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终于齐了 老北京城门:内九门 外七门 皇城四门 的历史与今朝

 新用户8926AVU2 2022-12-28 发布于北京

老北京有句顺口溜:“内九外七皇城四”,指的是北京有多少个城门。“内九”指的是北京内城的九个城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外七“指的是北京外城的七座城门,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西便门;而“皇城四“则是天安门、地安门、西安门、东安门。虽然北京人说话喜欢加儿化音,但是说到城门,就不能加儿化音了。(东便门儿和西便门儿除外,因为这两个城门规模比较小,是个便门。),东西的城门多为对称的称呼。

文章图片1

北京内九城门 外七城门 皇城四城门 图

内九门

正阳门是北京内城的正门,包括箭楼和城楼,原由瓮城墙连为一体,后因修路分割成了两个部分。正阳门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12米,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上下共四层,箭楼设四层箭孔,每层13孔,东西各设4层箭孔,每层4孔,炮楼东西两侧各5孔,共94孔。箭楼四阔七间,宽62米,北出抱厦五间,宽42米,楼高24米,门为吊落式千斤闸,后改成对开铁叶大门。

文章图片2

晚清时期的正阳门

文章图片3

如今夜幕下 正阳门城楼与箭楼

文章图片4

如今正阳门城楼

崇文门,元称文明门,俗称'哈德门'。崇文门走酒车,城外是酒道,当年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保定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清朝那时候京城卖酒的招牌得写'南路烧酒',意思就是说,我上过税了。崇文门城楼的位置在今天的崇文门内大街东单公园附近。

文章图片5

晚清时期的崇文门

文章图片6

崇文门内大街

朝阳门元代称齐化门,由城门和箭楼组成,门内九仓之粮皆从此门运至,故瓮城门洞内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仓之节日,往来粮车络绎不绝。“朝阳谷穗”为南粮北运的第一位喜迎神。朝阳门形制与崇文门略同。古时为进京的交通要道。朝阳门是漕粮出入的城门,京城百姓的口粮基本均来源于此。粮食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禄米仓”、“海运仓”、“新太仓”等。城门在今日的朝外大街。

文章图片7

朝阳门老照片

文章图片8

如今的朝外大街

东直门是内城东垣北侧的一座城门,主要包括城楼、箭楼、闸楼和瓮城。形制同朝阳门,但规制略小,楼连台通高34米,瓮城四角均为直角,东西为62米,南北为68米,南侧瓮墙辟券门,门上建闸楼。东直门是运木材沙石的,也被叫做“建直门”。清朝时南方的木材常常储存在东直门外,因此北京城所需的木材大多从东直门运进北京城,因此东直门又俗称“木门”。东直门所处的位置现如今是东直门立交桥。

文章图片9

晚清时期的东直门

文章图片10

东直门立交桥

安定门位于北京北中轴线末端偏东,为明清北京内城北垣东门。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正统四年(1439)建城楼,瓮城东西约68米,南北约62米。1860年,通州八里桥失守后,英法联军首先攻打安定门。10月13日正午,安定门陷落,英法联军进而控制北京城。瓮城和闸楼于1915年修建环城铁路时拆除楼。安定门为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收兵之门,在诸门中独具一格,建筑整洁,布局精练。

文章图片11

晚清时期安定门

文章图片12

安定门立交桥

德胜门,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是由城楼、箭楼、闸楼和瓮城等组成的群体军事防御建筑。元为健德门,为出兵征战之门,寄语于'德胜'二字。德胜门箭楼雄踞于12.6米高的城台之上,楼连台通高31.9米。对外的三面墙体上下共设四排箭窗,总计82孔。德胜门1915年的瓮城和闸楼被拆除,1921年德胜门城楼被拆除。1980年对德胜门箭楼进行修缮,1982年竣工。

