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三种境界

 不以物喜10101 2022-12-22 发布于湖南

宋代青原惟信禅师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道出了禅宗的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众生在未参禅或参禅初期所表现出来的状态。这一阶段,众生以耳闻、目睹、身受为真。众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身之心本未清净,而以无明之心生起自以为是的“真”。

达摩大师在《悟性论》中说:“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囯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你没有见那座山时,山和你一样,原本清静,湛然不动;在你没有见那水时,水也和你一样,本性虚无。是你的起心动念,看这座山清秀美丽,那池水波浪起伏。在此阶段我们的心境不明,照花是花,照刺是刺,照花心喜,遇刺而心痛,万法唯心啊。达摩大师不就开示了我们,天堂地狱都是一念无明生起。如果你当下开悟了,那就是从一佛国至一佛国。

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二阶段,是我们修心养性阶段,把心境上的污垢一点一点的擦洗,修因地心,证果地觉。我们的因地心,就是烦恼心,果地觉则是菩提,去掉烦恼心,不就是菩提了吧!烦恼菩提不就是一念吧!话说起来就是这么轻松,为何我们就这么难去转换这一念呢?根本原因在哪里,还是因为我们的执取心太强,忏悔心不够,明知故犯啊!

达摩大师在《悟性论》中说:“迷时有罪,解时无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何以故?罪无处所故。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

烦恼越少,智慧越高。所以第二阶段,我们要知罪,时刻忏悔身口意三业,知罪无罪啊!罪的根源在我执与法执,千百年来禅宗入空门之道,是破二执的最理想法门。当你深入禅定之中,照花非花,照刺非刺,不为世俗而生烦恼,修无为而无不为。

烦恼无、波浪灭、智慧长、菩提增

第三境界: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著相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破相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阶段便是悟性阶段,在相见性,当体即空,在尘不染。此时,心即是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此时,身心有活动但是本心清净不动,所有的见闻觉知,与本心一样,本来是圆满寂静的。此时,就是五蕴皆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此时,心境一体,照花现花,照刺现刺,现花不会狂妄,现刺也不感伤痛。此时,性相不二,性相一如,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清净本然。

人生有三种境界。第一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执迷于尘世外物界。此阶段著境、攀缘而生善恶、是非、苦乐等尘世烦恼。

人生的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境见水不是水,是人生中的破相归性阶段。此阶段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不再为尘世间善恶、是非、苦乐等而烦恼。

第三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是放下一切,万法随缘。这一阶段反璞归真,心物一体,清净本然。

说到这里,我真想得到大家的互动,您对我所说的有什么看法?懂了还是非懂?还是似懂非懂?我也和大家一样啊,真的一下全明了,大家全成佛了。因为率性就是道,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历代祖师皆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因为它非有非无,我们无法用语言说出来它是什么样子,它却在每个人及天地万物中存在。非性性有,一性无性。如果你想领悟更多,只能求你的本心,它就在你心中。

达摩《破相论》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知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