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华鑫证券,毛正、赵心怡) 1、 联创电子:深耕光学赛道,产品矩阵丰 富1.1、 触显产品起家,战略聚焦光学赛道 联创电子成立于 2006 年,是一家专业从事研发、生产及销售为消费电子、智能驾驶、 智能家居等配套的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触控显示一体化等关键光学、光电子产品及智能 终端产品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2008 年,公司以生产触控显示产品起家,以“大客户战略” 为核心,逐步与京东方、深天马等头部面板厂商建立密切合作。2009 年,公司承接台资股 东的光学产业基础,开启光学产品业务。2015 年,成立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切入手机 镜头赛道。2017 年,公司成为 T 客户镜头供应商。2018 年,公司累计八款镜头通过 Mobileye 认证,并强化与国际知名高级汽车辅助安全驾驶方案公司 Mobileye、Nvidia、 Aurora 等的战略合作关系。2020 年,联创电子黄石中大尺寸触控显示屏产业化项目签约。 2021 年,公司车载光学业务从镜头端延伸到车载影像模组,与蔚来、比亚迪合作开发影像 模组。 公司注重均衡布局,稳固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谋求国际市场的份额。近年来,公司业 务逐步向光学产品倾斜,在国内设立了南昌、常州、抚州、郑州四个光学产业制造基地, 并在南昌与上海设立研发运营中心。同时,为了快速响应国外客户的需求,公司美国、印 度、德国、韩国等地陆续成研发运营中心以及销售服务中心,有助于公司及时洞见全球市 场行情以及掌握国际光学前沿动态。 1.2、 股权激励落地,上调车载光学行权条件信心彰显 股权结构稳定,新管理层引入更多技术型人才,强化研发优势。2022H1,公司第一大 股东为江西鑫盛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 8.68%,实际控制人与最终受益人为韩盛龙。第 二大股东为国企:南昌市国金工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 5%。公司各大股东持股比例 均在 10%以下,股权结构较为分散,股东间存在制衡机制。2021 年,公司更换部分高级管 理人员,更多具有强技术背景的人才进入高级管理层,为公司后续。 ![]() 股权激励上调行权条件,车载光学业务前景明朗。2019 年,公司推出第一期股权激励 计划,首期仅对公司营业收入提出目标。随着公司发展以及战略目标的明确,2022 年第一 期股权激励计划中,公司对车载光学业务对 22 年、23 年、24 年分别设立 5 亿、10 亿、15 亿元营收的目标。2022 年公司车载光学业务快速发展,半年报显示光学产品营收同比增长 49%,2022 年第二期股权激励计划中,公司对车载光学业务上调行权条件至 5 亿、12 亿、 18 亿元营收,彰显公司对车载光学业务快速发展的信心。 1.3、 营收稳步提升,研发增添未来新动力 营业收入稳步提升。2017-2021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50.54/ 48.02/ 60.82/ 75.32/ 105.58 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达 15.88%,随着公司车载光学产品出货放量,营收稳步提升。 从利润端看,公司 2017-2021 年归母净利润为 2.84/2.26/2.24/1.64/1.12 亿元,归母净利 润下滑主要由于公司率先瞄准车载光学市场,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导致利润端承压。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79.03 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 2.04 亿元,2022 前三季度营收 及利润已超过 2020 年全年利润水平,业绩拐点已至。 ![]() 主营业务结构优化,光学业务占比不断提高。在光学元件方面,公司采取集中资源加 快发展光学产业的战略,传统光学与车载光学同时发力,营收占比逐渐提高,2019-2021 年 公司光学业务营收分别为 12.75 / 15.65 / 26.69 亿元,占主营业务的比例为 20.97% / 20.77% / 25.27%。集成电路业务 2019-2021 年营收分别为 14.70/25.33/13.71 亿元,占主 营业务的比例为 24.17%/33.62%/12.98%,终端制造业务 2020/2021 营收分别为 6.69/11.59 亿元,占主营业务的比例为 8.88%/10.97%,触控显示业务 2019-2021 年营收分别为 33.04/25.75/49.46 亿元,占主营业务的比例为 54.33%/34.18%/46.84%。 2022 年公司整体毛利率有所修复,光学元件业务毛利率最高。公司利润主要由光学元 件业务贡献,2019-2022 年前三季度毛利率分别为 研发投入不断加大,销售费用呈降低趋势。2022 上半年研发费用率继续提高。技术方 面,公司新增专利授权 119 项(含光学产业获得专利授权 79 件),其中发明专利 59 项(含 国外发明 4 件),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9 项奖励并成功取得工信部人工智能“揭榜 挂帅”相关项目的立项,为公司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保持技术领先优势。销售费用率 呈降低趋势,保持较低水准。管理费用率有所提高,主要是由于职工薪酬、资产摊销及股 权激励增加。 2、 车载光学:自动驾驶蓬勃发展,车载光 学加速渗透2.1、 智能驾驶重要组成部分,车载摄像头量价齐升 车载摄像头是指安装在汽车上以实现各种图像采集和视频录制功能的摄像头,主要组 成部件包括镜头组、CMOS 芯片、DSP 芯片。车载摄像头按照用途分类,可分为用于被动安 全的成像类镜头与用于主动探测的感知类镜头。成像类镜头主要负责将拍摄到的影像存储 或发给用户,而感知类镜头则主要用于 ADAS 系统。车载摄像头按照安装位置可主要分为内 视摄像头、后视摄像头、前视摄像头、侧视摄像头、环视摄像头等。摄像头作为 ADAS 辅助 驾驶时代的主力传感器,广泛应用于车道检测、交通标志识别、障碍物监测、行人识别、 疲劳驾驶监测、乘员监测、后视镜替代、倒车影像、360 度全景等方面。 ![]() ADAS 车载系统的开发是行车智能化的必经之路,光学器件在 ADAS 车载系统中扮演了 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新一代智能汽车中,车载镜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扮演 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主动感知类摄像头、基于激光与光学技术的汽车激光雷达(LiDAR)与 基于无线电波测距的毫米波雷达正被逐步应用于辅助驾驶与无人驾驶技术领域。随着自动 驾驶程度的提升,光学传感器在整车中价值量持续提升,国内外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积极 布局自动驾驶传感器领域,车载摄像头供应商迎来增长机遇。 全球智能汽车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智能汽车产业链日益成熟,带动了车载领域新的发 展浪潮。作为汽车车载成像的主要采集工具,车载光学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智能驾 驶的主要增量市场之一。相较于手机摄像头,车载摄像头通常面临更复杂的应用环境,会 面临如下挑战: 高动态范围(HDR):动态范围指在同一场景中,既有低照的区域,也有高亮的区 域,高亮和低照的比值被定义为宽动态范围。运用高动态范围设计可以显著提高 成像效果,以应对因高速运动而光线多变的环境,并实现快速识别与响应。车规 级 CMOS 图像传感器的动态范围要超过 120dB,从而保证在光线变化剧烈的情况下 也能捕获高质量图像。 