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校长怎么看批判性思维?

 老玉米棒 2022-12-26 发布于广东

编者按



本文载于《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教育通讯》第21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教育的每个阶段都至关重要,高等教育也不例外。比起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对象更添复杂性,如何在大学里培养年龄已乎成人的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是需要我们共同且长久研究的议题。

那么如何看待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呢?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耶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主题词令许多教育者印象深刻:“目前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少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作为引领者、推动者和践行者,多位国内外大学校长分享了他们的理解和思考:“聪明就意味着会批判”,“目前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少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批判性思维体现在谦和为人”,“教育者自身首先要有批判性思维”,“大学生应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否进行批判性思考才是学生能力的真正体现”。大学校长们的观点与思考充分体现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理念的深度和远见。

大学校长论批判性思维

 MichaelS.Roth、Richard Levin、顾秉林、李培根、徐飞、林文勋
编辑 敖鑫 

                           
                            



“聪明就意味着会批判”





MichaelS.Roth——思想史学家、美国维思里安大学校长。在维思里安大学人文中心成立50周年庆典的演讲中指出:我们确实也通过人文学科教给了人们一系列技能或一种态度,这些技能或态度与其说是缘于人文学科所固有的自由的非职业性的观念,倒不如说是因为我们非实用性(antipractical)的盛名。这就是人们在批判性思维的招牌下惯用的技能。

他说:判断一个人的批判性思维是否已经变得敏捷的一般方法,就是要看他是否具备了识破或诋毁别人陈述(或信念)的能力。因此,我们最优秀的学生实际上最擅长批判性思维的一个方面——批判。因为对于今天的很多学生来说,聪明就意味着会批判。

但另一方面,在过度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批评教科书、机构或人们没能完成他们自己的既定目标,而我们可能正在剥夺他们从学习中获取尽可能多知识的能力。在人文学科的文化中,聪明常常意味着成为一个爱批判的真相揭露者,我们的学生可能会变得过于擅长证明某些事情为何毫无意义。那种技能可能会消弭他们发现或构建意义的能力,使他们在阅读书本和现实世界中迷失方向。





“目前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少

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理查德·莱文耶(Richard Levin)——耶鲁大学校长,是一位中国高校通。2010年5月2日,他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主题词非常具有针对性,隐含着对中国大学教育的改造建议,那就是“通识教育”。他指出:“目前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乏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一个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第二个是缺少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绝大多数亚洲国家的学校,本科教育是一个专识教育,一般来说学生在18岁时就选择了自己的终身职业方向,之后就不再学别的东西了。学生是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他们一般不会挑战教授和彼此的观点,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而不是去开发独立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与谦和为人”





顾秉林——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前校长。2004年9月,顾校长在清华大学200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做研究一定要有创新。创新,意味着拓展出前人未曾涉足的领域,或者对前人的工作做出修正。……我曾谈到创新需要好奇心,想象力,要有激情和勇气,今天,我要强调的是无论“拓展”还是“修正”,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这个前提。

我想谈谈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

一谈到“批判”,人们往往只是习惯性地从发现错误、查找弱点等否定性含义去理解,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实际上,批判是一种洞察力、辨别力和判断力,因而,批判也应包括关注优点和肯定长处的含义。这也正如罗素所讲的“需要注意的重点是,如果没有一个含有'应当’的前提,就不可能推导出一个告诉自己应当做些什么的结论。”我认为,所谓批判性思维,是面对认识的对象,做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或要有些什么新见解、新举措的一个系列的思考过程。显然,要得出合理的结论必须有正确的思考方法或途径。

第二,我想谈谈如何在学术研究中进行批判性思维?这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首先是充分了解你的研究对象。这一点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基础。牛顿说,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才有所发现;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对传统经济学的批判,但正如西方学者指出的,“他读尽了在他之前的每个经济学家的作品”。今天我们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要完全“读尽”是不可能的,但尽可能的收集、整理典型的各类信息,把握足够的材料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使肯定或否定都言之有据。现在,个别博士或硕士论文里的文献综述还不够扎实,表面上看,列了不少书目和文章,但或者是不够全面,或者是对作者的观点把握不准确。我们要求大家认真做好文献综述,就是基于这种考虑。

其次,是不迷信已有的结论,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占有材料,但并不要做材料的俘虏,受现有结论的束缚。而是要解放思想,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洋,对你所要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或者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或视角,或者修正已经过时的结论。这不仅要有挑战权威的勇气,更要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这包括用成熟的你所肯定的结论研究过去没有研究过的现象,也包括针对原有结论不能解释的现象,做出新的理论解释。这本身是既肯定又否定的辩证的扬弃过程。

