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将孟子逐出孔庙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逍遥_书斋 2022-12-21 发布于河南

从《孟子节文》看朱元璋与孟子的“恩怨”

一、《孟子节文》一事

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命刘三吾等人重新修订《孟子》,将其中“辞气抑扬过甚”、内容“非臣子所宜言”者八十余条尽行删去(刘三吾所著洪武二十七年内府原刊本《孟子节文》卷首《题辞》说删掉85条,今有人对比北京图书馆馆藏本(内府原刊本)和黄永年藏本发现实际删去88条),此即著名的《孟子节文》事件。此后《孟子节文》颁行天下,作为科考的官方指定教材。此书通行了十七年,直至永乐九年在孙芝的奏请下才得以重新恢复全貌。

文章图片1

​二、从朱元璋删节孟子看二人“恩怨矛盾”

《孟子节文》只有足本孟子的三分之一。朱元璋为何如此“仇恨”、反对孟子的思想以至于另修《孟子》?

1、《孟子节文》所删内容:

《孟子节文》删去《孟子》的内容主要有:君位可禅,暴君可罢、可诛,君要尊贤,士人有仕否自由,国君要审慎刑罚、不嗜杀人等。根据删去的这些内容,再参照刘三吾的《题辞》,可以看出《节文》是以尊君为根本标准对《孟子》进行砍削的,凡是朱元璋认为对君表示不恭敬,对加强君主专制不利的话,都在必须删掉之列。

2、孟子君位可禅、暴君应诛与朱元璋朱家江山万世一系的冲突

《孟子》多次提到君主禅让和诛灭暴君的思想,并且指出候选人出任君主的标准是有“仁德”、行“仁政”。后继之君必须有良好的品德,而不唯一强调血缘。即“唯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与众也”。(孟子·离娄上》)“匹夫而有天下,德必若尧舜。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孟子万章上》)因为天下不是君主之天下,不是君主一家的私产。也就是说,天下是天下人之共产,天下贤人有权共治之。这表明,贤人士子有限制约束皇权的义务:“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离娄上》)臣可以谏君、立君,还可以像汤武革命那样废君、放君、杀君。”

可见孟子的仁君思想在理论上束缚了皇帝的绝对权力,尤其是在君主行为上的自由,用臣民有诛杀暴君的道义来警示君主,用天意(=民意)来裁判君主所为。这一方面与朱元璋任性专权的意愿不符,一方面与朱元璋朱家江山万世一系的愿望相悖。因此,删去这类“谬论”是集权应有之意。

文章图片2

朱元璋对孟子的这些思想愤恨之极。《明史·钱唐传》曰:“帝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语,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全祖望《鲒埼亭集》也载:“上读《孟子》怪其对君不逊,怒曰: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朱元璋总结以往统治者的得失成败,认为“有心建国立业者,往柱无法以驭下,故皆无成”,因此在任何时侯“君臣之分不可不谨”。(太祖实录》卷58)——本小段引自秦燕

3、孟子君臣对等和朱元璋君尊臣卑的冲突

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主张君臣关系是对等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他强调不仅要子孝臣忠,而且要父慈君义。君要尊重贤臣,要倚重贤人来治理天下,合格的君主应该使得“俊杰在位”、“能者在职”。

于此完全相反的是朱元璋的统治,朱元璋视臣如草芥,视臣为仇寇。“常怀戒备,日夜时刻不敢怠慢,虽亲信如骨肉,朝夕相见,犹当警备于心,宁有备而无用”。(《皇明祖训》)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整个官僚阶层一直持不信任态度。《教民榜文》中说官吏“贤否难辨,儒非真儒,吏皆猾吏”。他还指责朝廷大臣“蔽君之明,张君之恶,邪谋党比,机无暇时,凡所作为,尽皆杀身之计,趋火赴渊之铸”。(《大浩·君臣同游》)同时,采用种种手段打击臣属。纳谏本是历代君主尊贤的主要方式,朱元璋却常常以酷刑杀戮进谏的大臣。臣下的贤与不肖,只取决于其一时之喜怒,稍有忤旨,即临之以刀斧,大臣“或朝赏而暮戮或忽罪而忽赦,不测之辱则有之矣。”(皇明大政纂要》卷8)——本小段引自秦燕

文章图片3

4、孟子士人入仕自由与朱元璋入仕不自由

孟子虽然主张士人积极入仕,但入仕也是有条件的,即“所就三所去三”。还主张士人应该养志而不奴颜婢膝,对暴君虐主,“无罪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孟·子离娄下》)

但朱元璋却不允许士人有如此自由。刘三吾《题辞》曰“所就三所去三,而不轻其就于君,在当时列国诸侯可也”,明朝已是“天下一君,四海一国,人人同一尊君亲上之心”,既是朱家的臣民,岂有不为朝廷所用之理?朱元璋断然宣称:“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成说其来远矣,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是外其教,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大浩三编》)他不仅将酷刑杀戮不愿出仕士人的案例编进《大浩》,又将《大浩》条目撮其要略,附载于律,即《钦定律浩》,其中“不准赎死罪浩”即有“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本小段引自秦燕

三、总结

从朱元璋的统治手段和思想,可以看出,它与孟子的思想格格不入。

其一,孟子思想中对君主暴政的批判即”君轻”思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孟子认为君主的地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君主危及社稷则可变易其位,君主暴虐则不成其为君,杀之放之均无不可。朱元璋的思想则始终围绕着如何加强君主的权力,强调君主的至高无上和君权的万世一系。其二,孟子主张以尊贤和君臣之义来达到”上下相维”,保持国家统治的稳定,而朱元璋却使君权脱离了任何羁绊,把君主个人的意志发展到了顶峰,为保证专权,控制臣属的手段进一步严密和多样化,完全突破了孔孟儒家”君臣之义”的思想传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