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它是群方之首,万方之祖,感冒发烧的时候,这个方子你一定要会用!

 为什么73 2023-04-25 发布于北京

原创 守一同道 医经 2023-04-25 11:02 发表于河南
收录于合集

前面几篇文章,给大家讲了为什么要自学中医,人为什么会生病,怎么才能少生病,以及生了病,我们应该如何去认识和对待疾病,对待自己。

那么今天,开始给大家介绍一个千古名方,也是我们感冒发烧的时候,非常常用的方子,它就是桂枝汤。

桂枝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这个方子,据说并非医圣所创,而是医圣继承了《汤液经》,将其发扬光大。当然了,不论是谁所创,我们只要知道他是我们的古圣先贤给我们留下的瑰宝就可以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如何运用它,造福我们自己。

这个方子,被称为群方之首,万方之祖,可见其在历代医家心中的分量。在《伤寒论》113方中,有将近一半以上,都是用桂枝汤做加减化裁而来的,可见桂枝汤可以说是医圣的“看家宝”,也是名副其实的万方之祖。

下面先列方子:

桂枝汤方

桂枝9克 白芍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切片)9克 大枣(掰开)4枚

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第一方,倪师在伤寒论课程中也讲过。

倪师讲的很有意思,桂枝为阳,主动脉,白芍为阴,主静脉。一阴一阳,谓之道。桂枝和白芍合用,可以加快血液循环速度,加强新陈代谢。

炙甘草, 生姜,大枣,这三味药都是健脾和胃,强健中焦的。

因为脾胃是人体的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人的一切后天能量,都来自于脾胃的消化和吸收。

所以医圣张仲景非常注重对脾胃的保护,不管用什么药,首先要考虑的,是脾胃能不能保护好。

为什么呢?因为用药不像用针灸。针刺和艾灸,都是非药物疗法,不会直接进入到脾胃。但是你吃的药,是会直接进入脾胃的。

假如你的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不好,请问这个药怎么能起作用呢?

再好的药,你得先脾胃能吸收了,能运化了,才能帮你治病啊!

有一些朋友总是喜欢去吃一些滋补的药,认为这样能补肾,补虚,其实不一定啊。如果你脾胃功能不好,你运化不了,这些滋腻的补药,你根本吸收不了啊,你吸收不了,自然也补不了。

当你脾胃运化功能强健的时候,你吃个馒头,喝个汤,那都是大补,因为能消化吸收,能转化为对你身体有用的生命物质。

所以倪师在课堂上才会说,阳气足,阴液自回。你只要脾胃好,能吃饭,能消化吸收,阴液自回。

下面开始介绍桂枝汤的辨证要点。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有的可能伴随鼻鸣,干呕。

太阳病,是《伤寒论》中六经辨证的其中一经。六经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在这里给大家建立一下六经的概念。

关于六经辨证,因为其名称和《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名称一样,所以有一派医家认为《伤寒论》的六经源于《黄帝内经》。

另一派医家认为,《伤寒论》的六经与《黄帝内经》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名称一样,但内涵不同。

守一更倾向于后者,即《伤寒论》中的六经,不同于《黄帝内经》中的六经。

当然,其实伤寒的六经,与内经的六经,你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当然这就不是几句话能说清了,我们在此篇不赘述。

从六经的名称我们可以看到,有三个都带阳字,有三个都带阴字,三阴三阳。

这是对阳证和阴证的区分。

何为阳证?当面对邪气,疾病,人体比较亢奋的反应。

何为阴证?当面对邪气,疾病,人体比较衰沉的反应。

比如发烧就是一种比较亢奋的反应,人体体温迅速升高,流鼻涕,头痛,脉会变浮,打喷嚏,等等。

什么是衰沉的反应?比如我们平时说的一些慢性病,高血压,高血脂,人体并没有很强烈的不适,也不会作出一些剧烈的类似于发烧呕吐等排病反应,脉象偏沉,微,细,迟缓,等等。

人体为什么会有亢奋和衰沉两种不同的反应?因为人体的能量,正气的多少不同。

当人体正气非常充足的时候,有能力打仗,所以遇到邪气,会非常亢奋的去抵抗。

当人体正气相对不足,比较弱的时候,没有能力打仗,遇到邪气就会呈现出衰沉的反应,抵抗并不激烈,只求自保。

有一种悲哀,叫发不起烧。

如果你发现你很多年都没有发过烧,很可能是你已经进入阴证阶段,发不起烧了,这可不是好事。因为你的身体已经比较衰沉了,能量已经相对不足,比较弱了。

相反,如果你发现你还能发烧,还能烧的温度很高,恭喜你,你身体还不错,至少你还在阳证阶段,只要在真中医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就能很快恢复到正常健康的状态。

阳证和阴证,这个叫病性,下面还有病位。

什么是病位?就是你这个病,发病的位置在哪?是在人体的体表?体内?还是半表半里?

