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北喝汤,有何不同?

 倚天屠龙860 2022-12-29 发布于北京


入秋贴秋膘,只需一碗汤。

说到汤,那肯定少不了广东的老火靓汤,广东人爱喝汤,可以说是顿顿不离口,硬是把喝汤喝成了一种饮食文化。而其实河南也有大量的汤食菜品,甚至可以说,河南是一个被忽略了的汤食“王国”,把喝汤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加上极其讲究的洛阳水席,实用精致,应有尽有。

那么,从喝汤文化渊源到汤谱都不相上下的河南、广东,到底谁更嗜汤?

喝汤喝的是什么汤?

河南

搭配主食,让汤成为一顿充饥的饭!

在河南人眼里,“喝汤”和“吃饭”同样重要,俗话说道:河南老乡,吃馍喝汤。只是这里的“汤”却与印象中的汤汤水水不太一样,在河南喝汤,可不能只喝汤,没有主食的汤不是真正的河南汤。

以河南的胡辣汤为例,在一碗汤里几乎可以看到万物:红薯粉条、面筋、黄花菜、豆腐皮、木耳、肉、海带、花生,集主食、蔬菜、肉菜、汤水于一碗,再搭配着水煎包等真正意义上的胡辣汤伴侣,说是一碗汤,实际却是一盆荤素搭配的火锅。

除了大街小巷里的一口汤锅,河南洛阳的传统名宴——洛阳水席,也是拿出汤菜来招待客人的。所谓水席,就是菜品皆是汤汤水水,上菜也如同行云流水般,按序上菜,共二十四道菜品,菜菜带汤而汤汤不同,为水席增添了精致与阵仗,却又不失务实的饮食文化,暖心又暖肚。

这便成为了河南人对于喝汤的终极境界:在一碗汤中喝出一个世界!

广东

搭配药材,让汤成为降火的利器!

广东人的饮食文化其实可以很简单,三分之一是凉茶,三分之一是糖水,还有三分之一就是老火靓汤,但这三种汁水,没有一样不是在清热降火。

以药入汤的老火汤,能应对广东人一年四季的养生需求,实打实的去湿降火、滋补养颜。广东汤与河南汤的最大不同,便是搭配了中药材煲汤,不同的汤方,可以得到不同的功效,健脾、养颜、补血、益气、祛湿......似能医百病!同时广东汤也讲究应时令:春湿则和祛湿汤,夏热则喝降暑汤,秋燥则喝下火汤,冬寒则喝温补汤。

时至今日,“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仍然是广东人饮食文化的体现,甚至成为了广东男女老少日常生活的幸福源泉。不论是家常便饭还是在外聚餐,对于广东人而言,最重要的仍然是饭前的那一碗靓汤。

汤在广东,也已然成为了当地人文和饮食文化的缩影。

汤羹文化

河南

源远流长,朴实无华

如果要对河南人爱喝汤的习惯进行溯源,那自商周时期开始的“煮食文化”,便是这一切汤羹的开始。河南自古便是我国的第一粮仓,一直以种植五谷等作物为主,形成了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惯,加上“煮食”的习惯,更是让河南人的胃变得挑剔,只有汤水搭配主食,才能既吃饱,又喝好。

从周朝开始,河南的饮食文化已具雏型,到了“会寰宇之异味,悉在庖厨”的北宋时期,豫菜甚至被誉为“官菜”,强调色、香、味、形、皿五性俱全。

其中制汤最是讲究,光是汤的种类便分为:头汤、白汤、毛汤、清汤,而制汤的原料,也必须经过“两洗,两下锅,两次撇沫”的步骤,这样才能让汤能达到:清则见底,浓则乳白,清香挂唇,爽而不腻的境界。

河南地处中原核心,是历朝历代的粮食大城,原本不缺粮食,但河南因地利之便而成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古战乱不断,加上位于黄河的豆腐腰地段,黄河泛滥时,天灾不断。这便导致经常发生饥荒,加入了许多“汤”的稀饭,也就成为了民众能够聊以果腹的最佳食品。

