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鹿城岗古城址发现纪实

 点滴斋书房 2022-12-24 发布于河北

鹿城岗古城址发现纪实

鹿城岗城址

邢台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得到河北省政府的批复后,名城办的工作转入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准备工作,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还需要增补许多资料,其中古城的历史就是一个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邢台古城在哪里?这成为名城办的一项重要工作。邢州古城历史相当悠久。但鉴于文献记载的鲜缺,我们只能从有限的遗存中,苦苦寻求它的源头,探索它的来龙去脉。近二十几年来,历史学界普遍认为,邢地原名“井”,“邢”字就是由“井”、“邑”二字拼合而成。如果从“商祖乙迁邢”算起,那末邢地已有3500年左右的建都史,至于建城史显然还要早。

西周在邢地建立邢侯国,这里成为邢国都城也有近三千年历史了。但是祖乙的商城、邢侯国的周城到底建在哪里?从地面上或地下面能找到商、周时的古城吗?这些年来,文物工作一直在大海捞针,史学界和文物界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探讨从未停止过。遗憾的是,只有推断、猜测,确定的证据尚未浮出水面。

根据有关专家的分析判断,邢州古城的西南隅,很可能早于东南隅。宋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今城内西南古城为邢国城,这就把古城始建年代推到西周。唐代《括地志》记载:“邢国故城,在邢州外城西南角”。多种文献都在西南角做商周古城文章,这就难免令人产生对西周始建年代的种种推测。

然而,那个世纪之交日子,在今天新世纪广场的下面,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古遗址,但建设新世纪广场是一项政治任务,为此这个地方没有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甚至连那成片的城墙也没有进行解剖研究。

邢台古城在哪里?这成为一个历史之谜。

2005年8月的一天,我在当地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古邢台”碑的文稿,引起了邢台县西沙窝村土生土长的村民温凤歧的注意,因为他知道,西沙窝等村都认为鹿城岗有古城墙,不仅有墙,还有门,他还专门到名城办查阅了地方志书,得知此城可能为邢侯所建。

记得那一天,是我接待的温凤歧先生,通过温的介绍,苦苦寻找古城的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待证实的线索。为此就马上骑自行车来到元庄,通过对现场的考察,证实了群众所言与地方志书记载,都是有一定根据的。

在现场,我凭借历史知识和多年文物工作经验认为,此处确有人工建筑遗址,根据暴露明显的夯土层和夯窝,此建筑实体很可能是一座古城遗址,不仅体量大,规模可观,而且历史相当悠久。

回到办公室后,对现在的情况结合地方志书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志书是如此记载

鹿城岗的确存在,城墙状的人工建筑已沉睡了很长时间,当地也有群众知道此事。那为什么一直没引起有关部门和研究人员的关注?问题可能就出在历代《顺德府志》和《邢台县志》的有关记载上。现摘录于下:

“鹿城岗,在县西北二十里,俗传邢侯欲筑城于此。立标已定,夜有一鹿衔标于今城。”(明代成化年间《顺德府志》)

“鹿城岗:在城西北二十里。世传邢侯欲筑城于此,立标已定,有鹿衔标于今城处。”(清代乾隆年间十五年〈顺德府志〉)

“鹿城岗:世传邢侯建城于此,鹿衔标今废。”(清乾隆六年《顺德府志》)

“鹿城岗:营头岗东北二里。”(清光绪年间《邢台县志》)

“鹿城岗:世传夜里建城时立标岗上,夜有鹿衔标今城处,其说怪诞。岗在城西北二十里。”(清道光年间《邢台县志》)

“鹿城岗:营头岗东北二里,初欲于此建城,夜有鹿衔标徙之。”(民国三十二年《邢台县志》)

六个版本的记载大同小异,基本内容不变。这些记载提供三个信息:一是此项资料仅传说而已,没有史料根据,当时官吏和编纂照抄旧志,从未到实地看过;二是邢侯或别人只是“欲”在这儿建城,但没建成;三是明代以后,此城的实际情况已失传,谁也说不清了,道光志还加了一句“其说怪诞”。

除了我市地方志书之外,一些我国的重要地理著作,竟给邢国城另定地方。如:

唐代《括地志》记载:邢侯城“在邢州外城内西南角。”

唐代《元和郡县图志》:“故邢国,今州城内西南隅小城上是也。”

《顺德府志》(光绪十五年版)还说:“古城,在府城南百泉村,遗址尚存。”何时的古城未记。此志根据宋代《太平寰宇记》所记“祖乙迁于邢,今县治是”,还把祖乙故城定位于今城。

专家学者,业内人士,特别是邢文化研究者,对以上志书有关记载,十分熟悉,也许正因受他们的影响,也就失去了实地调查研究的兴趣和实践,致使此古建筑沉睡了几千年而无人问津,任凭天灾人祸肆虐而残损。

在邢台发现古城遗址,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为了引起领导的重视,我将考察结果向名城委领导作了汇报。市名城委常务副主任胡朝元得知消息,马上到达现场考察,并把考察的初步结果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报告,我市各位主要领导相继亲临鹿城岗,并在名城办的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

姜德果市长的批示是:“同意名城办意见,请朝元主席协调有关部门和邢台县做好配合,并抓紧报省,邀专家进行进一步鉴定。”

石玉春副书记的批示是:“此项重大发现,如能确认,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同意请专家尽快到邢台作进一步考察。”

崔宝玉主席的批示是:“此发现可能是重大发现,其价值和对我市的影响有待于专家考察、指导、支持;故建议专家来邢考察。”

李英民副市长的批示:“请市规划局监督'古城’外延百米外暂停所有批建与施工。”

胡朝元的批示是:“此考古发现对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及我市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会产生重大影响。”

总结起来,邢台市领导的批示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要高度重视这项发现,开展认真的调查研究;二是聘请省内外专家学者来邢,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三是抓紧安排文物勘察工作,求得科学结论;四是没有结论之前,必须要妥加保护。

这些批示,充分体现了对事物的敏感,对现代科学的尊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对科学发展观的准确把握。为了落实领导的批示,名城办立即行动,和有关专家,有关部门联系协调,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翁振军先生在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完成之后,回温州处理了一些家事,回邢时我去济南接的他,翁振军是一个老烟民了,而这次见到他后,他拿上华子给这个人抽,给那个抽,自己却戒烟了。从济南开车回邢台的路上,我向他介绍了鹿城岗的发现经过,他很意外,因为他对鹿城岗一带太了解了,当年劳动改造的农场就在那里。此后他写了一篇《关于鹿城岗城址的感想》一文中说:“去年秋,我在南方。市名城办刘顺超同志给我去电话,称鹿城岗发现了古城遗址,夯土夯高非常明显,规模相当可观。这使我大吃一惊,因为太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

我返邢之后,顺超同志带我到现场开了开眼界。半天时间,由北而西,由西而南,由南而东,转了个上千米长的大圈。一座巨大的夯土建筑,时而面前,时而脚下。古建筑的残片随手可拾。站在岗的高处四望,心情异常激动。当然,这里是不是一座古城,有待专家经过认真探测论证后,才能最后论定。但据我这个外行看来,现存的这些大土堆无疑是一项人工建筑物的历史遗迹。这座夯土建筑规模之大,不是古人几十年能够完成的。有长度,有高度,有宽度,有气势。如果不是城墙,那是什么?是堤?是台?是村落?接下去我们还要问,这建筑工程是谁干的,什么时候干的等等。这些问题,也许在较长时间内,是邢台历史上的一个大谜。

这次名城办同志发现了这处古遗址,令我吃惊的原因,还有个个人经历情结。六十、七十年代,我在北小汪农场劳动二十年,主要业务是种水稻和搞畜牧。北小汪农场和白塔村地片相连,营头岗下的野狐泉就是农场上千亩水稻的唯一水源。白塔村北、沙窝村、梅花寨一带原来都是沙土地,宜种花生、红薯,因此我曾多次在这里放牧猪群。农场养有大牲口,我们农场每个人都有割草任务,离农场最近的岗是鹿城岗,当时当地老百姓都称它为岗上,岗上稗草相当丰盛,因此我曾多次在岗上割草。可是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当时我怎么知道,割草的地方,脚走的地方,下面竟是夯土建筑。外行嘛!