文章图片13

晚清时期德胜门

文章图片14

如今的德胜门

西直门包括门楼、门洞、箭楼、瓮城、瓮城门各一,均采用山东临清烧制的特大城砖。门楼通高34.41米,为飞檐歇山式建筑,柱、门、窗皆为朱红色,檐下的梁枋上饰以蓝、绿两色图案,顶部为绿色琉璃瓦,饰有望兽及脊兽。城门正前方为一重檐歇山顶箭楼,西、南、北3侧共有箭窗82孔。箭楼西侧面阔7间,通高30米,俯视呈'凸'型。西直门城门为木质,有地堡式城楼3间,上设5孔水眼的水窝2个,可向城门灌水,以抵御火攻。自元朝开始就是京畿的重要通行关口,另外,西直门还是明清两代自玉泉山向皇宫送水的水车必经之门,因此有'水门'之称。

文章图片15

西直门老照片

文章图片16

西直门立交桥

阜成门与朝阳门东西两方遥遥相对,京西门头沟斋堂的煤车,多出入此门,故瓮城门洞内由煤栈客商募捐刻梅花 一束记之。'梅'与'煤'谐音,每当北风呼号,漫天皆白,烘炉四周之人皆赞:“阜成梅花报暖春”。为通往京西之门户,明清及后来很长时间,城内所需煤炭皆由此运入。

文章图片17

阜成门老照片

文章图片18

如今的阜外大街

宣武门元代称顺承门, 正统元年重建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取张衡《东京赋》'武节是宣',有'武烈宣扬'之义,改称'宣武门'。宣武门城楼面阔五间,通宽32.6米;进深三间,通进深23米;楼连台通高33米。瓮城南北长83米,东西宽75米;西墙辟券门,其上为闸楼。瓮城南墙城台之上为箭楼,箭楼七间,通宽36米,连台通高30米。宣武门外为菜市口刑场, 囚车从此门经常出入,人称'死门',,过卢沟桥,进广安门,再进入北京内城大都要经过这里。

文章图片19

宣武门老照片

文章图片20

如今的宣武门地铁站

外七门

东便门修建于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为单层单檐歇山小式,楼连城台通高12.2米。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27.5米,南北长15.5米。东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二层,现存的东便门角楼建于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台座上,通高29米,四面开箭窗144个。角楼内立金柱20根,整座楼建筑面积为793平方米。加之相连的南城墙。东便门角楼的西边,尚残存一段大约1公里长12米高的明代北京城墙遗迹。下部厚重的城墙与上部的起伏不定的曲线及布满墙头的杂草,营造出了沧桑、古朴的自然环境。

文章图片21

东便门

文章图片22

如今的东便门

广渠门,又称沙窝门,是明清北京城外城东侧的唯一一座城门,也是外城门中比较简朴的一个,与广安门遥相呼应。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5年),主要包括城楼、箭楼和瓮城。上世纪三十年代,侵华日军将箭楼拆除。广渠门门楼低矮,仅一层,四周有回廊。瓮城呈弧形。箭楼为单檐山顶,正面及两侧各辟箭窗二层,正面每层7孔,两侧每层各3孔,共26孔。箭楼下开拱形门洞。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了天津、杨村、通州后,直逼北京,由于朝阳门守军较多,多次攻城不下,于是便从守备较弱的广渠门、东直门进攻。当时,由于兵力不足,清政府把年岁较大的旗兵都编入守城队伍。结果可想而知。

文章图片23

广渠门

文章图片24

广渠门桥

左安门是北京外城南侧三个城门之一,位于永定门东面。左安门角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939年,是北京外城左安门角台上的建筑,角楼是城墙防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作用是瞭望和防御功能, 2016年在原址向北10米处重建,因为原址在今南二环护城河河道。楼连城台通高15米;瓮城呈半圆形,东西宽23米,南北长29米。箭楼为单歇山小式,灰筒瓦顶;楼连城台通高16.6米;其南侧面辟两层箭窗,每层7孔;东西侧面亦辟两层箭窗,每层3孔侧面正中辟过木方门。

文章图片25

左安门老照片

文章图片26

2016年复建的左安门

永定门又称永安门、永昌门等名号,寓意'永远安定'。 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2004年,重新复建了永定门城楼。永定门城楼是一座两层歇山项重檐三滴水楼阁式建筑,主建筑包括城台、箭楼、瓮城等。永定门城门建筑是北京外城南垣的正门,也是外城七门中最为高大的一座城门。明清两朝皇帝龙驭回銮、往南游幸等活动时必经此门,它也是官商市民南来北往、进出京城的重要关卡。

