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格尔街》:奈保尔悲剧美的启示,面对人生,每个人都潜力无穷|小说|狄更斯|诗人

 置身于宁静 2022-12-23 发布于浙江

《米格尔街》,顾名思义,是一个街上的故事,街上有人,大多是普通人,普通人的故事,写好了未必普通。米格尔街上的人,都精神恍惚、人格扭曲。他们的人生旅程,充斥着麻木的苦痛。每一天都没什么新鲜事发生,生命就消耗在这种无休止的重复中,所有人都忍受着苦闷和乏味的煎熬。尽管他们也想出了种种方式来解脱,比如喝酒、骂街、甚至打架、找女人,有时也写写诗、读读书,可所有这些不过只是为了麻醉自己,借以排解心中的无聊与空虚。

对他们来说生活似乎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活着就只是为了生存。

奈保尔的字里行间无时无刻不在透露着被殖民者的忧郁、幽默、伤感和无奈。于是,“米格尔街”成了殖民社会的象征和缩影。奈保尔是在书写真实?书写虚幻?也许只有米格尔街的居民才知道,奈保尔自己,怕也是难分真假。世上的事,世上的人,人的思想状态,往往都是这种似真非幻的状态,所以,这状态,恰是真实。

虽然,奈保尔笔下的人物都是奇怪且不合常理的,可在这些不合常理的性格背后,总也有潜藏在底下的美丽。一种悲剧美、对抗美,更是一种真实美。


01、悲剧美:无数人想逃离小街,最后却发现是徒劳

米格尔街的人的生活,仿佛生来就是悲剧性的,因为那环境笼罩下的草木、人事,无不悲剧。米格尔街的人都有一个特点:想逃离这条街道。可是,不管是谁,逃离了多久,最终都会回到这个小镇。在奈保尔的笔下,似乎不管是谁,都没办法逃脱命运的轮回,人定胜天这个词也在这本小说中失去了既定的意义。这不得不说,实在是一个悲剧。


1、博加特:舍不得兄弟情谊,最终回到米格尔街

博加特是其中一篇故事主人公的绰号。博加特最大的特点是沉默,毕竟话痨和硬汉形象很难搭上边。在我的眼里,博加特是米格尔街上最无趣的人,没有之一。

有一天,博加特突然失踪了,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但谁也没有放在心上。过了好几个月,人们都快把他忘了,博加特突然又回来了。之后,这样的把戏又发生了两次,每次回来,博加特都变得比平常更健谈,更开朗。当博加特再次失踪归来后不久,街上的警察把他抓走了,据说是因为重婚罪。

原来,博加特失踪是因为忍受不了米格尔街的生活,这里让他感到沮丧。博加特离开以后,就去其他地方跟人结婚生子,而且对象不止一个。可令人费解的是,既然米格尔街的生活这么让他沮丧,他在其他地方都开始了新生活,为什么还要回来?

对于这个问题,有人帮忙回答了,他说,博加特回来是为了跟街上的兄弟们在一起。说到底,离开物理上的米格尔街很容易,但是要想在精神上摆脱米格尔街的影响,非常困难。

在米格尔街,人会被环境同化,变得消沉、懈怠、失去目标,很难开启新的生活、新的人生。而米格尔街,更像是我们的缩影。长期待在一个地方,很容易受到当地环境的影响,因此久而久之很容易变得堕落,正如米格尔街的人们。

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剧呢。总有那么几个时刻,我们都想着离开现有的生活。但,大部分的人却依然选择留在原地。只是因为现有的环境太舒服,让人不舍得离开,也让人不愿意离开自己的舒适圈。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这么一种循环:贫穷的人也越来越贫穷。

有时候,悲剧就是人的自困!

2、乔治和伊莱亚斯:最不愿改变的父亲和最想改变的儿子

米格尔街,有这么一户人家。父亲乔治是街上最可怕的人,一个彻头彻尾的恶棍,他酗酒、家暴,活生生地打死了自己老婆。老婆死了以后,乔治又开始打女儿,让她做自己妓院的服务员,最后妓院倒闭,女儿离家出走,儿子伊莱亚斯也只在他葬礼时回来看了一眼。跟其他故事的主角相比,乔治根本没有动过改变自己生活的念头,他让酒精主宰自己的人生,在这个意义上,他可以说是最典型的米格尔街人。

对父亲乔治来说,他的悲剧除了是困顿的人生,更是不愿改变自己人生的悲剧。对他来说,他只愿意沉溺在自己的小世界当中,久而久之,悲观的人自然也过着悲哀的人生。

他的儿子伊莱亚斯跟他完全不同,伊莱亚斯从小斯文有礼、学习刻苦,一心想要当个医生,离开米格尔街。可是他怎么也考不上医学院,后来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去考卫生检疫员,可依然连续三年名落孙山,不得已最后成了一个垃圾车司机。

伊莱亚斯最让人唏嘘的地方是,如果米格尔街上最努力、最刻苦的人也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那么其他人又要何去何从呢?所以,尽管乔治和伊莱亚斯这对父子的表现截然不同,实际上,他们都是无法掌控自己生活的人。