温度范围要求苛刻:车规级摄像头与传统手机摄像头相比,工作环境更加恶劣, 因此车载摄像头要求能在-40°至 85°的环境中正常工作,具有更苛刻的温度要求。 同时由于车辆启动时会产生极高的电磁脉冲及行车时的复杂路况如颠簸或恶劣天 气,车载摄像头需要满足防磁抗震及防水的功能条件,一旦失效会对用户生命安 全造成威胁,因此对于模组和封装等要求更为严格。 对于低照的极高要求:据佐思汽研统计,近年来中国每年都发生近 20 万起交通事 故,其中 60%的交通事故发生在晚间,占交通事故死亡总数的 50%。夜间行车的事 故率相对较高,要求车载摄像头有较强的感光能力,使得车辆在隧道、暗光条件 下也能正常行驶。未来夜视功能将成为车载摄像头的标配。 ![]() 为应对更复杂的应用环境,以及自动驾驶级别的提升对车载摄像头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车载摄像头的高像素趋势及单车用量提升趋势显著: 高像素趋势: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对感知距离、感知内容精细度要求提高,带动 车载镜头像素持续升级。车载摄像头需要自远距离识别交通和道路标志,更高的 像素将增加车载摄像头的清晰度和检测范围。在复杂城市路段行车时,道路标志 和行人出现频率大幅提高,更高的像素将增加车载摄像头的清晰度和检测范围, 在更远处识别标志、行人甚至锥桶等障碍物。800 万像素摄像头的渗透率将逐步提 高,800 万像素前视摄像头将成为主流。同时,大算力自动驾驶芯片规模上量,从 算力上支持更高像素摄像头收集、处理信息。 单车用量持续增加:随着自动驾驶等级由 L1 部分自动辅助提高到 L4 高度自动驾 驶,摄像头需求量大幅提高,以实现车路协同、城市领航、自动代客泊车等高级 功能,汽车多摄时代已开启。据 Yole 数据,2021 年单车平均搭载摄像头个数为 2.6,预计到 2027 年单车用量将达到 4.6 颗,且高端汽车的摄像头安装数量有加 倍的可能性,未来消费级自动驾驶汽车每辆车或将使用超过 20 个摄像头。前视摄 像头使用频率最高也最为重要,由单颗 200 万像素发展到多颗 800 万像素;环视 摄像头一般以 4 个为一组同时安装,实现 360°全景视角;侧视摄像头可用作后视 镜,未来有替代后视镜的趋势。Yole 统计显示,L2 级别至少需要 1 前视+1 后视+4 个环视,一共 6 颗摄像头,L3 级别至少需要 7 颗,L4 级别需求量将高达 13 颗。 高级别智能驾驶对单车摄像头需求量的拉动将驱动车载摄像头市场规模迅速增长。 随着 ADAS 系统渗透率提升和自动驾驶技术的突破,车载摄像头市场将在未来保持快速 增长态势。据佐思汽车研究统计,2022 年 1-6 月中国乘用新车摄像头安装量为 2062.44 万 颗,较去年同期增长 11.8%,其中前视、环视、DMS 的摄像头用量同比增长分别为 20.4%、 22.7%、141.8%。我们认为全球汽车智能化和自动化迅猛发展,基于自动驾驶带动的车载摄像头出货量将持续提升提高。结合中国乘用车销量预测及各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渗透率, 我们预计 2023-2027 年中国车载摄像头市场规模分别为 151.59、191.44、274.61、307.99、 342.79 亿元,2023-2027 年 CAGR 为 22.63%。 ![]() 2.2、 造车新势力崛起,国内光学企业有望弯道超车 目前,车载镜头及摄像模组市场仍然由 Tier1 厂商主导。在汽车由高级辅助驾驶向自 动驾驶发展的路径中,传统 Tier1 供应商采取小步迭代的方式,通过模块化设计开发与系 统集成测试的方式进行汽车电子产品开发,且凭借与主机厂深厚的合作关系占据车载镜头 及摄像模组市场的主要地位。博世、大陆、德尔福、麦格纳、采埃孚为代表的 Tier1 厂商 为奥迪、奔驰、吉利、广汽等众多车企提供前视、环视等模组产品;车载镜头厂商客户以 Tier1 及 ADAS 算法方案商为主。 造车新势力异军突起,自研自动驾驶系统加速国产供应商渗透。自特斯拉开启了智能 驾驶时代后,国内以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快速崛起,通过自研自动驾驶 系统提升产品竞争力。在自研系统的过程中参与到对感知方案和车载镜头的设计与选择, 打造差异化产品。