文章图片27

晚清时期永定门老照片

文章图片28

复建后的永定门

右安门又名'南西门',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建成,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瓮城呈半圆形,箭楼为单檐歇山小式,其南侧面辟两层箭窗,每层7孔,东西侧面亦辟两层箭窗,每层三孔,侧面正中辟过木方门。右安门是北京外城南城墙三门中最西边的一个。右安门原来有一座简易的桥,跨在护城河上。是连接丰台和宣武(现西城)的重要通道。

文章图片29

右安门老照片

文章图片30

右安门护城河

广安门,是明清北京城外城唯一向西开的门,与广渠门相对,又称彰仪门。明代称广宁门,清道光年间为避清宣宗旻宁之讳改为现名。广安门城楼原规制与广渠门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该门为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门规格,仿永定门城楼加以改建。由于广安门是各省陆路进京的必经之路,因此广安门内的彰仪门大街(即今天的广安门内大街)在清朝时期是比较繁华的,有'一进彰仪门,银子碰倒人'的说法。正统十四年,于谦就是在广安门和西直门击败瓦敕大军的。

文章图片31

广安门老照片

文章图片32

广安门桥 下面是护城河

西便门是北京外城西北角城门,主要由城楼、箭楼、瓮城组成。西便门与东便门,是北京修建较晚的两个城门,起名时叫'偏门'。后来叫乱了,又成了'便门'。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修建。城楼通高10.5米,其他形制、尺寸与东便门相同。初建规模很小,嘉靖四十三年扩建城楼、增修半圆形瓮城,清代在瓮城之上加修了箭楼。1988年将紧靠城楼东侧残存的195米内城墙予以整修,再与外城相接处修复城楼,共用新制城砖13万块,同时保留7处断面遗迹,即'明北京城城墙遗迹',

文章图片33

晚清时期的西便门

文章图片34

如今的西便门

皇城四门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

文章图片35

天安门老照片

文章图片36

如今的天安门

地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北安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北安门为地安门。顺治九年(1652年)重修。共有七间,明间宽7米,两次间各宽5.4米,通高11.8米,进深12.5米。正中设朱红大门三门,左右各两梢间为值房。门内大道两侧有米粮库、油漆作、花炮作等机构。地安门内左右两侧各有燕翅楼一座,为二层楼,原为内务府满、蒙、汉上三旗公署。位于皇城北垣正中,景山以北,鼓楼以南。2014年地安门雁翅楼复建完工。

文章图片37

地安门老照片

文章图片38

复建后的地安门雁翅楼

西安门是皇城的西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万历十四年(1586)重修,在西苑三海西边,距离紫禁城比较远。无城台,门基为青白石,红墙;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正中明间及左、右次间为门,各有红漆金钉门扇1对;左、右稍间及末间作值班房。 西安门面阔七间,中明间及两次间为通道,三个朱红王府大门式的方门,中门高于两侧门,每扇门上有九九八十一个铜鎏金门钉。

文章图片39

西安门老照片

东安门是皇城的东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在玉河以西,河在墙外,宣德七年(1432年)东移,将玉河包入墙内。墙为南北走向,正对紫禁城东华门设东安门,为七间黄琉璃单檐歇山顶。官员们上朝陛见,皆由东安门进宫,所以俗称此桥为望恩桥或皇恩桥。桥西原为永乐时之东安门,宣德时改为三座门式,通称东安里门。望恩桥上砌有障墙,将两门连为一体。东安门在1912年袁世凯为抵制南下就任总统,操纵北洋军兵变时烧毁。东安门位于今南、北河沿大街东侧,与东华门大街交汇处。

文章图片40

晚清时期的东安门

文章图片41

如今的明皇城东安门遗址

北京的城墙经历了数百年的风云变幻,历史留给北京城墙一段完整的记忆。

文章图片42

北京城墙老照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