离开农场后,我改做地名工作,一干又是二十年, 其间也曾多次来这一带作过地名调查,但始终没有听当地百姓说起此事。搞地名,离不开文物工作,但始终没见过有关鹿城遗址的文物资料,或者哪位和我有接触来往的文物工作者向我提到这件事。现今突然说这儿存在这么一处庞大的历史遗迹,我能不吃惊吗?”

2006年2月14日,为了进一步收集当地关于鹿城岗的口碑资料,市名城办在西沙窝村村的支持下,召开了以沙窝村村民为主的座谈会,请他们介绍当地的情况。

根据座谈,从7个方面了解了关于鹿城岗城址的一些情况。

一、关于鹿城岗

在当地一直有鹿城岗之名,村民均认为这是座古城。世代相传,称城内之地为“城壕园”,因不仅有城墙、城门,还有城壕。

关于这个城的来历,老一辈有这个说法:此地姊妹二人,晚上打赌,姐姐说自己一晚上能做好一双鞋,弟弟说自己一晚上能建座城。天近黎明,姐姐见弟弟未建好城,就学公鸡打鸣,意思说弟弟输了。弟弟看这儿未建成,就把它南移到“黎明关”建,于是邢台南出现了个“临洺关”城。还有另一个说法,前半部一样,后半部有点差别:弟弟修到一半,见一头鹿出来吃草。姐姐怕弟弟累着,修不成,于是学鸡叫,把鹿吓跑了。弟弟因此顺利建好城,名为鹿城。

当村一位村民卢红绪听长辈说,此村建于汉代,因不断出土“刘秀砖”。

城显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七、八百米,南北窄,约四、五百米。

城的西墙,俗称西岭,东墙称东岭,高出地面,都是人工建的,不是自然土。

西墙最高,较好保留下来。是土建,像一面墙,有人估计有五、六米高。村民曾在墙上挖洞,很硬,洞壁坚固,不会坍塌,连土都不掉,可以住人。今人仍作为烧香的神龛。

北墙西段,村民曾为修水渠挖过。当时还有四米多高。挖开一看,大家都说是城墙,也是人工建的,结构是一层沙拉石,一层土,又一层沙拉石,又一层土。底部宽度不下于20米。北墙已修为垄沟。

在村民记忆中,东墙不高。平整土地时已刨平了,但这一带地势仍看出来偏高。东墙大部分为环乡路上用,但村民仍能指出大致位置。

城外有沟,当地称壕。时间长了,不大明显,现已平了。

鹿城岗有城门。一说西南一个,西北一个,没有东门和西门。一说北面二门。南二门。也有说有西门,或称西北门,岗西地群众称之为西门地。

东门一直没建成,都说历史上曾发生什么变故,遭到了什么意外。

鹿城岗周围,农民在劳动中经常发现文物,如绳纹瓦、“刘秀砖”、箭头、枪头、陶器、瓷漆等。陶片最多,群众说有三条腿的,似为陶鬲,农民当香炉使用。村民手中保存的残片不少。

西沙窝村周围也出土过文物,村东较多。一次在村东北平整土地,拿土机挖出一大堆乱人骨,至少有几十个人的,摆放方式很乱。有铲出一个大蚌壳化石,一尺多大。陶瓷器也很多。

二、金玉河和赵襄子

西沙窝村中有一条南北向的小河,名金玉河,现在平了。此河是由皇寺方向流过来的。通过村子后一直流向邢台城,据说水大时还淹了东关。在村南和鹿城岗北有一座桥,名一里桥。有人说是豫让桥,语音相近。当地人传豫让刺杀赵襄子这事发生在这座桥下。因襄子在梅花寨村(邻村)建有梅花园,经常从这里过往。据村民回忆,此桥不大,石头的,长不过一丈左右。但这座桥的故事很多,过去在北京说书,一年也说不完。现在五十年代河平了,桥也埋在地下了。

三、玉华寺

西沙窝村有个和尚寺,名为玉华寺,旧庙仍存。古有碑,已不知去向。寺庙坐北朝南,有二殿,寺前寺内原有古柏。此寺来历:村中温姓险遭满门抄斩,三义庙的和尚张宽为其保本立功,温姓遂为他在村中建寺。因此寺院也称温家寺,凡温姓在此做佛事,一律不化钱。

