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种围城叫:钱锺书和杨绛

 心灵牧场书馆 2022-12-28 发布于河南
文章图片1

钱锺书和杨绛,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学巨匠和文学研究家,两人相知相守,初次见面就缘定终生,引得无数人艳羡。

《圣经》有言:“有的时候,人和人的缘分,一面就足够了。因为,他就是你前世的爱人。”钱锺书和杨绛的爱情便应了这句话。

这对恩爱63年的夫妻,把对对方的爱演绎得淋漓尽致,成为一段人间佳话。

文章图片3

今天给大家这本感动万千读者的传记经典《杨绛传》,真情回顾杨绛先生传奇的一生。

01
相识相恋:

一眼定情,缘定终身

文章图片4

杨绛出生于无锡一个书香门第,温婉脱俗,知书达理。

1928年,杨绛高中毕业,心心念念想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那年清华大学在南方不招女生。

无奈之下,杨绛选择了东吴大学,后来东吴大学因闹学潮而停课。为了顺利完成学业,杨绛北上借读清华大学,总算圆了清华梦。仿佛冥冥中,清华园的钱锺书正在召唤着她。

对此,杨绛的母亲常取笑说:“阿季脚上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1932年的春天,杨绛前来清华园看望自己的老同学孙令衔,孙令衔又恰好要去找自己的表兄钱锺书。

在清华大学古月堂的门口,杨绛幸运地结识了大名鼎鼎的清华才子钱锺书。

杨绛觉得他眉宇间“蔚然而深秀”,钱锺书被她“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的清新脱俗吸引,一段旷世奇缘便由此萌发。

两人怦然心动,一见钟情,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

然后,两人除了约会,就是通信。作为清华才子的钱锺书每天都会给杨绛写上一封情诗,而这些情诗每一首都写得动人心弦,杨绛的那颗芳心被迅速融化。

1933年,杨绛通过一年的努力自学和钱锺书的悉心引导,考上了清华大学外文系研究生。两人在清华大学期间的感情,在朝夕相处中逐渐升温。

1935年初,钱锺书参加了竞争激烈的公费留学生入学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英国文学专业。

此时,他希望自己的未婚妻杨绛与自己一同出国。在出国前,他们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自此二人结为夫妻,共同构建了一辈子都不想出去的婚姻“围城”。

钱锺书的父亲钱基博与杨绛的父亲杨荫杭都是无锡本地的名士,两人的结合可谓是“门当户对,珠联璧合”。

随后,二人就一起踏上了前往英国的轮船。

02
相知相爱:

既相互成就,又经得起柴米油盐考验

文章图片5

在牛津大学这所历史悠久的名校里,钱锺书和杨绛除了听课,差不多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读书上面。他们借来一大堆书,包括文学、哲学、心理学、历史等各种图书,并做了详细的笔记。

杨绛在这里的旁听和阅读,有力地提高了自己的知识素养与外语水平,为她以后在中国文坛的大放异彩埋下了伏笔。这段海外留学的经历,也为后来钱锺书创作《围城》的开头带来了很多的灵感。

在生活中,他们为了爱,为对方都努力做着改变。

要知道,钱锺书对于家务之事完全是个“白痴”。在英国初次搬家时,“拙手笨脚”的他甘为搬家而极度劳累的杨绛大显身手,把亲自做的“西式”早餐端到杨绛床前。

而婚前还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杨绛,婚后承担了一切家务,把钱锺书照顾得无微不至。为了让钱锺书吃上渴盼许久的红烧肉,她请教朋友后多次“试验”,最终满足了钱锺书的口欲。

由于躺在医院刚生女儿的杨绛不能照顾丈夫,钱锺书把生活搞得一团糟,每次做了“坏事”都来医院向老婆诉苦,杨绛总是微笑着回答:“不要紧,我会洗。”“不要紧,我会修。”“不要紧,我会弄。”

杨绛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锺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这是钱锺书的最可贵处。他淘气、天真,加上他过人的智慧,成了现在众人心目中博学而又风趣的钱锺书。”

1942年年末,杨绛创作了话剧《称心如意》。随着话剧的上演,杨绛一炮而红。妻子大展才华,作为丈夫的钱锺书按捺不住了,他便想写一部长篇小说。

对于丈夫的想法,杨绛全力支持,不仅让钱锺书减少了授课时间,还辞退了佣人,家务事由她一人来做。

对于妻子的默默付出,钱锺书看在眼里,疼在心中。正是杨绛的贤妻风范和甘当“灶下婢”的精神,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旷世名著《围城》成功问世。