表就是皮肤,肌肉,筋骨这些外层组织。

里就是大肠,小肠,胃,这些消化管道。

半表半里,就是胸腹腔间,就是一切脏腑,除了脑髓外,都在这里,这是半表半里。

表:太阳,少阴。

里:阳明,太阴。

半表半里:少阳,厥阴。

有了病性和病位,二三得六,六经辨证就出来了。

太阳病,阳证,表证。

阳明病,阳证,里证。

少阳病,阳证,半表半里证。

少阴病,阴证,表证。

太阴病,阴证,里证。

厥阴病,阴证,半表半里证。

为什么要知道病性和病位?因为这涉及用药的法度。阳证和阴证,不同的病位,用药当然会不同。

阳证以攻邪排邪为主,阴证以温阳培补正气为主。

为什么?因为阳证,人体正气还非常充足,有能力打仗,所以邪气来犯,全力攻击,力求把邪气彻底排出体外。

阴证,人体正气已经比较弱了,没有能力发动大规模战争,所以邪气来犯的时候,只能自保,先保住皇城根,那些保不住的外围城池,能放弃的就放弃,先活下去,休养生息,有了足够的正气,再寻求攻敌。

阳证的时候如何攻敌?就是通过前面我们讲的,汗,吐,下法,去排邪。要知道,汗,吐,下法,虽然把邪排出去了,但是同时也会消耗人体大量的正气,只有在正气充足的阳证的时候,才能用。

阴证的时候,万不可用汗,吐,下法,会把人治坏的。本来就正气不足了,没能力打仗了,你还要强行的去排邪,去打仗,后果可想而知,很可能连老本也赔进去。

这是阳证和阴证用药时的不同。

病位不同,用药当然也会不同。邪气在表,我们当然是要运输兵力,去体表作战。邪气在里,我们当然要用里药,在里作战。

之所以要分病性,病位,其实还是指导用药,指导排兵布阵的,不然就是瞎打。用药如用兵,徐大椿说的多好。

讲了这么多,我们看桂枝汤的辨证要点。

太阳病,我们就知道了,只有在阳证,表证的时候,我们才能用到桂枝汤。

阳证,说明正气非常充足,表证,说明病位在表。桂枝,白芍是强加气血循环的,因为要在体表作战,要把邪气赶出体外,所以我们需要运输兵力到体表到前线,加强气血循环,就是在向体表运输兵力。

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正邪在体表打仗,体表气血循环加强,所以你在体表测量体温的时候,会发现体温升高了,就是我们说的发烧。

恶风,是比恶寒轻一点的恶寒。什么意思?首先恶这个字,厌恶,讨厌,害怕,是带有情感的。当我们讲麻黄汤的时候,会讲到恶寒。

恶寒和恶风到底有什么区别?

举例,冬天很寒冷,你站在街上,这个时候来一阵风,请问你会不会感觉到更冷?是的,会更冷,刮风的时候更冷。

如果不刮风的时候,你感觉还好,没那么冷,但是一刮风就感觉冷了,这就是恶风。

恶寒呢?不刮风都感觉到冷,这是恶寒。

这说明恶风对于寒冷的感觉更轻一些,恶寒则是不刮风都感觉冷,怕冷更重一些。

汗出,这个也很重要。用桂枝汤的时候,一定是发烧的同时,是有汗出的。怎么界定这个汗出?比如你能肉眼可见,有汗,那肯定是有汗出。如果肉眼不好界定,可以用手摸一下,黏黏的,潮潮的,这也是有汗。或者你摸上去,不是很干燥,很光滑,一般也界定为有汗。这是和麻黄汤证作区别的,麻黄汤证一定是无汗的时候才能用,摸上去非常干燥,非常光滑,一点汗的迹象都没有,毛孔是完全紧闭的。

脉浮缓,浮是因为气血向周身和体表的循环加强了,桡骨动脉会比平时更突出,更浮,这是血液循环向体表加强的表现。

缓是相对于紧来说的,后面讲到麻黄汤证,是脉浮紧,都是浮,但一个紧,一个缓。因为麻黄汤证是无汗,不出汗,毛孔紧闭,所以气血顶的更盛一些。桂枝汤证是已经有汗了,毛孔是开的,所以气血没有麻黄汤证那么顶,会相对缓一些。

再说说头痛,鼻鸣,干呕。

这些其实都是体表有邪,人体向体表输送大量气血,导致局部大量充血而造成的。

气血在头部拥堵,就会头痛。冲到鼻腔,鼻子就会干痛。干呕,也是气血都在向体表冲而带出来的向外的反应。另外气血都去了体表,自然内部会空虚,这个时候如果胃里面有一些没消化完的食物,身体消化不了,自然就会向外呕吐,减轻负担。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于这种桂汤汤证的感冒发烧,会有一个整体上的画面感,那就是体表有敌人来了,我们要全力去前线打仗,把敌人赶出去这样一个画面。