同时,以华为、Mobileye 为代表的自动驾驶方案商,以 Tier0.5 的定位 深度参与 OEM 的产品研发,如华为在北汽极狐车型研发初始直接参与到了整车中智能驾驶、 智能座舱、智能电动等多项系统功能的研发,并给予本土供应链更多认证机会。我们认为 随着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快速迭代,造车新势力的崛起以及对供应链本土化的潜在需求将为 国产供应商提供弯道超车的机会,国内车载光学厂商有望持续受益。 2.3、 前瞻布局景气赛道,加速扩产放量可期 战略聚焦光学赛道,前瞻布局车载光学领域。公司自 2015 年起布局车载领域,是最早 布局车载摄像头高端产品的公司之一。得益于汽车智能驾驶辅助技术的快速发展、ADAS 功 能升级与造车新势力的崛起,市场对车载摄像头的需求不断提高,公司车载光学业务迎来 快速发展。 公司在车载摄像头及模组领域具有明显先发优势,客户深度和广度并存。由于车载镜 头具有技术壁垒高、产品安全性能要求高、产品研发及认证周期长的特点,整车厂或方案 商通过车载镜头的认证后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联创电子自 2016 年起进入 T 客户供应链, 2017 年实现量产,2018 年公司配合 Nvidia、Mobileye 等头部算法方案公司开发 800 万像 素高端车载镜头,并获得认证。2019 年,车载光学业务崭露头角,除方案商外车载摄像头 获国际知名汽车电子厂商法雷奥、安波福等的认可,产品通过国际 Tier1 大厂进入奔驰、 宝马等主流车企;2020 年,公司车载镜头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同时,联创电子的高端 ADAS 车载影像模组获得包括 Mobileye、蔚来等 ADAS 方案公司和新能源汽车厂商的认可,并中标 T 客户下一代车载光学产品和蔚来 ET7 车型 7 款 8M ADAS 车载影像模组。2022 年公司与蔚 来汽车合作的 8MADAS 影像模组顺利量产出货,同时扩大车载镜头和影像模组在 T 客户、蔚 来、比亚迪、吉利等国内外知名终端车厂的合作规模。我们认为公司与海内外下游优质客 户深度绑定,未来有望充分受益于智能汽车销售规模扩大,叠加占客户份额提升,实现持 续增长。 公司持续创新研发,车载领域在研项目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公司一直以技术为发 展先导,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17-2021 年公司研发投入由 1.32 亿元增长至 3.87 亿元,研 发费用率从 2.79%增长至 3.67%,通过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的方式,保证了在行业内领先的 技术地位。截至 2021 年末,公司累计获得专利授权 202 项,其中发明专利 138 项。公司持 续的研发投入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公司在海内外设立研究中心, 依托国内顶尖大学深厚光学工程学术沉淀,开展光学前沿课题的应用研究。凭借深厚技术 积累与大量研发投入,稳固行业领先地位。 ![]() 模造玻璃完全自制,降本增效优势显著。光学玻璃透镜模压成型技术是一种高精度光 学元件加工技术,它是把软化的玻璃放入高精度的模具中,在加温加压和无氧的条件下, 一次性直接模压成型出达到使用要求的光学零件。与传统技术相比,光学玻璃模压成型法制造光学零件不需要传统的粗磨、精磨、抛光、磨边定中心等工序,就能使零件达到较高 的尺寸精度、面形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同时能够节省大量的生产设备、厂房面积和人力成 本,能够经济地实现精密非球面光学零件的批量生产。玻璃镜头相比于塑料镜头、玻塑混 合镜头,其透光率、折射率、色散等物理性能更加出色,适用于复杂环境下的车规级摄像 头,制备难度与成本都更高。非球面镜片在成像方面更具优势,可提高车载摄像头的成像 质量与成像范围。非球面玻璃镜片制备主流技术为模具压制,对模具和材质特性有更高要 求。在模造玻璃方面,公司深耕模造玻璃技术多年,为其横向扩展产品打下坚实基础。目 前公司模造玻璃镜片已经实现了完全自制,产能已达到 5KK/月,位居世界前列。