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如何预防和治疗疫病(二)

 经方人生 2022-12-24 发布于四川
上篇文章讲了中医中药在预防和治疗疫病中的重要性,这篇文章我们重点介绍一下中医中药是如何预防疫病的。
预防疾病的思想,古已有之。早在《易经》中就提出:“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豫”,通“预”,这是“预防”二字在我国历史记载中的首次出现。西汉著作《淮南子》中提出:“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这里明确提出了高明的医生,应当在疾病还没有发生之时,就进行干预,这样就不会生病。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更明确强调了这一思想。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里提到了“治未病”。“治未病”,就是把疾病消灭于未发生或萌芽之时。若疾病已发生、发展而去治疗,则为时已晚。将此思想联系至如今的新冠肺炎,若在未感染之前,就戴口罩、不聚集、勤锻炼、早休息,做好防护,增强体质,那感染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若感染之后,再去治疗,虽能痊愈,花费金钱不说,身体也会遭罪不少。
既然中医非常重视预防,那面对疫病,具体会怎么做呢?我认为可以概括为燃药驱疫、饮药避疫、强身远疫三个方面。
一、燃药驱疫
即通过点燃一些气味芳香浓烈的药物,来驱除疫气。中医认为,疫病属秽浊之气导致,通过燃烧一些气味芳香浓烈的药物,可以达到辟秽达浊的目的。另外,气味辛香浓烈者属阳,火亦属阳,两阳相合,亦可补人体之阳,增强人体之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否感染病毒,除了病毒毒力的强弱,更与自身正气(西医称抵抗力)的强弱密切相关。
这类药物中,常用的有:苍术、白芷、羌活、独活、丁香、荆芥、川芎、藿香、佩兰、艾叶、降香、乳香等。
可选取以上药物中的几种,放入研钵或蒜臼中研(捣)碎,再放入香炉或容器内点燃,熏住处以驱疫。亦可将其放入香囊内,随身佩戴。
若觉麻烦,可以在网上购买一些艾绒、艾条或其他艾制品,放于室内点燃,亦有相同之效果。
燃烧时需注意防火。若气味不耐受,及时开窗通风。
二、饮药避疫
即通过饮服一些药物,来避免被疫病侵袭。前文已提及,疫病属秽浊之邪,若本身湿浊较重,则更容易感染疫病。湿浊重,或痰湿体质之人,提前服用一些健脾祛湿、化痰祛浊的药物,可以起到预防疫病的作用。这类药物除了上面提到的苍术、白芷、藿香、佩兰外,还有有薏苡仁、赤小豆、茯苓、白术、泽泻等。
薏苡仁、赤小豆(以红豆代)为日常饮食之物,湿重之人可以煮薏苡红豆粥,或将其打粉冲泡,以起到化湿浊的作用。但其毕竟为食物,需有时间和数量的积累。若想快速达到效果,则需服用药物。单纯的湿气重,可以服用藿佩二陈四苓汤:
藿香10 佩兰10 陈皮9 姜半夏9 茯苓12 炒白术10 泽泻10 猪苓10
值得注意的是,此方只适宜单纯的湿气重,而现今大部分人除了湿气重,亦有其他方面的偏盛偏衰,想要更有针对性,还需实地把脉诊断。
三、强身远疫
即通过锻炼身体、强健体魄,来达到远离疫病的目的。中医的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并不是现在很火的健身。相反,在中医看来,一些不合时宜的健身运动,不仅不能达到强健体魄的作用,甚至还会危害身体健康。有些人健身之后,浑身肌肉,看似壮硕,实则外强中干,抵抗力已然下降。
如过度出汗。一些人在健身过程中会大量出汗,且他们认为这是好事,是排毒的过程。其实不然。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出汗太多,会导致阴血亏虚,心失濡养,轻则有功能性不适,重则会出现器质性病变。且大量出汗,汗孔张开,损伤阴血的同时,阳气亦会散失,长此以往,则阳气亏虚,正气不足。
又如夜晚健身。许多人白天上完班后,喜欢晚上去健身房健身,甚至健身到很晚。这也是错误的行为。白天属阳,夜晚属阴,阳主动,阴主静,阳主升发,阴主收引。人生天地间,与天地相应,亦当遵守。在当静之夜晚,不宜大动;在当动之白天,不宜大静。这才是养生、强体之道。再用中医道理仔细分析,夜晚阳气不足,本就不能充足的温养人体,若再剧烈运动,发散阳气,则人体的阳气会更加亏虚和不足。长此以往,就会导致阳气不足、正气亏虚,不能抵抗病邪的侵袭。
那么应当如何的强身健体呢?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选择合适的健身方式。中医里就有非常科学的健身方式,如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不一定非要一身肌肉,才是健身。二是选择合适的健身时间。“阳气者,若天与日”,在阳气充足的白天、阳光普照的时候健身,是最佳的时间。三是选择合适的健身强度。若非要练的一身肌肉,一定要选择适宜的健身强度,不能身没健成,反受伤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