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雅道相传】开口笑,插花归,更候清秋晚

 禅艺会 2022-12-22 发布于上海

过去,诗人通常会写花,且不拘于是原野里的花木,还是盆栽中的花草,或者是花器中的花朵,对于他们来说,眼中有花,心中有美,才是最重要的。屈原(约前340-前278)在《离骚》 中有“纫秋兰以为佩”,说明当时有采摘香花佩戴在身的风尚。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在《楚辞 · 离骚》中,屈原写道 :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江离、芷、秋兰均为香草名,木兰、秋菊均为花卉名,芰荷指菱叶与荷叶,芙蓉即莲花。从插花的角度看,花枝离开植物母体开始,已经就有了插花的属性,诗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和“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都是指用香草披挂在身或结绳在腰,用菱叶、荷叶、莲花制成衣裳,而这些植物都已经离开了母体,被采摘了下来,只是没有插制在花器中,而是佩戴到了人身上,人体充当起了花器的功能。

东晋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有一句极其著名的诗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 ( 庐山 ) 相会。“悠然见南山”,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这样的生活令人为此着迷、为之疯狂。试问 :采菊东篱下之后的陶渊明要干什么?簪花、插花还是泡水饮用?无人可知,但这一采菊的动作却引发了后世的人们对一种闲适生活状态的向往。

白居易(772846),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 的《买花》是为组诗《秦中吟十首》的最后一首 :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这首诗写出了当时花市的繁华,喧喧车马度,贵贱无常价,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说明当时的人们十分爱好和懂得用赏花来调节生活的情趣。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还写道“:夷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噫!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岂舍之乎?”在这段话里,白居易在说:到了梁、陈两朝之间,人们大都不过是玩弄风雪、花草而已。唉,风雪花草这类事物, 在三百篇中能割弃得了吗?“三百篇”是对《诗经》的代称。

元稹(779—831),是唐朝宰相和著名诗人,作为一国之相, 对插花的喜爱也在其诗文中有所流露。他的《西明寺牡丹》诗句 :

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风炫转紫云英。

自从天女盘中见,直至今朝眼更明。

对于“自从天女盘中见”一句,著有《中国插花史》研究的黄永川先生认为,当指插花中的“盘插”。作为一生研究中华插花艺术的黄永川先生来说,当看到“盘中见”时一定十分惊喜,从更多的考评与注评中可知,此处的“盘”并非专指器皿,而是代指月亮,即一盘明月。

宋代欧阳修(1007-1072),号醉翁、六一居士,写有《谢判官幽谷种花》:

浅深红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

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

此诗虽写种花、饮酒与赏花的闲情雅趣,但欧阳修深谙插花要旨,深浅红白要相间相称,且要与四季时令相适宜,这样便可随时携酒去赏花,而日日都有花开。

邵雍(1011-1077)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他写有一首七言律诗《插花吟》,诗名就有了插花两字,在短短的 八句诗中更是四次出现花字,但他的插花还是指插在头上的簪花 :

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
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
况复筋骸粗康健,那堪时节正芳菲。

酒涵花影红光溜,争忍花前不醉归。

“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插花者即年过花甲的作者自己,描写一种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头插花枝,饮酒为欢,花照美酒,美酒映花,鲜花与美酒,充溢于诗人的心扉,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自得、圆融自乐的神态。

黄裳(1044—1130),北宋词人,年轻时就重老庄之学,渴望闲云野鹤的生活,喜欢与僧、道之流交往。黄裳与同时代的名僧有诗文往来,传之后世的有《贻如祖大师》《送舁师行》《送开平 书贻佛智长老》《寄五峰长老》等。黄裳有一首《蓦山溪 · 腊日游 尧山》,直接写到了插花 :

春前信息,到处欢声满。
旌旆出西郊,拥笙歌、婵娟两畔。
东巡事往,空有雪中山,
仙驭悄,古风间,谩动吟人叹。
天边身世,况值重华旦。
击壤访遗民,想如云、望中不断。
功名休论,齐楚共唐虞,

开口笑,插花归,更候清秋晚。

这是一首游山后的小令,时在春前腊月,山雪未化,应该是梅花初开的时节,作者心情很好,在最后一句写道 :“开口笑,插花归,更候清秋晚。”因为心情好,归去的时候摘了几枝花,到家里可以插在花器中,说明此时的一些文人墨客,游山后有剪枝回家插花的习惯。

从宋代流行男子簪花习俗上看,当时的文人墨客对于花草的热爱已经无以复加,而百姓们对此也习以为常。从文人雅士留下的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苏轼(1037-1101)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有一首《次韵李公择梅花》, 诗中六处写到花,一处写到茶(永怀茶山下),尤其是其中一处直接写到了插花 :“更忆槛泉亭,插花云髻重”,不过这是插在髻上的簪花,是当时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插花形式。

苏轼的《吉祥寺赏牡丹》也写到了簪花 :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宋熙宁五年(1071)五月二十三日,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跟随知州沈立去吉祥寺僧人守璘的花园中集会赏牡丹,赏花第二天沈大人向众人展出十卷《牡丹亭》,苏轼看到赏花画面的壮观、恢宏的书籍以及与诸位市民一同游玩的快乐,有感写下这首《吉祥寺赏牡丹》。这首诗叙写了苏轼与杭州百姓一同赏牡丹的欢乐气氛及百姓看其醉归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按照当时的礼俗,士大夫集会时可以簪花,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总觉有些不好意思。为了突出这种心态,苏轼掀起一道波澜,“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而事实上花还是上了老人的头。两个“羞”字, 一说人,一说花,相映成趣,语妙天下,花活了,人更活,以此缩小官民距离,其乐融融。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代表。她有一首词《蝶恋花 · 上巳召亲族》:

永夜恹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这首词是李清照生活安定时期召集亲族聚会饮宴后有感而作,但酒宴未给词人带来欢快,相反更勾起对故国的深沉思念和旧家难归的惆怅,在怡乐的酒宴中发出了感叹 :喝醉了将花插在头上, 花儿别笑我,可怜春天像人的衰老一样快要过去了。

宋代范屏麓,写有《李花》诗,把春日里的李花与秋天的菊花和冬日的腊梅相提并论 :

丽日风和暖,漫山李正开。
盈林银缀簇,满树雪成堆。
清馥胜秋菊,芳姿比腊梅。

杖藜游侠子,攀折晚归来。

最后一句“攀折晚归来”,写出了对李花的偏爱,回家前还不忘攀上树折几枝回家,不仅可看到栽在地里的开花李树,而且可以继续欣赏插在瓶里的李花插花。

中国的古诗词里究竟有多少诗词描写到了花草?恐怕这是一项无法准确完成的统计工程,即便是单单描写插花的诗词也难以计数。人们只能知道 :诗离不开花,花也离不开诗,咏花颂雅, 把诗词与花草很好地结合到了一起,学习雅道不能没有插花,也不能没有诗词。

(本文摘自《雅道相传》,文字以出版物为准)

相关链接:

【雅道相传】《雅道相传》目录,干货满满!

【雅道相传】雅道,让生活充满书卷气(上)

【雅道相传】雅道,让生活充满书卷气(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