也因为如此,河南人的饮食文化也一直很是朴实:吃饱喝好,就是幸福。

广东

药食同源的保命技巧

现在广东人煲汤,大多是为了养生,而在千年前,这碗汤却是广东人的保命小妙招。古时,广东所在的岭南地区高温多雨,植被茂密,呈现出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的气候特点,使得广东长年受到瘴气影响,瘴疾流行。广东人为了免受湿热瘴疾之苦,便尝试使用各式中药材煲煮药汤,没想到这汤水竟成功战胜了瘴热与湿气。

为了让味道好喝一点,广东开始在药汤中添加各种食材,老火汤也自此成为了广东人民对抗恶劣气候的救星,因而形成了“岭南之地,暑湿所居。粤人笃信汤有消热去火之效,故饮食中不可无汤”的饮食文化。

同时,从唐宋时期开始,随着大庾岭驿道的开通、西江通航以及南北交往的愈益频繁,广州港逐渐成为了中药材贸易的枢纽。到了清朝,药材更是成为各省运往广东的主要货物,也因此为广东人搭配药材煲汤提供了便利。

时至今日,广东一年四季依然雨水充沛,又湿又热,即使已无须再通过药汤保命,但“顺应时令养生”的煲汤喝汤习惯也早已刻进了广东人的骨子里。春夏清热解毒,秋冬滋阴润肺,没有什么是一碗汤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碗。

一碗汤中的风土

河南

寒冷干燥,喝汤暖身又补水

汤文化的形成,另一大因素便是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华文明从水泽边诞生,地处中原的河南,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其中河南的“河”,指的便是黄河,地跨四大流域的河南注定与水系密不可分,汤汤水水也成了刻在骨子里的饮食文化。

且因为河南属于典型的北方季风气候,降雨量少,干燥的日常让喝汤成为了补充身体水分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在北方寒冷的冬天里,没有什么比一碗热汤更能暖身,所以对于河南人而言,生活要想过得好,定少不了汤汤水水的抚慰。

广东

气候湿热,喝汤去湿又滋补

与河南一样,广东人爱喝汤,自然也与当地的水土条件离不开。广东地势低平,且降水丰富,是拥有众多河系的沿海城市,省内的主要河系为珠江的西江、东江、北江以及韩江水系,其次为粤东的榕江、练江、螺河、黄岗河以及粤西的漠阳江、鉴江、九洲江和南渡河。广东也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水城了,这些水系滋养了世世代代的广府人,也催生了广府人爱饮汤的习性。

同时,珠江流域水质的钙、硫的含量比较多,这种水质在饮用后容易上火,也就更加促进了广东独具特色的喝汤文化,喝汤既能去湿热,又能养生,一举两得,深受广东人民喜爱。到了现今,喝汤的习惯已然成为了广东家家户户的集体记忆,尽管每个人关于老火汤的记忆都不一样,但在家里一定能听到一样的那句话:“饮汤啦(喝汤啦)”,用一碗汤,承载了那些说不出口的关怀与爱。

广东妈妈对煲汤的热爱强烈,每天不是在煲汤,就是在买汤料的路上,就连TVB剧集里的妈妈们,口头禅也都变成了:“呢个汤我专登煲比你饮,好补架!(这个汤我特意给你煲的,很补的!)”。

那一煲煲靓汤,“靓”在妈妈们往里面倾注的时间、汤料和心血,根据季节的变换,以及每位家庭成员的身体状况,汤料也有所不同,“对症煲汤” 甚至成为了每位广东妈妈的必修课。在广东的本土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开头曲里,外地媳妇们异口同声地唱道:“最怕日日要煲靓汤,要煲靓汤……”或许对于妈妈们而言,煲汤便是最幸福的烦恼吧。汤,在广东也不仅是一碗汤,更是家的味道。

