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谁记去作奇传”,石头回归青埂峰后,把自己“枉入红尘”的经过详细记录了下来,刻在自己身上,希望有人看到并拿去传播。 ![]() 果然,这一天,来了一个空空道人,为访道求仙才从这荒山野岭经过,读到了这一段故事。读完之后,他对石头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石兄,你编写的这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足以在世间流传,但把我看来,有两个问题,一是没有年代可考,不知道是发生在哪朝哪代的事;二是你这故事中没有大贤大忠的人物,没有治理朝政、风俗的事件,不过是一些与众不同的女孩们,她们或情或痴,要么有些小才,要么有些小德,根本无法与班昭、蔡文姬等才德女子相比。我要是照抄了拿去传播,只怕世人不爱看。” 石头回答: “大师也太呆板了。如果说没有年代可考,你抄过去的时候,就说是汉朝、唐朝发生的事,有什么难的?我没有标注年代,有我的想法。我觉得吧,历来各种版本的故事,都是同一个套路,不如我现在记录的故事,不按套路走,反而新奇别致,重点在于事件情理,何必一定要拘泥于年代呢? 另外,你所说的第二点,市井之人没几个爱看理治之书,大多喜欢读趣味闲文。历来那些野史,要么嘲讽诽谤皇帝大臣,要么拿人妻女开玩笑,捏造出若干奸淫凶恶之事。至于那些才子佳人之书,又都是同一个套路,而且总要涉及淫滥之事,于是篇篇都是男有潘安之貌、曹植之才,女有西施之貌、文君之才。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不过是因为作者想要卖弄自己擅长写情诗艳赋的才华,所以虚构出两个人物来。为了体现矛盾冲突,让文章更好看,又一定要在这两个人物身边设计一个捣乱的小人,就像戏剧中的小丑。而且,除了主角,就是那些丫鬟奴婢,也能出口成章,要么大道理一套套的。 所以,深究下去,就会发现,那些故事多半自相矛盾、不近情理,不如我这些年亲眼所见的这几个女子,虽然不敢说她们都比以前书中人物强,但她们的事迹,同样可以用来消愁解闷。其中也有几首诗词,可以喷饭供酒。至于那些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又都有迹有循,没有穿凿的成分,不会为了故事好看而不顾事实。 现在的人,贫困者每天为温饱奔波,富贵者又贪心不足还想追求更多,稍微有一点空闲时间,又贪恋酒色珍宝,哪还有闲功夫去看那些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并不希望世人阅读后称奇道妙,也不一定要大家都特别看读,只希望他们在酒足饭饱之余、逍遥快活之际读着玩,当成消遣,不至于因读书而劳累。 还有,因为我这书反套路,读来耳目一新,不像那些通篇胡扯乱套,满纸才子佳人的套路小说。大师觉得如何?“ 空空道人听了石头的这一番解释,想了好久,又把整个故事从头至尾再细读一遍,发现书中虽然有些指责奸佞、贬斥邪恶的话,却也并非愤世嫉俗。而且书中提到的君仁臣良、父慈子孝等,都符合主流的伦常。虽然本书主要写情,却也是实话实说,毫无穿凿虚拟,不是那些一味迎合读者趣味的书可比的。 因为通篇读下来发现没有干涉时世,空空道人便把故事完整抄录下来,拿到世间传播。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反复阅读,空空道人得以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便改名号为情僧,把《石头记》改为《情僧录》。 在本书传播过程中,有东鲁的孔梅溪曾题名为《风月宝鉴》,后来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改为章回小说,题名为《金陵十二钗》,并赋诗一首:
漫读君简评: 这一段空空道人与石头的对话,也是常被读者忽略的内容,枉费了作者的拳拳之心。 都知道红楼无闲笔,这一段对话,更不是闲笔,恰恰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泣血之言。作者在这段对话里,隐含了读懂红楼的三个要点: 其一、对理学的批判。 红楼的故事背景,正处在强大的理学禁锢之中。理学的最大弊端就在于过于重理而无视情,比如贾母与贾政的母子相处,只见理不见情,整个贾府更是个无亲情的所在。 ![]() 空空道人提出的两个疑问,都是基于理学的:没有年代可考,无据可循,属于空穴来风,这是被理学所不容的。传世之书不以理治为主,不歌颂大贤大忠的理学人才,这也是被理学所不容的。 如果这两个疑问由读书人提出来,还很正常,偏偏空空道人是个修道之人,竟然开口即体现理学思维,可见当时理学对人的影响有多深。 “我师何太痴耶!”作者借石头之口,批判受理学禁锢的人太过于呆板,认知固化、思维固化。这一点,我们在后文中随处可见,这也是作者特别提醒读者要注意的地方,读懂他对理学的批判。 其二、表明此书非才子佳人的套路小说。 红楼最被误读的地方,就是被当成了才子佳人的套路小说。 我常常为作者悲叹,他太难了! 他用十年心血来写红楼,不是为了赚稿费,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他想写的是一部劝世的哲学书。但是,因为有一个貌比潘安的多情宝玉,还有那么才胜文君的美少女,再加上世人脑子里有了才子佳人的惯性认知,于是很容易把红楼当成才子佳人之书。 为此,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来给自己的书辟谣:虽然我写的故事很像才子佳人,实际上并不是,各位看官一定要擦亮眼睛看清楚。 ![]() 其三、读懂红楼的标准有且只有一个——自色悟空。 都知道红楼难懂,都以为自己读懂了,又都喜欢攻击别人没有读懂,原因就在于并没有一个读懂的标准。 那么,读懂红楼有没有标准?其实是有的,作者已经写得很清楚了。 空空道人是红楼的第一个读者,在读此书之前,他是一个深受世俗影响的道人,和世俗中的我们没有区别。在深读多遍之后,空空道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空空道人从青埂峰下经过,本来是要去访道求仙的,读了红楼之后,他悟道了,“自色悟空”,可谓访道求仙成功,这也再次验证了红楼是一部哲学书,而读懂的标准就是像空空道人一样悟道,能够从书中大量的情色描写中悟出空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空空道人的悟道,相当于贾宝玉的悬崖撒手,都是“自色悟空”,彻悟“万境归空”,如果读者也能如此,才真正算得上读懂了。 ![]() 以上三点,就是读者设计石头与空空道人对话的目的。石头就是作者的化身,石头的话,就是作者的话。通过这样的对话,作者以苦口婆心告诫读者,该如何读这本书,如何才能读懂这本书。如果无视了这三点,就无视了作者的这番苦心,也让这本哲学巨著流于庸俗的三流小说。 所以,最后作者用一首五言绝句再次强调:这本书花了我十年心血,如果不用心体会我的创作初衷,就无法理解我的苦心所在,“谁解其中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