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学习-(太阳病---恶寒,汗出)

 经方人生 2022-12-24 发布于四川

中医不是治病灶的,所以不管是病毒性感冒,还是非病毒性感冒,也不管是典型肺炎,还是非典型肺炎,我们看的是人体对这个病的反应。

通过这种自体反应来分析人体在哪个层面排解这个病?

为什么排不出去?

以此为依据来组方恢复人体的能量和通道,协助人体去排病。

所以作为六经之一的太阳病的总纲是一些证,也就是人体的排病反应,而不是病毒本身。

如果证不同,哪怕病相同,方子也是不同的,这就是真正的中医的治病理念。

用这种理念治病效果如何呢,古今无数的经验和医案证明,

伤寒论如果能学通个大概,治急性外感病只要半剂到一剂就应该治愈,

慢性病三五剂就应该显效。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何为脉浮“,当体表感受到外界的邪气,气血会本能地往体表走,去驱赶这个邪气。

手腕的脉象和人体气血是相应的,于是脉浮于表,手指轻取就能摸到。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脉象的相应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也并不相应。

人每时每刻都在感受外界的邪气,比如,走到外头风一吹,一个激灵,我们就已经感冒了。

绝大数情况下,人体的气血能量可以将这个邪气驱赶出去,所以不会发生感冒的症状。在自体功能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气血和邪气在体表僵持住了,于是就发生了太阳病。

”头项强痛“,气血不能驱邪外出,就要源源不断地增加兵力,气血上冲于头就会发生头痛,壅塞于颈项,也会胀痛。

”恶寒“,当体表的气血有余,体表温度就会升高形成发烧,这就与外界有一个温差,所以会觉得怕冷些。

因为体表汇聚了过多气血,体内因此而空虚了的话,表热内寒,这个人还是整体会感觉虚怯怕冷。

如果发烧还怕热的话,就是温热病了。

学中医要分析人体的内在运行机制,因为真正的道思维的医学是顺势而为,让人体自己去作为,药物只是协助人体排病,

证的含义应该是人体自己如何排病的证据。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有三个证型,一为中风,二位伤寒,三为温病。

中风是气血功能偏向于不足的,未至虚衰,虚衰为阴病。

温病是气血能偏向于亢盛的,伤寒气血功能居中,这一条说的是中风。

发热,说到发热,现在大家对这个很恐惧,只要一发热,迫不及待地用抗生素或者物理降温。这个观念不对。

这个疾病模式说到底是一个应激模式,自保模式。

一旦感受了寒气,怎么能排出体外,体表的寒气驱除出去,人体自然会退热,强行退热反而容易演变成肺炎或慢性低热,因为邪气没有驱除,人体不会解除发热这个模式。

西医是对抗思路,所以经常把急性病治成慢性病。道思维的古中医要顺应人体来想问题,所以不会把疾病看成敌人,而是看成朋友,我们要协助人体之作为,让疾病自退。

对抗疾病的结果常常是病治不好,人体的局面更混乱了,一个病治成了多个病,并发症后遗症转移什么的都来了。

汗出,人体主要有三个途径将病邪赶出体外,汗,吐,下。

就是发汗,呕吐和大小便。

如今汗出而病未解,毛孔打开了,津液丧失了(补充津液多喝米汤),肌表空虚,邪气往往就更深入了。

为什么会恶风呢,一旦毛孔打开了,人当然会怕风,恶风是一种更严重的虚怯的反应。津血虚的人往往会怕风,所谓弱不禁风就是这个意思。

脉缓,感冒了,气血往体表汇聚形成脉浮,如果不能发汗,气血被束缚,便会形成脉紧,就是像绳子一样绷得紧紧的,一旦汗出了,脉便迟缓松懈了,这就是脉缓的道理。

-----------

关于恶寒发热是一个中医学概念,即发热怕冷。

出《素问・至真要大论》。为感冒、伤寒、温病等多种外感热病的常见症状。一般先见恶热,继而发热,发热后恶寒即减轻。

恶寒 ,即怕冷。是自我感觉寒冷且与天气环境不相符。诸邪郁遏表阳,或阳虚卫弱所致。《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丹溪心法・恶寒》:'阳虚则恶寒。'《张氏医通・寒热门》:'外感、内伤、伤食、温痰、火郁,皆有恶寒,非独阳虚也。'《证治汇补・恶寒》:'此第言阴阳正虚之病,他如风、寒、暑、湿、痰、火、郁、瘀、痈、疮,一切邪气拂郁于表,表中之阳气不能发越者,皆令恶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