自主研制 的镜片、镜头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作业,在提高了镜片和镜头良率的同时节省了人工成 本,降本增效优势显著。 坚定看好车载镜头及模组发展,积极加速扩产产品放量可期。公司扩大车载光学产品 生产,于 2021 年 6 月将原先用于年产 2.6 亿颗高端手机镜头产业化项目的资金投向车载光 学产品的生产,即年产 2400 万颗智能汽车光学镜头及 600 万颗影像模组产业化项目。2021 年 10 月,公司与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了《车载光学产业园项目投资合 作协议书》,公司与合肥高新管委会指定主体共同出资设立项目公司,在在合肥实施车载 光学产业园项目,建设车载镜头/影像模组产品生产线,项目完成后将新增 5000 万颗车载 镜头、5000 万颗车载影像模组的研发、生产能力。目前联创电子合肥车载光学产业园正在 加速建设,快速扩充车载镜头和影像模组产能。 3、 传统光学:高清广角镜头稳中求进,手 机光学转型开启3.1、 高清广角镜头应用领域扩张,公司龙头地位显著 公司高清广角镜头占运动相机镜头全球份额 70%,充分锁定行业增长红利 运动相机特点鲜明,用户针对性强,受全球疫情催化,运动相机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 提升。运动相机是一种专门记录户外运动的摄录设备,是 POV 第一人称视角相机的一种, 主要针对极限运动爱好者、旅游自拍人群、电视台真人秀、无人机航拍及 VR 等等。与传统 相机相较,运动相机售价低,轻便易携带,更适合固定在例如身体某一位置或是自行车、 滑雪板等运动器具上,对于动态的场景效果反应更好,同时用户也更容易地使用软件编辑 并实时发布在网络社区上。根据 Outdoor Foundation 数据,自 2020 年 3 月宣布 COVID-19 大流行以来,美国户外参与者的数量增加了 26%,2021 年参与者的增长是有记录以来最高 的,户外运动参与者数量增加有望成为拉动运动相机市场规模增长的动力。根据 Frost&Sullivan 数据,2021 年全球运动相机市场规模为 237.7 亿元,预计 2026 年达 460 亿元,2017-2026 年的 CAGR 为 14.2%,运动相机市场规模正在高速增长的进程中。 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中国运动相机市场拥有更大增长潜力。综合考虑销售额和销量, 全球主要头部运动与全景相机品牌玩家为 GoPro、Insta360,DJI、AKASO(塞纳)和 SJCAM 几 家企业。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当前运动相机 CR5 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超过 75%, 2021-2026 年 CR5 企业的 CAGR 为 16.1%,其他品牌 CAGR 为 6.4%,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将进一 步提升。中国运动相机市场具有更大的增长潜力,根据 Frost&Sullivan 数据,2017-2021 年,中国运动相机市场零售市场规模 CAGR 达 54.4%,2021-2026 年 CAGR 为 27.6%,远超全 球市场的 14.3%和 14.1%。 无人机镜头深度绑定大疆,持续受益于份额提升 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快速发展,中国市场是其中最重要的板块。民用无人机可分为消 费级无人机和工业级无人机,消费级无人机主要集中于爱好航拍、摄像等娱乐活动的消费 者,工业无人机主要集中于应急产业、测绘与地理信息、农林植保、安防监控等领域。