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元大都和义门外的两座水闸说起

 北京的骑士 2022-12-22 发布于北京

北京城的发展,是一部追随水源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也经过了城市水源的变化。

在元大都以前,从蓟到金中都,北京城市供水主要依靠莲花河。元大都的城市发展则是依靠高梁河水系。严格说,莲花河和古高梁河其实都是出自永定河,元朝时随着大都人口的急剧增长,漕运和城市用水需求变多,这才有了郭守敬引白浮泉水入大都,并在某种意义上连接了北京西侧的永定河和东侧的潮白河水系。

水经注里说:

㶟lěi水(永定河古称)自南出山,谓之清泉河。。。蓟城南七里有清泉河。。。又东与洗马沟(莲花河古称)水合。

以及:

㶟水又东南,高梁之水注焉。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流东注。

这段高粱水的记载颇有来历,是在梁山(石景山的古称)以南经过人工渠道(推测就是车厢渠),分流出的古永定河的一部分,成为天然高梁河的上游,这条河,其实就是双紫支渠的前身。提到的“蓟城西北平地”,应该是紫竹院公园的前身,金朝时开凿了人工河渠,连接了紫竹院与昆明湖,现在叫长河,实际上应是古高梁河的一条支流。

(可以参考文末的第一个链接)

金朝时的昆明湖,只是小山前面的一个湖泊,汇集了玉泉山的诸泉,其湖水出水口本在湖东,沿着天然地势汇合了万泉河水注入清河。在金朝,开通了一条人工运河,使得玉泉山的泉水可以注入积水潭,同时开凿了一条名为高梁河西河的运河,引积水潭水入中都护城河,之前提到过,这条高梁河西河,怀疑就是明清时的大明濠的前身。

图片

(金代的中都附近水系,可以看到高梁河西河的位置与后世大明濠重合,可以推断是同一条河)

这条古高梁河,在今天北护城河太平湖的位置入积水潭,然后东出,大概位置经过东四、前门外三里河、龙须沟,出左安门,经十里河入凉水河,其下游部分,即为辽时期的人工运河萧太后河的下游部分。

(可以参考文末的第二个链接)

元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提出以金中都为基础兴建城市,到了至元四年(1267年),突然决定放弃金中都,改在金中都东北郊的位置修建新城。实际上忽必烈自从来到金中都(中统元年,1260年),就一直驻扎在琼华岛上,对那里的风景秀丽感触颇多,因此决定以这里为中心兴建大都,也不是不好理解的,就这样,北京城走过了从莲花河到高梁河的关键转移。

金朝时,漕运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前面提到的开凿与高梁河相关的两条运河(即长河和高梁河西河),其实已经在对城市命脉的水系进行转移,但这种做法失败了,金大定十年(1170年),金朝被迫决定取卢沟(永定河)以通京师漕运,这件事被称为金朝开金口河,是一项非常失败的水利措施,永定河地势较高,带着泥沙汹涌奔向金中都护城河,极易泛滥,因此短短15年便废弃了。

中统三年(1262年),元大都还没有修建时,郭守敬提出了增补高梁河水量的计划,在金朝开金口河失败的经验教训下,郭守敬将目光投向了玉泉山,他认为玉泉山和海淀诸多泉水可以满足城市漕运功能,但是这个计划没有实施,这就引出了本文的主题。

元大都修建后,玉泉山成为了皇家专用水,因此不能济漕,为了区分为了漕运的运河和为了皇家饮水的运河,元大都时在玉泉山南侧修建了一条几乎与现在的长河平行的河道,称为金水河。

图片

(西郊金水河和长河平行走向的示意图)

金水河的得名来自其从元大都西门进入城内,按照五行说法西方属金,故称金水河。

这条金水河,享受非常高的待遇标准,与其他水道相遇处,需要“跨河跳槽”,即在旁河之上建筑水桥。而且按照记载,这条金水河的开凿时间要早于大都兴建时间,且老百姓不得使用,在元初有“金水河濯zhuó手有禁”明令法规。

图片

(和义门外跨河跳槽示意图)