伊莱亚斯的人生,其实比他的父亲更为悲剧。最悲剧的不是不愿意走出这条街道。而是,我们努力想逃离这里,却不得不屈从命运的安排。伊莱亚斯是最有希望逃离这条街道的,可是他却依然没有办法逃脱。

环境教育对人的影响真的是极大的。我们在感叹伊莱亚斯努力的同时,却忘了像伊莱亚斯这么努力的人其实是有很多的。可是,努力的人可能拼尽全力才能过着一个平凡的人生。这是伊莱亚斯努力的结果,也是大部分普通人努力的结果。

有时候,悲剧就是挣扎之后依然 悲剧。但这种悲剧壮美!

3、诗人:米格尔街只有暴力,没有诗意

有个布莱克·华兹华斯的诗人,年轻时有过一个爱人,喜欢花花草草,后来她难产死了,诗人就再也没有修剪过自家的院子。他立志每个月写一句诗,然后用22年的时间汇成一首最伟大的诗篇。可是在临终前,他却说,关于他爱人的故事是假的,也根本不存在那首最伟大的诗。

我是通过诗人,才接受了情感教育,学会了用诗意的眼光看待日常生活,诗人却用他的死亡向我宣告:米格尔街容不下诗意,这里只有赤裸的现实和艰难的人生。

这个故事在整个小说集里显得很另类,主人公诗人,不仅性格、气质跟一般的米格尔街人不一样,严格来讲,他都没住在这条街上。

可是诗人的死亡,却说出米格尔街的本质:在这条街上,只有本能,没有人生。

米格尔街有人,没有人生。里面的每个人,都只想着每天的生活怎么过,接着就浑浑噩噩的这么一天又一天。在米格尔街的人,似乎都没想过,未来是什么,理想是什么。

有时候,悲剧是心中有诗和远方,但永远到达不了诗和远方。这种悲剧是凄美!


02、对抗美:无数的人想离开街道和命运作斗争,但都不同程度的失败了

要是陌生人开车经过米格尔街时,只能说一句:“贫民窟!”……可是,我们这些住在这里的人却把这条街看成是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不太美好,也容不下美好的事物,想要做出改变或与之对抗的人都失败了。

1、焰火师墨尔根:一生想逗人发笑,可是却因为自己的隐私让众人嘲笑

墨尔根是一个焰火师,怕老婆,生了10个小孩。墨儿根有两大爱好,一是逗人发笑,二是钻研焰火。可街上的人既不欣赏他的笑话,也不欣赏他的焰火。他唯一一次成功地引人发笑是在他通奸被抓以后,老婆对他一顿胖揍,这让他成了街上最大的笑话。

不过,作者奈保尔没有把墨儿根当成丑角写,也并不是一昧的批判墨尔根。实际上,奈保尔对街上的人抱着深厚的同情,他把他们的古怪、迷惘、失败、堕落归咎于环境,归咎于历史的断裂和文化的缺失。

要知道,住在米格尔街上的人,大部分都是底层移民。而对于生活在加勒比的印度底层移民来说,他们既不是当地人,融入不了社会,也不是印度人,因为他们缺失了传统文化。他们只是一群可怜的“失根”人群。

在这种状态下,想确立人的尊严和价值难于登天。所以,在墨儿根的心中,他一直渴望尊重和认同,可他钻研的焰火唯一一次被人欣赏,是在他意外烧掉自己房子的时候。奈保尔这样的安排,让喜剧色彩背后的悲哀跃然纸上。也正是因为喜剧和悲剧的冲突,才让故事的对抗美越发的明显。

2、垃圾车司机埃多斯:底层人物却努力保持整洁

在米格尔街,生存是容易的,但活得有尊严却很难,埃多斯就是一个努力活得有尊严的人。他干的是这里最受人轻视的垃圾车司机的工作,可他又是街上穿得最整洁的人。

很多人都知道,传统印度社会有种姓制度,就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地位从高到低依次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在这四个阶层以外,还有一个阶层,叫作贱民或者达利特,他们是印度社会地位最低下的阶层,只能干一些其他种姓不屑于干的事情,比如扫垃圾。埃多斯一家就出生于这个阶层。

当我在扫自己家门口的人行道,垃圾车司机埃多斯看到后,一把夺过扫帚,说我根本不会扫地,这是他的工作。埃多斯这么做并不是为了维护传统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相反,他是想表达对种姓制度的不屑,不是只有贱民才配扫垃圾吗?那我就让你们知道,扫垃圾也是个技术活,不是谁都能干的,这大概就是埃多斯的心态,在这心态背后,是他维护自己尊严的决心,他每天穿戴得整洁体面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埃多斯的矛盾其实是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自己的心态所做出来的一个对抗所做出来的矛盾美和对抗美。埃多斯因为命运,不得不做出最低下的工作,但他不想屈服命运,只能改变自己。

