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方赏释:九味羌活汤(中药中的布洛芬)

 铁毛l 2022-12-28 发布于四川

新冠疫情下,我觉得九味羌活汤是中药中的布洛芬,其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或浮紧。

九味羌活汤

羌活 防风 苍术各一两半(各9g)细辛五分(3g)川芎香白芷生地黄 黄芩 甘草各一两(各6g)

上咬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之,而不用汤投之(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原方证治】

上方功擅发汗祛湿,兼清里热。《此事难知》卷上谓:“易老解利法:经云: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若差服,则其变不可胜数,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阳禁忌,解利神方。”

【制方背景】

1.承仲景之学,参《局方》之剂,融古今之变

张元素提倡“古方新病,不相能也”,他善师古方之法,化裁创立新方。风、寒、湿邪相合而袭人肌表,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关节疼痛诸症。张氏鉴于宋以前治表证,长于发汗,短于祛湿的局限性,以及“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之禁忌,故立解表祛湿法,创制九味羌活汤,“以代桂枝、麻黄、青龙、各半等汤”,从而打破了麻、桂剂一统解表方的局面,开创了解表剂的另一模式-羌、防剂,也使解表方有了“经方”和“时方”之别。

与麻、桂剂比较,九味羌活汤发散风寒之力较为平和,为四时发散通剂。诚如吴崑《医方考》引易老自序云:“此方冬可以治寒,夏可以治热,春可以治温,秋可以治湿,是诸路之应兵也。用之以治四时瘟疠,诚为稳当。”追溯九味羌活汤之源,可能是受仲景大青龙汤治表寒里热以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败毒散、神术散治表证的启发,由神术散加减化裁而来。神术散由苍术、藁本、白芷、细辛、羌活、川芎、炙甘草组成,主治四时温疫,头痛项强,发热憎寒,身体疼痛等症。九味羌活汤与神术散相比,去藁本,多防风、生地、黄芩,变单纯解表祛湿之方,为表里兼顾之剂。

2.渗宋明理学之风骨,开分经论治之先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一直作为主干,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过久远而重要的影响。而儒家文化又与中医药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宋明理学是在宋明期间流行的以“理”为基本概念的新儒学,它以儒家经典为依据,以纲常伦理为核心,糅合老庄道家思想和汉传佛教大乘精神,构筑了其精微广大的哲学体系。张元素的学术思想亦吸收了宋明理学的成分,首倡中药的升降浮沉与归经学说,并将此学说应用到方剂创制中。在方剂中通过配伍引经药,引诸药归于某经某脏腑,可以增强方剂的疗效,九味羌活汤正是开“分经论治”先河的一首方剂。

【制方要旨】

九味羌活汤为解表祛湿法的代表方,又是体现张元素“分经论治”学术思想的代表方。本方由九味药物组成,以羌活为主药,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或浮紧。

方中羌活辛苦性温,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治太阳肢节痛君主之药也,然非无以为主也,乃拨乱反正之主。故大无不通,小无不人,关节痛非此不治也”,故以之为君。防风辛甘性温,为风药中之润剂,“治一身尽痛,乃军卒中卑下之职,一听军令,而行所使,引之而至”,功能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苍术辛苦而温,“别有雄壮上行之气,能除湿,下安太阴,使邪气不纳,传之于足太阴脾”,功可发汗祛湿,为祛太阴寒湿的主要药物,两药相合,协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是为臣药。

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其中细辛善“治足少阴肾苦头痛”;白芷“治阳明头痛在额”;川芎“治一切风气血气,及面上游风,目疾多泪,上行头目,下行血海”,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又为血中之气药,既可活血,又能行气,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用,为本方“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生地“治少阴心热在内”,黄芩“治太阴肺热在胸”,二药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以上五药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九味配伍,既能统治风寒湿邪,又能兼顾协调表里,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剂。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正如《顾松园医镜》所说:“以升散诸药而臣以寒凉,则升者不峻;以寒凉之药而君以升散,则寒者不滞。”二是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原书服法中强调,“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明示本方药备六经,通治四时,运用当灵活权变,不可执一,对后世颇有启迪。

本方配伍突出升散、清热二法。临床应用本方,尚须根据病情轻重,辅以羹粥。若寒邪较甚,表证较重,宜热服本方,药后应啜粥以助药力,以便酿汗祛邪;若寒邪不甚,表证较轻,则不必啜粥,温服本方即可微发其汗。

【类方提要】

张元素在《医学启源》卷下设当归拈痛汤,与九味羌活汤相比有羌活、防风、苍术、黄芩四味相同的药物,同时还伍以升麻、葛根、白术、当归、人参、甘草、苦参、知母、茵陈、猪苓而成,主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下注于胫,肿痛不可忍”。该方利水渗湿与清热之功均较九味羌活汤为强。因风湿留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可出现遍身肢节烦痛,此时湿邪偏胜,故在辛温燥湿的同时配伍猪苓、茵陈等利水渗湿之品;而湿浊蕴久,可化生内热,湿热相互搏击,湿热下注则出现脚气肿痛,脚膝生疮,故配伍苦参、知母等清热药,加强清热除湿的力量。

【名家发挥】

九味羌活汤的创制,对表证的治疗产生较大影响。用辛温香燥之品祛风散寒除湿,辅以活血宣痹止痛,结合“分经论治”,治疗风寒夹湿表证的用药思路,多为后人效法。如清代医家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之祛风立效散(羌活、防风、白芷、细辛、川芎、桂枝、生姜、苏叶、陈皮、半夏、茯苓、蔓荆子、甘草),清代医家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之助风冲和汤(防风、羌活、白芷、细辛、川芎、生地、黄芩、白术、生姜、葱白、甘草)等,均选用羌活、防风、白芷、、细辛配川芎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九味羌活汤还可用于多种内伤杂病的治疗。《此事难知》卷上提到:“九味羌活汤不独解利伤寒,治杂病有神。中风行经者加附子;中风秘涩者加大黄;中风并三气合而成痹等证,各随十二经上下内外寒热温凉,四时六气,加减补泻用之,炼蜜作丸尤妙。”2明确指出九味羌活汤可用于痹证的治疗而且以丸剂效果更佳。历代医家遵循此思想,并多有发挥。例如,李杲在《内外伤辨惑论》卷中记载的治疗风湿痹证的著名方剂--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川芎、防风、蔓荆子、藁本、甘草),就是受本方启发而拟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