《元史·河渠志》记载: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二月,中书右丞马速忽等言:“金水河所经运石大河及高良河(高梁河)、西河俱有跨河跳槽,今已损坏,请新之。”是年六月兴工,明年二月工毕。

这里的运石大河,怀疑就是之前提到的长河。同时也提到了这条金水河在经过长河、高梁河和高梁河西河时都有“跨河跳槽”。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对“金水河濯手有禁”的禁令的分析,可以知道金水河的河道进行了变动。前文提到,在1292年时,有“金水河过西河的跨河跳槽”,由此可知,当时的金水河一定是和西河交叉的,然后金水河跨过西河继续向东,请见下图:

图片

(实际上这张图应该是元大都早期的河道图,可以看到金水河进入大内。其实这张图并不准确,其图标“三条金水河”存在时间上的误差,对于进入大内的金水河道也是错误的)

在这之后,具体时间未知,则调整了金水河,使之利用了西河的下游,然后在今天甘石桥附近折成U行沿着宫墙向北,随后进入大内;并为了保护金水河的水质,断开了西河的上游部分,具体请见下图:

图片

(金朝时前两海与后三海是连成一大片的,北海与前海之间并没有陆地,元时分开)

所以严格说元代的金水河应该只有两条,而不是网上盛传的三条。这两条分别是外金水河和内金水河,对应到下图就是在今天东斜街附近折向北的为外金水河,一直向东的称为内金水河。

图片

(实际上应为两条金水河)

至元三十年(1293年),通惠河全线贯通,其上游部分,就是今天的长河。随后的某个时间点上,可以看到金水河和长河两条河彼此平行,来到大都西侧和义门(今西直门)的南北两处水关进入大都,长河接济积水潭,金水河则沿着金时的高梁河西河的下游东南而下,在城内绕过一个U形的拐弯,流入大内。

其实“金水河濯手有禁”现在也是类似,我们看到,北京市的饮用水脉京密引水渠,也已经被铁网封住,当然了,两者自不能同日而语。

图片

在今天的北京地图上,还可以在玉泉山南侧看到曾经的金水河的影子,那里有一条河,上游形成一个Y字形,之后在火器营注入长河,现在叫京密引水渠的,这条河在地图上被标注成金河,就是昔日金水河的前身。

图片

(今日命名为金河的上游部分)

图片

(金河在火器营注入京密引水渠)

明清时近郊水源枯竭,这里面有天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比如白浮泉原来的河道经过明陵以南的平原,在风水上不利,因此断绝,故通惠河失去了水源,导致明清时的漕运再也无法重现“舳zhú舻蔽水”的胜景。金水河的上游也因此弃之不用,玉泉山水只能进入昆明湖,然后沿着长河故道从德胜门西的水关进入什刹海,一支经西压桥进入北海,一支经万宁桥为通惠河,明朝开始,宫苑用水和城郊漕运用水合二为一,此后清袭明制,再无变化。

最后说说通惠河上的几座闸,目前成为大运河文化主题的专门打卡石碑了。

广源闸:旧址在万寿寺前。

西城闸(后改会川闸):有上下两座,上闸位于和义门外西北一里,今高梁桥所在地;下闸位于和义门西三步位置。两座闸不是为了通航,而是调节水量,分水入城或入护城河。

朝宗闸:有上下两座,上闸在高梁河北岸,靠近和义门北水关,旧称万亿库;下闸在上闸旁边百步位置。

海子闸(后改澄清闸):有上中下三座,上闸位于万宁桥;中闸位于东不压桥旁边;下闸位于今玉河与东黄城根路的交汇口。

文明闸:有上下两座,上闸在丽正门水关东南,今正义路北口偏东;下闸位于文明门西南一里,今台基厂二条胡同中部。

魏村闸(后改惠和闸):有上下两座,上闸在文明门东南一里,今台基厂二条胡同东口;下闸在上闸东一里。

籍东闸(后改庆丰闸):有上下两座,位于今庆丰公园前。

郊亭闸(后改平津闸):有上下两座,位于今大郊亭。

杨尹闸(后改溥济闸):有上下两座,位于今通州八里桥杨闸。

通州闸(后改通流闸):有上下两座,位于古通州旧城西门和南门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