最后,是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批判性思维意味着做出合理的、明智的决断。我们在提出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但要对前人或他人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批判,更要对自己形成的一些思维定势及时进行审视和剖析。由于我们的教育环境并没有让我们的学生在中小学乃至大学时期养成正确的、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因此,各位同学在研究生阶段,要在研究实践中补上这门课,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思维素质。例如,当课题进展遇到困难时,不应老是陷于“原来遇到这类问题我就是如何”,是否也应自我批判一下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和习惯的研究方法,从新角度,以新方式来思考问题。超越自我是创新的必经阶段。

再谈为人。

批判性思维作为系列的思考方法和途径,不仅为创新研究所必需,对如何为人处事也很重要,它不仅是处事的一种方法,更是做人的一个准则。我们通常讲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批判性思维的体现。

批判性思维,让我们面对现实时不能只讲成就和长处,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同时也告诫我们看待问题应全面、客观,不偏执地钻牛角尖儿;

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具有责任感,因而不能随随便便发表观点,不能没有充分根据就做出评断,这既是对别人负责任,也是对自己负责任;

批判性思维,让我们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激情,但激情中又不失冷静,做到三思而后行。要收集各种信息,比较各种方案,特别要有明确的是非观,知道“应当”怎样,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利于问题的解决;

批判性思维,让我们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都要有一个谦和的态度。不要以为一说批判精神,就是火气十足、盛气凌人,其实,正如前边讲到的在研究中要有所创新,必须有自我批判的精神一样,我们在评价别人的观点和做法时也应抱有谦和的态度。面对别人的错误和弱点,是挖苦讽刺,肆意攻击,得理不饶人,还是善意谦和地向对方提出建议并帮其解决问题,哪一种做法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是不言自明的。做研究必须有团队精神,失去了谦和的态度,一个团队就很难和谐高效地开展工作。一个人如果没有谦虚的品质和谦和的态度,即便有些本事,也只能是孤家寡人,自己难有大的长进,对社会也不会有太大贡献。





“教育者自身首先要有批判性思维”





李培根——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他对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教育多有见地。他指出:现在中国的教育问题很多,大至教育方针、小至创新教育的方法、模式,等等,面对那些问题就需要批判性思维,大家也在努力使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但我想,恐怕首先需要教师具有批判性思维。

李培根还特别强调要能包容不同思想乃至异质思维。他说:“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是什么?我认为第一是理性,因为批判一定要基于理性;第二个就是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因为即使自己本来具有批判性思维,如果不公开运用,慢慢也会退化的,久而久之,实际上也没有了。” 

在院士看来,创新教育不是奢侈品,创新教育更不能只限于重点大学和优秀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因此,让学生自由发展比因材施教更重要,问题视野比知识视野更重要。教育者自身首先要有批判性思维,在思想和教育方法上要首先以学生为中心,有“学生主体意识”,真正以学生为本,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多样化人才的根本途径。





“大学生应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





徐飞——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批判性思维”这个词经常从他的口中蹦出。他希望大学生敢于质疑、反思、检讨、追问、解构乃至颠覆,不断提高个体自我感悟、向内反省的智慧。徐校长以为“五有”不仅适用于交大学子,对当代全体大学生甚或所有社会公民亦适用。“五有”即:有社会担当和健全人格,有职业操守和专业才能,有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他说: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是“五有”学生;培养“五有”学生的教师,应该首先是“五有”教师;全社会的公民,也应该自觉成为“五有”公民。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国家和民族,才有明天、前途和未来。

 徐校长还认为:对于管理人员,尤其是企业家来说,创新最重要的手段从思维上面说,叫批判性思维。什么叫批判性思维,凡事都要去求证一下,凡事要去检讨,追问、颠覆、乃至解构。

96两个数字非常有意思,正看、顺看和反看、倒看均可,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应自觉进行逆向思维、反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正所谓与其尽信书,不如不读书。不要以为是经典就要顶礼膜拜,即便是经典也要用批判和质疑的眼光来阅读和思考。





“能否进行批判性思考才是学生

能力的真正体现”





林文勋——云南大学校长。在2013的开学典礼上,面对6500张新面孔,校长林文勋希望新生们在大学中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更叮嘱“拇指一族”的“95后”们在现实中学会良好地沟通。

林校长认为:“知识的多少,只能表明你们阅读范围的宽窄和记忆力的强弱,而能否进行批判性思考才是你们能力的真正体现,也是适应未来职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究竟怎样培养批判性思维呢?林文勋建议学子从“养成提出好问题的习惯”开始:“希望你们好好利用学校所提供的学习条件和实践实验平台,多参加实践,多动手实验,学会去观察、去发现事物和现象背后的东西,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地把对问题的研究和认识推向深入,学会用批判性眼光去看待、评价问题,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

图片

本文来源:《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公众号,经授权发表于本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