡。有时硬撑着打卡,大脑思路不清晰,打卡质量也不高,完成任务临近十二点,每天只有六个小时的睡眠。于我而言,真心不够。以前午休时间有半个多小时,如今教一年级,午休需要坐班。一两天睡眠不足,感觉影响不大,但是这半个月的睡眠不够,让我整个人的情绪特别糟糕,脾气暴躁,读书的时候也很浮躁。这样的学习状态显然有违初衷。然而这两天没有熬夜打卡,睡眠的充足,让我整个人心态平和。但是不阅读不写作日子,也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本期自己选修的“教师成长专业阅读与专业成长”课程离下次开课有一周,作业也还没有到最后截止日期。这几天自己是否打卡,是否阅读,只有自己知道。新网师的讲师不会催促,学员们也不会提醒。“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培训终有千般好,适合自我内驱力比较强的老师。 2、 高手示范“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培训 9月15日晚,新网师专业学术团队的九月共读会点醒了我,还可以说是郝晓东老师的话点醒了我——我们学习的定位是什么?我们所有的阅读、思考都应该围绕这个定位。本次共读流程:王荣平老师开启共读,胡新颖老师和刘恩樵老师对共读文章导读,学员提问、讨论,郝晓东老师总结。 胡老师以“当梦想照进现实”为题,从个性化、碎片化、交互性、自主性、去中心化、常态化和泛在学习几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我感受最深的这一句话:好文章,不可能一次共读就读懂所有内容,能从某一角度理解则好。新网师专业学术团队的推荐共读的文章都有难度,同时也和新网师的学习有关,我们需要做的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今后的专业发展规划有所启发。上百人的学习团队效果还是一般,最好是三五成立小团队才能更快成长。 刘老师则是以批判性思维思考这篇文章,他认为本文过于美化“互联网+”的功能,对于“互联网+”时代教师培训的形势未做分析,“互联网+”时代教师培训存在哪些弊端,也没有提及。“互联网+”培训只是一个学习工具,一个学习平台,其成效如何与该平台的组织者的格局有直接关系。从刘老师的分享中,我学会了读文章的两面性,既要学习其精华部分,也应该反思其不足,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自己理解文本。 学员的提问来源于自己的困惑,正当我也鼓起勇气想发表意见时,郝晓东老师及时提醒:专业学习的定位是新网师讲师,谈论的更多的是与新网师相关的内容。我们学习的目的:是理解文本在说什么,没有说什么,说对什么,说错什么,于新网师的学习有什么启发。因此提问也应该如此。这个专业群的学习与我们的课程学习应该区别开来。要不是郝老师的提醒,我确实忘了这两点,忽视了加入专业团队的出发点。郝老师分享了文章的知识梳理,于我而言,对文章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用表格方式区分不同学习中心的特点。教师成长的要素是什么?线上培训做到这些了吗?没有做到的原因是什么?线下学习存在的不足什么?在线学习的不足又是什么?一连串的问题让我懵圈,原来自己还不会学习。就像王荣平老师说的一样,今晚的共读是一个“清晰--糊涂--再清晰--再糊涂”的过程,郝老师的提问让我再次沉潜思考:我们新网师的授课应该基于什么的需要?讲师应该以什么定位来探索? 三、自我内化“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培训 反思自己,我加入新网师学习是为了什么?加入专业团队是为了什么? “遇见更好的自己,遇见更具专业素养的自己。”但是此刻自己的状态很糟糕,与学习毫无意义。我目前需要调整自己的状态,让自己每天忙而不盲。把自己每天的工作轻重缓急,高效完成。把接送孩子任务和婆婆轮流完成。晚上阅读打卡疲惫,尝试把学习的事情调整到早上上班前,晚上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今后在新网师如此学习: 1.接受有难度的学习。文章读不懂,反复读。及时聆听他人的导读,写下自己的思考。 2.不畏惧困难。写不好文章,每天坚持练。平时多阅读他人的打卡,弥补自己的不足。 3.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深度卷入新网师的义工工作,近距离了解新网师及其卓越的讲师、学员。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