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产队时期每个社员一年分多少斤粮食?

 怀旧書馆 2022-12-23 发布于广东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各地是不同的。

一般交往公粮以后,生产队会对剩余粮食进行分配。

以北方一个农业比较发达的地方为例,分配粮食同工分挂钩,但差距还是有限的,按照“人七劳三”。也就是基本口粮占七成,其余三成根据工分来算。

所以很多壮汉觉得比较吃亏,觉得拼死拼活也多赚不了多少,从而消极怠工

丰收年份,一般年份每个人都维持在八九十斤小麦的原粮。

当然,秋季还有水稻、玉米、豆类、山芋等农作物分配,但数量是有限的。

说来说去,一年究竟能够分到多少粮食?

当时夏秋两季打下粮食后,首先将好的粮食拿出来交公粮,再留下种子、饲料粮食和按照国家要求留下一些储备粮(不然遇到什么天灾就会饿死人),随后就开始分配。

分配主粮比如说小麦、水稻一般是一次性的,另外一些杂粮则需要收上来的时候再分。

这也不是说什么制度,还是根据农村现实决定的。一些杂粮比较容易腐烂,库存不得,必须及时分掉。

各地的口粮其实十有标准的,大体是根据农业产量程度来计算。

比较常见的是全年360斤口粮,农业产量很高地区则是420斤,全国最高的好像是450斤(一说480斤)。

贫穷的地区比较常见的是340斤,也有少数280斤的。

如果生产队收获的实际粮食低于这个标准,国家就会补满缺额。

不过,以上这些都是原粮,小麦也好、水稻也好,都是没有加工过的。

大家都知道,原粮加工以后还会损失一部分。

今天的水平高,小麦、稻谷加工环节的损失率也有4%-5%,当年就更高了。

所以农民实际到手的粮食,是比较少的。

我们以360斤来计算,处理以后剩下320斤左右。

按照一年计算,每天不到1斤粮食。

在今天我们看来,1斤米面就足够了,甚至吃不完。萨沙公司的女孩子,有的一天只吃几口主食,比猫吃得还少。

但以前农民压根没什么副食,更吃不上肉,加上吃不上油,人人都很你能吃。

一天吃2斤米面根本就是小意思,尤其是做重体力活的男人,基本个个都能吃。

尤其让大人头痛的是发育期的孩子,他们的配额比大人少,但吃饭绝对不亚于大人,甚至比大人还能吃。

所以,乡下都说“半个小子,吃穷老子”!

因为常年吃不饱肚子,农民往往面黄肌瘦,面带菜色,同城里人有很大区别,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我们看到的那种美丽的乡下姑娘,尤其是比较丰满的,在当年农村其实很难看到,大部分都比较瘦弱,而且风吹日晒,好看不到哪里去。

同时生产队吃大锅饭,干好干坏区别不大,不会拉关系的干得再好也没用,所以基本都是消极怠工,得过且过。

当时生产队时期社员有三积极,吃饭积极、睡觉积极、领东西积极,就是干活不积极。

一个资料说:只要听到队长用广播筒子喊一嗓子:'生产队里分东西了,赶快去领'。全生产队百拾户人家,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先去领东西,即使你听到广播立即去,到了队部也要排到20号以后去了。

对于这种情况,农民们满意吗?当然是不满意。

中国农民很能吃苦耐劳,但希望一份辛苦一份收获,不能白干。

1979年开始考虑农业改革,农民们的情绪很高,纷纷批评以前的大锅饭:“出工一蜂窝,做事磨洋工,分配大打伙,干多干少一样穷”,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有的农民说:队长喊出工,一天要打8套钟;先进的坐在田里等出工,后进的挨在家里看出工;干部跑跑荡荡误工,社员慢慢腾腾磨洋工;夜里评工记工时,强的争工,弱的做长工,年终决算几头空。这个队双抢时,3个青年用电动机扮早稻,一天只收157斤谷:“三秋”时2.4亩晚稻,24人割了一上午,还剩下0.5亩未割完,田里满是撒落的禾穗。

1979年还没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刚允许部分农村搞一种联产计酬。

简而言之,就是把按农活计工改为按产量计工。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很大不同,农民多干活多生产,就有显著的回报了。于是,湖南临湘县乡下随机调查了8个公社,实行分组联产计酬的240个生产队,除1个公社的17个队,因为分来合去,搞了几次反复而减产外,其余的223个,即93%的队都是增产增收。

临湘县江南公社牛湖大队,17个生产队中有11个分组作业、联产计酬,1979年夺得了历史上最大的丰收,与上年比,增产粮食41.3%,皮棉48%,油料110%;收入增加40%,人均纯收入由99元增至288元。6个没有分组的队,其粮食和收入增长幅度,分别低9个和12个百分点。

面对国家和个人都有实惠,这些农民都要求农业改革:平均主义搞厌了,大锅饭吃怕了,捆在一起穷够了,要吃饱饭就硬要想新办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