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将贾谊与屈原并列成传,一汉一战国,两人为何被放在一起 硕硕妈的家居生活 2021-08-10 16:37 全文共1912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司马迁编著的《史记》记载了自春秋战国到西汉前期的历史,这本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全书分为本纪、世家与列传,每个部分的人物出场几乎都与时间先后顺序有关。 鲁迅先生曾经将《史记》与《离骚》相比,其中缘由或许可以这样解读,《离骚》经常会被拿来与《诗经》作比较,最为突出的便是《离骚》含有丰富的个人情感。 鲁迅先生将其与《史记》相比拟,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史记》的内容并不完全客观,而是包含了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 ![]() 书籍的主线围绕主人公的生平经历徐徐展开,也就是说书中每一部分的排列几乎都与时间线索有关。然而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却是将两个不同朝代,跨越百年的人物放在一块论述。 此种情况较为独特,让人不禁疑惑,战国楚国人屈原与汉臣贾谊之间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联系吗?其中缘由值得世人去探究。 一、贾谊与屈原的不同点 1、两人辅佐君王全然不同 贾谊辅佐的汉文帝刘恒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谦逊和蔼,其中缘由与幼时弱势的地位有关,也与为了韬光养晦将自己伪装成淡然的性格有关。 按照历史剧情的发展,本来帝位与刘恒毫无相干,但是当时的重臣元老们在吕后一下台后便将吕氏势力相继铲除,为了方面他们操控,便选择母妃不受宠连带着儿子刘恒也无势的刘恒作傀儡皇帝。 ![]() 汉文帝登基后依旧不能掌握实权,重臣与各方割据势力都不是他能应付的,这个时候,汉文帝刘恒并没有着急,而是将自己的锋芒隐藏了起来,暗自寻找可以辅佐自己有用人才,贾谊便是他一眼就相中的人。 君臣二人共同成长的步伐并不一致,有些决策冒然了一些,但是这并不妨碍君臣二人心心相惜之意,在历史上一起造就了一段君臣相互扶持的佳话。 再来看看屈原与楚怀王之间的相处,当时正值秦国执意攻打楚国之际,楚怀王听信小人之言故意疏远屈原,屈原一心为国,面对楚怀王的做法多少有些伤心。 秦昭襄王让楚怀王出来谈判,楚怀王不听屈原等人的相劝,孤身前往武关与秦昭襄王见面,遂被秦国扣留多年,最终郁郁而去。而屈原则在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后沉江而去。 ![]() 2、两人性格全然不同 盛才纪轻的贾谊遇见了急于摆脱重臣的汉文帝,两人之间擦起的火花在重臣元老们的眼中格外刺眼。贾谊才识逼人,性格更是直率,得到汉文帝重用后直接拿当朝丞相开刀。 想要卸掉宰相周勃手上的实权,逼得周勃联合朝中元老向汉文帝发难,最终以贾谊被贬长沙收场。 ![]() 其实长沙是贾谊最好的退路,因异姓诸侯国的原因,重臣元老及刘家的人不能将爪牙伸向此处。 风声一过,汉文帝在一年后召见了贾谊,谈论一番与政治无关的话题后将其任作梁怀王刘揖的太傅,细想这个位置会发现汉文帝灵巧的心思,有人会发问,既然汉文帝如此重视贾谊,为何不直接让其作太子刘启的太傅呢? 首先朝堂重臣元老们肯定不答应,弄不好太子刘启的位置还会丢掉,其次梁怀王刘揖太傅这个职位换句话说就是替补宰相,很可惜贾谊不懂汉文帝的良苦用心。 ![]() 来到太傅这个位置,便立即用《治安策》上书给汉文帝,汉文帝当然不会采纳,重臣们的火气还没消完,贾谊的这个上书又会点燃熊火。但是贾谊参不透其中奥意。 于是心怀郁闷,整日在长沙发牢骚,人一旦陷入迷茫甚至自怨自艾的状态时,便很难看清局势或者事物的发展,贾谊也就很难懂得汉文帝的巧妙安排了。 后来梁怀王坠马而亡,作为老师的贾谊一方面觉得自己不够尽职尽责,一方面觉得自己不能施展抱负,一代才子最后郁郁而终。屈原的性格中带有为国为民的大义。 但是遇到不明的君主是他一生的遗憾,同样是报国无门,屈原是遇主不明,而贾谊则是自己才大量小,两人最终悲剧的结局来源于不同的成因,这样看来更令人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司马迁将这两人放在一块写? ![]() 二、贾谊与屈原的相同点 1、为人正直,忧国忧民 贾谊与屈原一样,同为年少时因博学有才而闻名天下, 两人就像一张白纸似的,遇到各自的君主后便埋下了为国奉献、鞠躬尽瘁的种子。 但是对于政治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不同的两人显得同样的不知察觉与无所畏惧,在两人心中,都认为国家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强烈的家国情怀将这二人联系在了一起。 贾谊直率为国与屈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相信司马迁也是经过仔细观察才发现,贾谊与屈原的这种性格无形中就为两人日后的遭遇埋下了隐患。 朝堂上有君子就有小人,坦荡正直的两人很难对抗混沌的大环境,这就和历史上许多遭遇贬谪的人一样,志向高远要么随波逐流自保,要么就远离政治中心。 ![]() 司马迁在了解贾谊和屈原高度相似的精神境界后,为这种不得疏解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思想心怀感动,尤其是贾谊在路过湘江时写下的一篇《吊屈原赋》,仿佛将他与屈原融为一体般,让司马迁为之感叹,于是在《史记》中将这两个跨越百年朝代的人联系起来,或许在司马迁看来,伟大的精神就该挣脱时代的束缚。 参考文献:《史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