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语文课 | (二十六)神话,还是人话?——《女娲造人》学习记

 爱语文红泥火炉 2022-12-23 发布于江苏

“今天是不是要学《女娲造人》这一课呢?不过《女娲造人》可是每个人从小听到大的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呢。今天的语文课会学点什么呢?”这是我课前跟同学们讨论的话题  

李老师喊道:“上课!”。随即课件的第一页就是“想象为生活添翼,神话令你我心驰。”这么一说,好像今天的课会有点趣味。先看看神话的含义: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有着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常有浓厚的幻想色彩。李老师说,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是童话很重要的特点。是啊,神话之所以称为神话,不就是因为写的是人间没有的人或事物吗?没有了幻想色彩,又怎么能叫做神话呢?

学习本文的第一步就是要默读课文。我们圈画女娲造人的过程及其心理变化,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概括女娲造人的历程。吴桐和梁力玮两位同学受到老师邀请,到黑板上展示他们的导图。吴桐展示的是课文框架图,而梁力玮同学画出了女娲造人的思维导图:首先是女娲感到了孤独,所以想到造人;其次是捏黄土造人,后来又甩泥浆造人,最后让男女婚配育人,才得以让人类代代延续。

接下来,李老师让我们看课文后面的《风俗通》里对女娲造人的记载。《风俗通》中记录了女娲造人的不同方式,而且它们之间毫无关联。而袁珂则把这两种看起来毫不紧密、毫不相通的两种方式给融合在了一篇文学作品当中,非常厉害。这时老师又提出了两个问题:袁珂写的文章中,增加了那些内容?哪里最能够突出作者的想象力?班里唰唰地举起了一大片手。齐妙儿说:“《风俗通》里有这样一句话:'未有人民’,在《女娲造人》则通过对女娲孤独的描写表现出了这句话。”我发现袁珂把女娲造人的详情写出来了,很是吸引人。杨林淼也有类似的发现。“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关键点也被同学们纷纷发现。金畅又说:“开篇详细写了女娲的孤独,体现了女娲的心情。又通过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把女娲赋予了人的情感。她既有人性,又有神性。这是作者最了不起的创作”

金畅的这句发言把整个课堂引入了人物形象的分析环节。通过同学们的集思广益,我们知道了女娲的人物形象——神通广大的神仙,富有创造力、勤劳能干的母亲,也有着少女的美丽活泼的性格。

课上到这里,老师给我们抛出了一个新问题:到底是人创造了神话,还是神话创造了人?我心里已经有了答案:那当然是人创造了神话啦。没有人,哪有神话这种文学形式呢?这时,周闯同学给出了我没想到的上乘的答案:“应该是人创造了神话。首先,人本来就是由猿猴进化的。人类凭借自己的智慧进行文学创作,设想祖先怎么来的,才有了神话。从童话中,我们也可以读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与向往。”阮雅婷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也觉得是人孕育了神话,因为《女娲造人》这篇课文的内容与现实是相符的。可见神话的创作也是基于人类现实进行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不知不觉,这节课要结束了。老师给我们留了个小练笔:请以女娲发明了管乐器,给寂寞的人类带来欢欣鼓舞为梗概,编一个故事。

我发现,这堂课一点都不枯燥乏味。从中我也学到很多东西,对这个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对神话的阅读兴趣。嗯,让我们期待同学们优秀的神话小练笔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