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唯识宗创始人窥基大师:出生于将门世家,经玄奘法师度化出家

 思明居士 2022-12-29 发布于河北

“身为将门之子,却不想着同祖辈一样,建功立业,反而跑去寺庙出家,他也不想想,有多少人羡慕这显赫的出身。”

“别这样说,听说是玄奘法师亲自上门度化,尉迟小公子能成为玄奘法师的高足弟子,日后定能成为一代高僧,普度众生。”

“哎,将门世家的后代,日后再怎么不成器也能保一生荣华富贵,非得去寺庙守什么清规戒律。”

“人各有志嘛。”

文章图片1

长安街上,众人议论纷纷的,正是打算出家的尉迟洪道,这年他不过14岁,谁也没有预料到这位青雉少年日后会成为佛教唯识宗的创始人窥基大师。

窥基于632年出生于朔州,后来随父搬到长安。他的父亲尉迟敬宗曾任“六军卿胄之职”,担任过左金吾将军,伯父是唐代开国功臣尉迟敬德(即尉迟恭),在唐太宗李世民取得皇位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

窥基自小秉性聪慧,熟读经书,深得父亲喜爱。按照正常发展,他日后应该走上求仕的道路。但后来发生了两件事,让他对世俗有些心灰意冷。

第一,窥基9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后院妻妾众多,失去母亲的窥基不免受到些冷眼,他时常感到孤单。

第二,家族变故。他的伯父尉迟敬德为人讦直,常居功自傲,公开批评他人,与大臣交恶,有次,他在宫宴上,因为座位上下首的问题与人起了冲突,引得李世民不快,将他排出京城。他自此游仙问道,不问世事。窥基看在眼里,开始淡泊名利。

公元645年,玄奘取经回国,开始着手经文翻译,收揽优秀译经人才,一天,他偶然在路上碰到了窥基,见他举止脱俗,又懂梵文,便起了度他出家的心思。

文章图片2

隔天,玄奘来到尉迟府上,同尉迟敬宗说起窥基有佛缘,尉迟敬宗起初不舍爱子出家,但玄奘说窥基是难得的僧才,他出家于社稷有益,于家有利,是盖世功德。尉迟敬宗在这番大义的劝说下,终是松了口。

公元648年,窥基正式出家剃度,成为玄奘座下弟子,学习印度文和佛教知识。他天资聪颖,进步神速,凡是经文都能通达其意。22岁时,唐高宗下旨将窥基封为大僧。25岁时,他开始译经事业。

窥基在译经方面别有一番成就。他个人能力十分出众:对经文篇章内容过目不忘,同时也能“解纷开结,统综条然”。而且他效率很高,玄奘吩咐的译经任务,他能当场笔受,不耽误受业,听讲新论。玄奘主译的多部经书中,窥基为笔受,并作述记,详加解释。

公元664年,玄奘圆寂,窥基扶柩回到长安,专事撰述。后来,他开始在山西,河北一带讲经。公元673年,窥基在五台山开辟了唯识道场,公元680年,窥基第二次来到五台山道场,写金字《般若经》,讲解唯识义趣,巩固发展势力。因此他被称为五台山唯识宗的开山祖师。

公元682年,窥基圆寂于长安慈恩寺,葬于玄奘附近,窥基墓塔与玄奘、圆测墓塔合称为兴教寺三塔。

文章图片3

唯识宗不太重视外在戒律,而重视心戒,研究的不仅是宇宙的本原,还有人生的本原。

佛教界还流传着窥基与南山律宗创始人道宣的一则传说。

道宣晚年在钟南山苦修,恪守戒律,日中一食。天人为他求道精神所感,每日来为他送食物。

窥基对道宣仰慕已久,有次他经过钟南山拜见道宣,道宣得知唯识宗不太注重戒律,于是有心让窥基明白苦修的益处,但这天中午,天人没有按时来为道宣送饭,道宣饥肠辘辘,窥基却处之泰然。

次日,窥基离开之后,天人如常来为道宣送饭。道宣问起昨日缘故,天人说他昨日来时,见窥基护法神众多,不敢造次。道宣闻此,为昨日对窥基的轻视而心存愧疚。

佛法精妙,作者在这里不敢妄言唯识宗和南山律宗哪个更为精妙,不过从上述传说来看,佛门修行,也不是必须恪守清规戒律。

窥基大师一生著述颇丰,将近百余部,出名的有40多部,现存28部。他的著述言简意赅,文朴理精,为后世佛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