正常情况下,感冒发烧,人体正气非常充足,不用药,也一样能好。比如气血冲向体表,出汗了,把邪气干翻了,排出体外了,感冒发烧也就好了。

但有的时候,正气虽然也去体表打仗了,但是可能并没有一次成功,比如桂枝汤就是这种,打了一仗,也出汗了,但邪气并没有完全排出,这个时候还要继续打仗,但是体内正气津液,相对不太足了,这个时候就需要用桂枝汤助把力。

炙甘草,生姜,大枣,是强健脾胃的,因为所有的兵力来源,都在脾胃,可以说脾胃是大本营,是造兵的地方,有了兵,你才能谈到送他们去前线打仗。

桂枝,白芍,你就可以认为是专门输送兵力的,它们一个把兵力送到前线,一个把打过仗的伤残兵力从前线再输送回大本营,一阳,一阴,一个主动脉,一个主静脉。

桂枝汤在服用的时候,医圣张仲景还有几个医嘱,大家也务必要掌握。


喝完桂枝汤后10分钟左右,要喝点热粥以助药力。还要再盖个被子,让身体微微出汗,这是助力人体发汗的。

但要注意的是,医圣紧接着说,微微发汗为宜,不能大发汗。如果大汗淋漓,这个病一定是好不了的。

为什么呢?因为汗血同源,发汗太过会伤到津液,病必不除,所以不能发汗太过。

我们前面的文章也给大家讲过了,发汗不是目的,排邪才是目的,发汗太过,不光邪气排出去了,自己好的津液和正气,也给浪费了,会造成坏病。

如果服药后汗出病好了,不恶寒发热了,那么就可以停服了,不用非得把后面喝完。比如你一付药熬好要喝2-3次,如果喝了一次,病就好了,后面的药就不用再喝了。

如果没有达到微微出汗的效果,可以按前面说的方法继续操作。还是不汗,停一停,可以把一剂药三次都喝了,严重的夜里也可以服,时时观察着,不能出大汗,以微汗为宜。

总之,每次喝一点,喝点粥,捂捂汗,微汗为宜,不能大汗,一剂不行二剂,二剂不行三剂,时时观察着。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生冷,不仅是得病了要忌口,平时不得病,也要忌口,不能吃太多寒凉,太伤脾胃。

粘滑,肉面,不好消化,因为津液正气都跑前线打仗了,脾胃本来就弱了,加了生姜大枣炙甘草,就要是保护脾胃的,你现在再给一些滋腻厚味的,不好消化的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还如何让脾胃给你造气血去前线打仗?

为什么有的老人说,小孩子发烧不用太紧张,饿一饿就好了?因为饿一饿,就是不要在脾胃正虚弱的时候,再去加重它的负担。这个时候如果让孩子再去喝牛奶,吃海鲜,认为是加强营养,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牛奶,海鲜都是偏寒的,是不好消化的。

另外,辛辣,喝酒,这个时候也要忌口。桂枝汤是让你微微发汗,吃太多辛辣,发大汗,会损失更多津液,病必不好。

臭恶,腐烂败坏的食物,当然是不能吃了。

忌口,还是很重要的,生病了脾胃虚弱了,不能吃的不吃,才能更快的让身体恢复,要给脾胃减压,而不能继续胡吃海喝,让脾胃加班。

最后再给大家总结一下桂枝汤的应用要点:

一定要是太阳病,出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这几个症状的时候,才能使用桂枝汤。

桂枝汤证的病人,发烧的时候,温度不会特别高,一般在39度以下,如果从临床上看的时候,一般属于现代医学所说的普通感冒,细菌性感冒,而非病毒性感冒。

病毒性感冒,一般是高烧,很多能达到39度以上,不出汗,浑身骨节酸痛,很多是麻黄汤证。因为桂枝汤证的时候是有汗,出汗了温度就会低一些,麻黄汤证是不出汗,所以温度更高。

当然了,你可以从中医的角度去看,说多数的桂枝汤证是细菌性感冒,多数的麻黄汤证是病毒性感冒。这样说只是方便大家以更多的视角去理解。但你绝不能说,凡是细菌性感冒,都是桂枝汤证,凡是病毒性感冒,都是麻黄汤证,然后用现代医学的病名,去套用中医的方剂,这样一定会让你走上歪路,难以达到好的疗效。

桂枝汤的应用,非常的广泛,我们只是举了一种情况下的发烧,可以使用桂枝汤。

临床中,很多病人有一些自汗,盗汗的症状,如果符合上述桂枝汤的辨证要点,也是一样药到病除。

中医是辨证施治,而不是看病名去治病。只要你看到一个病人出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符合桂枝汤的情况,哪怕他是癌症,或者千奇百怪的其他任何病名,上百种也罢,都可以用桂枝汤治好。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医很多时候是万病一方,因为中医是不看现代医学的病名的,中医有中医自己的标准,你的病名可以是几十上百种,到中医这一看,只要符合了桂枝汤的要点,一律桂枝汤治好。

今天就聊到这里,关注医经,守一带您走近中医,了解中医,健康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