根 据 Frost&Sullivan 数据,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将从 2015 年的 214.50 亿元人民币增长至 2024 年的 4157.27 亿元人民币,2015-2024 年 CAGR 达 43.03%,其中消费及 CAGR 为 21.80%,工业级 CAGR 为 57.55%,工业无人机增速明显超过消费无人机并逐步成为民用无人 机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纵横股份招股书数据,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占全球无人 机市场规模的比例保持在 50%以上,2019 年,我国消费级无人机、工业无人机的市场占全 球的 74.29%和 55.00%,中国已成为全球无人机行业版图中最重要的一块。 大疆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位列全球第一,在工业级无人机位列中国第一。在消费级无 人机领域,根据 Statista 数据,大疆无人机占据 2021 年 3 月全球消费和商用无人机 76%的 市场份额,远高于第二位 Intel 的 4.1%,是该领域的绝对的全球龙头。在工业级无人机领 域,根据 Frost&Sullivan 数据,我国有超过 1300 家无人机生产企业,其中深圳近 400 家 企业,成都、南京亦有上百家无人机企业,2019 年 CR5 厂商占据 68.5%市场份额,其中大 疆 55.1%位列第一,其次是纵横股份 5.4%,大疆是当之无愧国内龙头。 ![]() 智能视频监控与华为深度合作,拓展蓝海市场 机器视觉赋能安防智能化,助力智能安防市场增长。伴随着机器视觉技术的发展,安 防行业迎来了智能化、信息化的新时代,安防作为机器视觉应用的主战场之一,目标识别、 目标追踪、面向事后应用的视频摘要、视频检索等机器视觉核心技术应用为安防行业带来了巨大改变。根据 psmarketresearch 数据,2021 年全球视频监控市场规模为 423 亿美元, 预计到 2030 年将达到 1149 亿美元,2021-2030 年的 CAGR 为 11.7%。机器视觉赋能安防价 值量提升,同时下游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增加,促使智能安防市场空间快速增长。 华为安防业务驶入机器视觉赛道,有望进一步增加市场份额。智能视频监控领域的的 主要参与者有海康威视、大华、宇视、安讯士、华为等品牌。根据知名市场调研机构 Omdia 数据,2021 年全球智能视频监控含基础设施市场中,海康威视、大华、安讯士、宇视、华 为占据前五的市场份额。华为在该领域布局较晚,2017 年成立了安平业务部正式进军安防 市场;2019 年发布全新的智能安防品牌“Huawei HoloSens”;2020 年改名为“华为机器 视觉”,跳出安防领域,进一步拓展下游应用场景。华为目前是行业内唯一拥有端到端核 心技术的企业:从芯片组、算法、硬件、网络、智能到云计算,实现了从视频监控到网络 设备再到云平台、AI、储存全流程覆盖。我们认为,华为凭借其雄厚的技术能力,切入机 器视觉赛道后,有望进一步增加智能视频监控市场份额,同时扩宽机器视觉其他应用领域, 进而受益于产业链上游供应商。 ![]() 公司作为国内高清广角镜头及模组厂商,具有先发、性能和成本三重优势: 先发优势上:在运动相机领域,公司早在 2010 年开始培育运动相机市场,2014 年切入 了运动相机龙头 GoPro 的供应链,在 2015 年便已成为全球运动相机镜头行业的最大供应商, 目前公司产品运动相机镜头占全球市场的 70%,产品布局历史久远且长期处在运动相机供应 商第一位,公司已成为行业标杆。在无人机领域,公司与大疆开展深度合作,多个产品线 已进入放量阶段。公司在 2020 年成功导入新客户大疆,成功切入无人机市场,并建立战略 合作关系,与大疆在航拍、智能避障等领域都展开了深度合作;2021 年,大疆的无人机航 拍和智能避障镜头出货量有大幅度的增长;2022 年上半年,合作的产品线已经大批量出货。 在机器视觉领域,公司 2019 年开拓安防监控系统、机器视觉等领域的产品系列和客户群。 2020 年与华为在智能监控和智能驾驶等多个领域展开了深度合作,为其正式认证的供应 商。,拥有非常重要的产业地位,已经具备了先发优势。 产品性能上:高清广角镜头在光学镜头领域属于研发和制造难度较大的细分市场,目 前具备研发制造能力的企业只有联创电子、日东光学等少数几家行业内的领先企业,公司 是运动相机高端品牌的唯一镜头供应商,GoPro 高端运动相机镜头由公司独家提供,玻璃镜 片制造水平和精度已处于全球一流水平,产品性能优异,积累良好的口碑。 