正如钱锺书在《围城》序言中所写的:“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地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

03
相伴相守:

此情可待成追忆

文章图片6

1949年5月,钱锺书和杨绛接到清华大学的聘函。

两位曾结缘于清华,并在此度过了终生难忘的学生生涯,如今他们又双双回到母校,执掌教鞭。

钱锺书主要指导研究生,杨绛是兼职教授。当时,钱锺书和杨绛除了上课、办公、开会,两人总是形影相伴,深居简出。晚上的空余时间对他们来说,是青灯摊卷的好时光,他俩不愧是一对“读书种子”。

之后,他们共同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岁月。在此期间两人都默默忍受,彼此更加体贴,互相照应,尽力从煎熬中找到生活的乐趣。

杨绛和钱锺书于1977年上半年结束了下放生涯,迁居至位于西城区三里河南沙沟的寓所,家里摆设非常简朴,没有豪华装饰和家具,只有五个中型书架并排着,里面中文与外文、古典与现代杂陈,显示着两位主人中西文化贯通。

暮年的两人依旧依偎在一起。

可惜,纵使二人再相爱,也逃不脱死亡与病痛带来的别离。

从1994年开始,钱锺书身体一直欠佳。先是因发烧而住院,医生查出他膀胱部位有癌变,手术中又发现他右肾萎缩坏死。在成功切除癌变组织的同时,医生把坏肾也拿掉了。

住院治疗期间,杨绛50多天不离左右。医生、护士、朋友们多次劝她回家由别人替换替换,她却一往情深地说:“锺书在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

钱锺书这次病愈不久,又生病住院,一住四年多。这期间,由于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他不能正常说话,语言功能基本丧失,但头脑依然清楚。

在这几年里,他已经不能正常进食,只能采取鼻饲的办法,杨绛每天就在家里熬好鱼汤或鸡汤送到医院里,以便与医院的营养液合在一起。

祸不单行,钱锺书还在病床上,1996年上半年,他们的女儿钱瑗又因肺癌晚期住进了医院。80多岁的杨绛两处奔波,心力交瘁。

1997年3月,钱瑗病逝。白发人送黑发人,杨绛将失女之痛深藏,打起精神,全身心照顾钱锺书。

但是,再好的照顾、再深的眷恋也未能挽留住丈夫的性命,1998年12月钱锺书也撒手人寰。

04

人间再无“我们仨”

文章图片7

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钱锺书去世以后,年近九旬的杨绛用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将钱锺书留下来的零散而残破的手稿,一张一张精心拼贴起来,井井有条地整理好,并陆续付梓。杨绛曾笑称自己是“钱办主任”,是他们家留下来“打扫战场”的。

多亏有了杨绛这样的“主任”,钱锺书才不断有作品出版,使世人得以了解一个文化巨人丰富的精神成果。

杨绛先生继续钱锺书生前未完成的事业,整理并出版了72卷《钱锺书手稿集》。在2016年时,她以105岁的高龄,安然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钱锺书先生的眼里,杨绛是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两人携手同行,风风雨雨走过了63年,用行动完美地诠释了“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这句诗的真正含义。

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爱情最美好的模样,也让我们看到了婚姻最温暖的样子。

一生一世一双人,这样的爱情和婚姻,怎能不令人羡慕和向往?

杨绛先生生前亲自审定的传记

文章图片8

杨绛是丈夫口中“贤的妻,才的女”,尽管自己有着巨大的才情,却长期甘于做钱锺书背后的“灶下婢”。

她为人处世平和、善良、低调,做学问勤奋不懈,终生淡泊名利。她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影响所及包括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

她面对战火、疾病、生离死别的态度,堪称生命正能量;她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依然保持着平静、淡然、知足,成为无数人的精神楷模。

《杨绛传》一书作者罗银胜阅览了杨绛先生口述的大量一手资料,四易其稿,以温暖的笔触叙写了她的百年人生,主要包括她童年的成长、家庭的变迁、求学历程、文学创作,以及她同钱锺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尽显其博学、睿智、宽容、坚强的才女贤妻风范。

杨绛先生身上的坚韧和智慧,透过文字的叙写,给后来者前行的指引和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