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道德经》第二十九章-“为”或“不为”都是变化的因素。

 巨蟹座思考者 2022-12-26 发布于北京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在我们接受“民族”这个概念之前,我们是从“天下”的角度来看一个群体的。天下是区域,民族是人群。因为更看重区域,眼之所见皆为天下,所以我国古人倾向于认为“蛮夷”与中原人有相同的祖先,这样的观点减少了不同人群融合的“心理障碍”。现在民族观念如此强烈,“民族自豪感”激励人们寻找自己的独特之处,人们对群体融合便非常反感。不知道以“天下观”主导的群体文化是否更有利于一个群体壮大和持续,中国人的经验或许是个巧合,但倒是支持这一结论。
“天下”最重要的还是人。一个群体由许多人组成,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禀赋,大多数禀赋是相同的,有些人的某个禀赋特别突出,他便显得与众不同。不同是矛盾的一个根源,老子大概也有此判断,于是他认为只有去掉自己过于不同的地方,才能成为圣人。这样的圣人管理天下,天下才能获得安定。
然而,一个群体的安定实际上并不总是由群体自己决定。人类不喜欢漂泊,都希望有安稳的生存之所,所以1万年前开始,绝大多数群体都走向了农业社会。由于环境所迫或者为更好的生活,人们不得不迁徙,过程中可能就有一个群体劫掠另一个群体,或者在一个土地上重叠的两个群体为争夺土地和物质而发生战争。老子没有为这样的冲突导致的混乱提供解决方案,他关于“无为”的修为对此无能为力,因为无论自己的修养有多高,都不能消除别人的暴力冲动,更何况是素不相识或者积怨已深的人。
其实,纵观人类历史,群体内部的冲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当没有外敌的时候,群体内阶层或派别之间的相互伤害就会出来。通常情况下,内部矛盾只有在面对共同外敌的时候才会暂时被忽略。所有生物都是在生死边缘演化的,人类在数百万年间也是如此,所以习惯在生死冲突中获取生存物资。进入农业社会才1万年的时间,人类的暴力本能仍在,也还没有找到避免陷入冲突的文明方法。
那些“取天下而为之”的事情确实还经常发生,并且成功的也不少。虽然没有王朝可以一直存在,但有些帝王的“为”真的改变了许多群体甚至世界。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统一文字和度量衡,这些事件的影响持续到现在,在可见的未来,仍将存在。有人认为汉武帝发起的对匈奴的打击,其作用力层层传递,到达欧洲,也改变了欧洲的历史。
“天下”的变迁很可能比老子想象的要更为复杂,“为”或“不为”都是变化的因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