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大家徐文兵《黄帝内经的智慧》读书笔记整理(五)

 背后国文 2022-12-24 发布于江苏

什么是病?简单说,就是气虚,气机不调。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推动和促进入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气虚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等种种原因造成。

气机失调是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过度劳倦等所致,所以引发百病。“百病生于气”,不仅仅生气作病,很多情绪、情感的变化也会让疾病丛生。《黄帝内经》讲“气从以顺”,如果气不顺,心也不顺,身体也就跟着做病了。

回到课程,学习第四章《做一个走运的人,做一个尽可能全乎的人》

如果你掌握了天、地、道的变化,跟着它走,你是得道的人,就叫“有德”;如果你跟自然作对或没有全部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就有点儿“缺德”或悖德。

1.不忧过去,不畏将来

《内经》曰:“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志闲”:对过去已发生的事和将来没发生的事,你都不要太在意。要活在当下,这叫“志闲”。

徐老师讲了一个禅宗故事,他说,人生就像一个人掉下了悬崖,幸好被崖壁上的树挂给挂住了。这个人发现,下面是万丈深渊,而上面有两个老鼠在啃树枝。纵然这样,但不影响这个掉下悬崖的人观看身边的风景。意思是说,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真的挺好。

“志不闲”的人,不仅心有千千结,肌肉中更有千千结。“志不闲”的人必然会虑,《黄帝内经》说,“因思远慕谓之虑”,就是说我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就觉得这事儿必定要发生,然后就焦急地等待着,但这事儿又没发生,这个状态就叫“虑”。

“志闲”过后是“少欲”,这个欲是本能,与生俱来的。人不可纵欲,因为纵欲的话会过早地把自己玩完;人也不能压制自己的欲望,那会让你灭绝天性,活得不像人。而要节欲。

我们一般都是从自己的欲望满足中获得一种快感,因为这是动物本能。“欲”字,一个山谷的谷加上一个欠,就是代表渴望被满足的一种状态,你把它填平了,快感就来了。

“欲”字是不带心的。因为当你碰到这件事出现的时候,不见得你会动情绪和感情,它就来了。所以,在纵欲和压制欲望中间,道家选择了节欲。你把自己的精气神省下来后,会寻求到另一个层次上更高境界的快乐。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六欲的第一反应,想到的是人的食欲和性欲。

六欲的第二个,是温凉寒热,就是你会本能地在身体热的情况下找点儿凉快的,在凉的情况下找点儿热的,这是人本能的欲望。欲是生物的本能,不是意识,也不动你的心。

今时之人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失去自我,忘记了自己的本性,最可怕的就是还把它当作成功。我们强调凡事不要过度,不要过度抑制,不要过度张扬,走中间路线最合适。

无为而治比起干蠢事、瞎折腾,就是进步。

六欲的最后一个涉及人的心理,就是人求生存、求安全的欲望。简单两个字,叫“安危”。要想心安,就要让自己的心神不受伤害。心包是臣使之官,负责守卫心神的安全。如果一个人的心包破碎,或功能衰退了,外邪就会长驱直入。心包把心神保护好了,人就没有任何怕的东西,这就叫“不惧”。

中医讲的“心包”又叫“心主”,指肉质的跳动的心,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它里面寄居的精神层面上的“心神”,我们称之为心。汉字里所有带“心”字边、“心”字底、竖心旁的字,都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想活动,比如“恨”“愛”,等等。

中国人讲的“心”不是指肉质的心脏,肉质的心脏叫“心包”,它也是肉。“心”就在我们的胸腔正中,它的两侧各有三个穴,叫“神封穴”、“神藏穴”、“灵墟穴”。“心”就在这儿,所以,我们碰到陌生人觉得不安全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把两个胳膊交叉护在胸口,保护自己的心神不受伤害。碰到自己信任的人以后,我们会张开怀抱。

中药有很多补心气的药物,还有补心的穴位,叫“神门穴”。

所谓心安的人是什么样呢?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对我都没有任何影响,我自得其乐。

如果你能做到“志闲而少欲”,你的心神是在心里待着的,而且被保护得好好的。你不会对过去的记忆念念不忘,也不会对将来的事没完没了地焦虑,就会做到“心安而不惧”。

但危难时间长了,人会想求安生;可是安逸久了,人会找刺激,找那个危。这叫找病。

以上是第五部分内容,如有侵权,请速告知,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