经典汤谱

虽然一方水土养一方饮食,河南、广东的经典汤谱也各有各的特色,但其实仔细观察下来,两地的汤谱仍有着些许相同之处。就以河南汤喜用的胡椒为例,由于北方冬天寒冷,在汤里加入大量胡椒,汤的口感辣而不燥,喝着暖乎乎的,而广东汤虽追求清鲜,但胡椒的身影仍出现在许多汤谱中,尤其是辛而不辣的白胡椒,不仅能让汤品辟除异味,提升鲜香,还可以暖胃暖身,也很是受到广东汤的欢迎。

除此之外,两地的餐桌上也都少不了家常快手的“生滚汤”,将新鲜食材倒入锅中热水煮沸,生滚几分钟就能出锅的汤,可以说是家家户户必备的汤谱了。例如广东人10分钟就可以搞定的咸蛋芥菜汤,清热去燥还简单。而河南汤则更喜欢在生滚的汤里,加兑湿淀粉,勾流水芡,让汤整体更稠一些,喝起来的口感也更加滑顺。

两地的喝汤文化的渊源不尽相同,但却都又不约而同将喝汤,渗透至当地的饮食文化当中,不可或缺,在这次南北之争中,两地的汤各有特色,在这些适合秋冬进补的经典汤谱里,哪个才是你的“汤”呢?

河南 汤谱

胡辣汤

河南人的早上,都是从一碗胡辣汤开始的。胡辣汤是用清水涮熟羊(牛)肉、黄花菜、木耳、海带丝、花生米、粉条等食材,再单独浇上一勺高汤,加入胡椒、辣椒等辛香调味料,开锅后勾芡而成。肉汤香味浓厚,口感刚猛辛辣,具开胃、行气除湿、温中散寒的功效,是河南的独特味道。除了搭配水煎包,胡辣汤还可以和豆腐脑两掺,另有一番风味。

酸辣肚丝汤

除了胡辣汤,酸辣肚丝汤也是豫菜的经典汤菜之一,讲究酸而不酷,辣而不烈,咸而不涩,三味相平,最能体现河南人对于美食的要求。酸辣肚丝汤以香菜、猪肚为主要食材,由于加入了胡椒、醋,整体也属于辛酸辣味,是河南秋冬时节暖身驱寒必备的汤羹。

滾蛋汤

如果河南人一天要喝三碗汤,那么最后一碗汤必定会留给酸辣解滚蛋汤。传统的滚蛋汤作为河南宴席上的压轴菜,有喝了这个汤就可以“滚蛋”的含义。汤里的西红柿与陈醋,承担了酸的口感,而辣则主要来自胡椒,是一场宴席大鱼大肉过后解腻的好汤。如今,滚蛋汤也多用于开胃,搭配主食也很是不错。

广东 汤谱

猪肚鸡汤

说到秋冬进补,浓中带清的猪肚鸡汤定榜上有名,除了健脾暖胃、温补散寒的功效,还有浓郁的药材味和胡椒香气,总是在广东众多清鲜的汤谱中,脱颖而出。猪肚鸡汤顾名思义,猪肚、老母鸡是主要的食材,尤其适合体质虚弱、气血虚损者食用,鲜美又暖胃。

西洋菜煲猪骨汤

广东人常煲的汤还有西洋菜煲猪骨汤,这是广东汤里少有的“汤菜”,止咳润肺的功效让它成为了广东人秋冬时节的常备汤谱。西洋菜清热解毒,搭配猪骨、南北杏、罗汉果,一起炖煮,煲至西洋菜变黄、菜梗变软烂,再加入生姜,还能缓解食材的寒凉,降火降燥又滋补。

苦瓜排骨汤

作为“最爱吃苦”的广东人,煲汤的时候又怎么会少得了降火一流的苦瓜呢!尤其在秋冬季节,多汁又清凉的苦瓜,就是广东人煲汤必备的润燥神器。选一根肉质较厚的苦瓜,刮瓤切块,配合新鲜的排骨,再加入姜片,充分炖煮,一直到尝不出苦味来,才算是大功告成。虽然苦瓜汤被誉为夏日解暑的良品,但在夏天足足8个月的广东,苦瓜明目解毒的功效,秋冬也很适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