虽说,改变自己很困难。可是埃多斯用自己渺小的力量去抵抗整个社会环境,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极其傻的行为,可是正因为傻,以螳螂之臂来撼大树的行为,却也令人感到美丽。也显出埃多斯的勇气和最终令人失望的结局。

对抗命运,对抗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美,这无关乎结局,只关乎人生的心志。奈保尔在呼唤这种心志。


03、真实美:这不只是米格尔街的遭遇,更是作者奈保尔的人生经历

或许很多人会以为,《米格尔街》这本小说是一本虚构小说。但其实,这本小说是带有作者奈保尔自身经历的一本半自传体小说。而作者奈保尔的经历,却也让人思考:面对于这一群“无根”人群,我们是否太过缺乏了解。

1、颠沛流离的少年生活,让奈保尔接受各种文化

1932年,奈保尔出生在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岛上的一个小镇。奈保尔的祖父来自印度,为了生计,移民到这里谋生。奈保尔一家的经济情况一直都不好,后来,搬到了西班牙港,在这里,奈保尔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期。

而长大后,奈保尔考上了英国的牛津大学。在牛津大学里,奈保尔正式学习了英国文学。这也让奈保尔的文学作品中,或多或少的有了一些英国文学的影子。这也是他日后作品中的一部分素材。

而这部分的真实,让奈保尔把自身经历融入到《米格尔街》这本书中,也让《米格尔街》带有一种真实的色彩。对作者奈保尔来说,这或许是他的自传。但对无数的底层人民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他们的生活经历呢?

2、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让奈保尔更为关注“无根”人们

奈保尔的文化背景比一般的移民作家更复杂。奈保尔曾经生活在三种不同的文化氛围里。首先是传统印度文化,在少年时期,当地的印度移民社区,居民们经常排演根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改编的戏剧。

奈保尔的父亲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小时候,父亲经常给他讲莎士比亚、狄更斯等名家的作品。而英国文学对奈保尔来说,是启蒙读物。也正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奈保尔走上了文学之路。

最后是特立尼达的当地文化,小时候,奈保尔只感觉到这里的贫穷和落后,他在四年级时就立志离开这里。直到60年代初,小有名气的奈保尔重访故地后,才第一次直面这里的文化和历史,他深感到殖民主义对这里造成的严重破坏。

因此,早期奈保尔笔下的人物和作品都是站在底层人物的视角来描写的。对奈保尔来说,他经历过的一切,是他小说素材的主要来源,也是他认识文学的基础。奈保尔的笔下,大多都是通过底层人来描绘一群“失根”人群的无奈和绝望。

这种绝望,不仅仅出现在米格尔街上,更出现在世界上的许多角落。或许,在每个离家漂泊的游子们眼里,《米格尔街》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和经历。而万千漂泊的游子们,都会有一种共同的真实:努力融入当地,却忘不了自己的故乡。


04、奈保尔、米格尔街对我们的呼唤——人啊,寻找自己的人生之根吧

《米格尔街》这本书除了描绘“无根”人群的生活外,作者奈保尔更向我们传递了一个观点:人再怎么努力,也逃不过既定的环境和命运。但我对这个观点并不认同,面对人生无常,我们不应该顺从命运,而应该改变命运。

1、远离糟糕的环境

对于外人来说,米格尔街是个贫民窟,也是个糟糕的环境。但其实,糟糕的环境,不止是米格尔街,还有其他的地方。那么面对糟糕的环境,我们最好的选择是离开那里。

中国古时候有“孟母三迁”,现在也有许多父母为了孩子可以上一个好的小学,不惜砸下重金买学区房。这一切的背后,其实是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读书环境。

正如,故事的最后,我的母亲告诉我,我不能再这么堕落下去了,我已经把米格尔街的坏处学的差不多了,因此母亲想办法求人,让我离开这个糟糕的环境。所以,其实可以不难看出来,想要改变命运的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远离糟糕的环境,远离自己的舒适区。

2、改变自身的信念

不管是伊莱亚斯还是米格尔街的其他人,似乎永远都离不开米格尔街。但其实不是的。我们离不开米格尔街,并不是因为我们离不开所谓的兄弟情义,或者是妻子孩子,只是因为我们并没有足够的信念去改变自己。

这让我想到,有很多受不了北上广深压力的人,在回到家乡后,过了一段时间又忍不住回到北上广深。其实,这种不安的根源是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到底是选择996但工资高,还是选择安稳但贫穷的生活。

所以,我们抱怨自己穷,抱怨自己忙。归根结底,只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改变自己的信念。也不想去改变自己的能力。其实,我一直相信,人的潜力是无穷的。而原地踏步,其实也只是不愿改变。


结语:

《米格尔街》描绘了米格尔大街上形形色色的底层人民。而作者奈保尔融入了自身经历,通过描绘移民的底层人民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我们逃脱不了既定的命运。

但作者的观点,其实太过的片面。虽说,很少有人可以实现跨越阶层的举动。但依旧有人可以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而这,其实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我想,这或许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