四、城北沙疙瘩

据传,村中某长者,一天晚上在村中边走边喊:“沙呀!沙呀!”村民不解其意。第二天城北边出现一个大沙疙瘩。还有人说:这沙堆原来是一所大寺庙,有多大?民谚传:“东是村,西是村,四十五里长沙阵,大和尚无数,小和尚乱如牛毛。”实际上有几亩地大。

此处也叫龙疙瘩洼,据说原先是龙卧的地方。

这寺院和东良舍村有,也和宋代太监刘瑾有关。按当地说,刘瑾是东良村人,村中还有“耙和尚”的故事。寺院一个和尚糟蹋邻村一个妇女,她告到清官那里,清官把这个花和尚埋到地里,光露出头,然后用马拉耙,把和尚耙死。这件事后来编成了戏曲,各地都演,唯独东良舍村不许唱这个戏。

五、关爷庙和火神庙

村中有片洼地,出过一个王八精,经常出来祸害百姓。于是大家在上面建了一座关帝庙压住它。此处也出土了一些文物,铜钱不少。

村中原有火神庙,规模不小,有戏楼、茶棚,每年三月,好戏连台,县官每年来祭拜。后来邢台南瓮城内另建火神庙,火神也是从这里请过去的。庙与戏台毁于文革年代。

此二庙今均不存。村中原来还有荷兰人建的天主教堂。

六、邻接近古墓

据村民回忆,梅花寨村南有一大墓,墓前有皇帝碑、石人、石马、神道。他们小时候都去玩过,现在没了,也不知墓主是何人。

温家大墓。在西墙偏南处,曾挖开,五口棺材,用的都是大砖、很硬,挖不动。此墓似乎被盗过,一些棺材板靠在墙上,钉子也动过。内有一香炉,锡的,很沉,有一尺来长,两旁有蜡台。出来一面铜镜,村民拿走挂在墙上。盆碗不少,都毁了。

在完成鹿城岗民俗调研之后,名城办邀请了国内考古专家来现场考察。主要的有孟世凯、曹定云、王景惠、石永士、谢飞、段宏振,曹凯等。他们来了之后,察看现场及当地出土的文物,最后均留下了很有价值的见解和建议。

他们认为,这确是一项重要的发现,不仅对邢台历史,对河北省乃至全国的历史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从现今遗存来看,这是一座古老的人工建筑实体,按其构造和规模来看,历史古城的可能性很大。如果能确定下来,无疑将在全国引起轰动,将对夏商周断代工程作出巨大贡献。按常理推断,如果是一座历史古城,它的年代应早于现有的邢台城(即卧牛城)。因为有了这座大城,就没必要在城北再建一座古城。如果能确定是西周邢侯国城,那在全国也是不可多得的。

某些人提出,这儿不适合建城,然而有关专家经过实地观察和对邢台历史地貌的分析,认为在此建城,是有一定地理根据的。鹿城岗位居太行山脉丘岗区和山前平原区交接部,西部即为岗坡地,岗丘连接,直通太行山脉丘陵区、低山区和高山区,而东部则面对一马平川,直达华北大平原,此处海拔相对较高。邢台在历史上是个水城泉城,鹿城岗北依白马河河水区,河面很宽,而往南看,却是一片泉水湿地区,芦苇成片。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从营头岗往南,直到南小汪村,主要的泉水有野孤泉、白沙泉、达活泉、紫金泉等,泉水昼夜不停喷涌。白塔村以南,直到城东的东汪、河会村一带,芦苇一片片的。当时一个国营农场一千多亩水地就是靠在芦苇地开荒而成。依山傍水,居高临下,是符合古代建城的选址理念的。

2005年9月9日,著名考古专家曹定云先生考察了鹿城岗古城址,并写下了《对鹿城岗古城遗址考察的初步意见》,文中说:“今天上午在胡朝元主席和潘孟勤、刘顺超等同志的陪同下,考察了鹿城岗古城遗址。今提出意见如下:

1、该城址为古城遗址无疑。城墙内夯层,夯窝十分清楚。城墙虽遭破坏,但西、南两面仍高于地面约6米,远看城的轮廓十分清楚。

2、城墙夯土非常纯净。这次来在夯土中发现陶片;据刘顺超同志讲,上次曾在夯土中发现过两片商代陶片。这说明该城之建造较早,很可能是在西周。

3、根据明成化‹顺德府志›记载:“鹿城岗在县西北二十里,俗传邢侯欲筑城于此,立标已定,夜有鹿衔标于今城”。这一记载与今鹿城岗古城遗址地理位置十分吻合。如果真是这样,即此处可能就是邢侯受封后最初建城之所。

鹿城岗古城遗址的发现,对西周邢国历史的研究具有十分的意义,为此建议:

1、加强对遗址的保护,城址内不得再进行任何动土工程,农民也不得再开垦新的耕地;城址外一公里之内也不得进行重大土建工程。

2、迅速开展考古调查,对城墙的范围、长度、墙基宽度、城墙高度进行测量,要有准确数据。

3、秋后组织人力进行钻探 ,摸清城门位置,城内街道,宫殿基址位置,为以后考古发掘打下基础。

4、正式发掘前要有一个航空摄影,将现在古城外貌照清楚,这是最原始的地貌,是珍贵的资料。

5、邢台市应确定古城保护、发掘的领导单位,考古发掘最好由省、地两级考古人员组成:以加速对本地考古人员的培养和锻炼。

河北省文物所专家组组长石永士先生对鹿城岗城址进行考察后认为:古城遗存比较明显。根据城墙规模、城墙基、夯土层、夯窝以及出土陶片、瓦当等判断此城墙建筑可能早于春秋,很可能是西周邢侯的都城,或者可能是祖乙迁邢的都城。如果进一步考古证实此判断正确,那将是中国考古第十大发现,对夏商周三代文明研究和我市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至关重要。

河北省著名考古专家段宏振先生说:“邢台在中国考古界的地位非常重要,也是全国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一个敏感地区。商代的邢和西周的邢,很可能都爱邢台。鹿城岗的古城墙确有明显的夯土墙暴露于地面之上,属于早期的古城墙遗址,但它的年代目前不清楚,不进行考古调查和研究就不好定论。如果能够证实,它将解决学术界多年来一直争论的难题,它的意义是重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可是各位专家的科学态度是非常明确的。他们一致认为,这处遗址的发现,今人吃惊,令人鼓舞,通过现场观察,他们有了一些印象,形成一些看法。但总的来说,这些都是初步的,肤浅的,表面的,只能作一些观察推理。群众的传说,也只能作为工作时的参考。真正的结果只能依靠认真的发掘、探测工作,让科学作出最后的结论。许多重要信息还可能潜藏在地下和墙内。得到信息,还要经过反复的论证。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繁重的探索。历史过长和残损严重,更加大了工作的难度。但这是一项很有意义和价值的工作,必须认真做好,决不能草率马虎。各位专家表示愿意为这项工程尽心尽力。

2月28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长曹凯带领两名专家高建强和许海峰再次来邢,到鹿城岗全面考察之后,和名城办领导有关人员进行座谈。名城办为他们提供文字和地图资料。专家也认为这个发现很重要,必须把这项工作做深做好。河北省文物局责令省文物研究所和邢台文物处联合组织工作队主持鹿城岗城址的文物调查与发掘工作,邢台市从财政支付5万元作为工作资金。

3月13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徐海峰亲自带队,考古调查工作由馆员和技工9人组队,开始对鹿城岗城址进行发掘工作,为解开鹿城岗之谜拉开了序幕。

2013年5月,鹿城岗城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董经纬书记、崔宝玉主席等领导考察鹿城岗

名城办与西沙窝村民进行座谈

翁振军先生在鹿城岗

曹定云先生考察鹿城岗

省文物局张立芳局长在鹿城岗考古现场

石永士先生考察鹿城岗

胡朝元副主席、李英民副市长考察鹿城岗

国家名城委秘书长王景慧考察鹿城岗

经发掘的城墙夯窝

鹿城岗城址原始地貌

鹿城岗城址现场采集的陶片

有关专家学者及领导考察鹿城岗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