生产成本上:公司拥有为完备的光学部品和光电组件的工程技术能力和的全流程制造 能力,模造玻璃镜片已经实现了完全自制,大幅降低了高清广角镜头的原材料采购成本; 自主研制的镜片、镜头自动化设备,在提高镜片和镜头良率的同时降人工成本,在生产端 已形成较强的规模优势。 我们认为,公司在先发优势明显、产品性能优秀、规模效应显著三重优势的加持下, 充分扩展高清广角镜头下游应用领域,与优质客户深度绑定,未来有望充分享受全球运动 相机市场、无人机市场及机器视觉赛道的高速发展以及各大客户份额的提升的双重红利, 实现长期快速成长。 3.2、 手机镜头积累丰富经验,布局 VRAR 核心镜头 玻塑混合新方向,静待下游应用风起。玻塑混合镜片使用玻璃镜片代替镜片中的部分 塑料镜片,使镜头具备玻璃镜头与塑料镜头的双重性质。目前塑料镜头在光学镜头市场中 有着广泛的应用,重量轻、生产难度低、成本低是塑料透镜的最大优势,更多片的塑料透 镜组合往往更能提升成像的质量,但同时会增加镜片组的厚度及重量。与之相比,玻璃镜 头有着更加良好的光学性能,但是重量、制造难度与价格方面都有劣势。玻塑混合镜头的 提出有望综合两种镜头的特性,与传统的塑料镜片相比,玻塑混合镜片具有更高的透光率 和更稳定的化学性能,在不同亮度等级下都能提升成像效果。联创电子的玻塑混合镜头有 1G6P、1G2P、2G5P、10 倍变焦等产品,其中 6P1G 的厚度已经薄至 7.2 毫米,比主流的 7P 塑料镜头纤薄 0.3 毫米,良率已经达到了 40%,超过了 8P 镜头良率,已实现了国内手机品 牌的小批量供货,产品应用在手机、监控、安防等领域。目前玻塑混合镜头大规模应用仍 受制于良率及性价比,未来伴随消费者对手机光学性能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制造工艺的提 升,玻塑混合镜头仍是未来消费电子镜头的发展趋势之一。 2021 年全球 VR 头显出货量破千万,爆款产品带动出货量上行。2014 年,Facebook 以 30 亿美元收购 Oculus,是 VR 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2016 年是 VR 产业发展的元年,各大 公司相继推出第一代 VR 产品并开始产品迭代;2019 年,随着 5G 商用的逐步落地,VR 生态 逐步成型;2021 年,元宇宙概念的爆发,Oculus Quest2 成为了爆款产品,大幅拉动了 VR 终端出货量。据 IDC 数据,2021 年全年全球 AR/VR 头显出货量达 1123 万台,同比增长 92.1%,其中 VR 头显出货量达 1095 万台,其中 Oculus 份额达到 80%。预计 2022 年,全球 VR 头显出货 1573 万台,同比增长 43.6%。随着 3D 技术的发展和 5G、IoT 时代的来临, VR/AR 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更多的光学企业将焦点聚集到了 VR/AR 的方案开发上。联创电 子、舜宇光学、欧菲光等大陆光学企业也纷纷开发自己的 VR/AR 方案。 ![]() 联创电子重点研发 VR/AR 技术,不断投入形成自己的技术壁垒。2018 年公司联合了光 学届泰斗金国藩院士设立南昌市首个光学院士工作站,团队就 VR 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坚克难。 同时,公司参股了南昌市虚拟现实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并由联席总裁曾吉勇博士担任该 公司总经理。联创电子作为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战略联盟的一员,在 VR/AR 产业领域逐渐 形成自己的优势,拥有几何光波导、衍射光波导及超薄镜头等成熟的关键的核心技术,主 要客户包括 Magic Leap、Leap motion、Jabil 等。 4、 触显业务:加速业务转型,谋求车载显 示突破4.1、 座舱智能化趋势明确,车载触显前景广阔 随着智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其发展驱动力也由传统的技术推动转换到用户需求推 动,汽车由出行工具逐渐转变为“第三生活空间”,智能科技(HUD、语音交互、人脸识别 等)已经成为中国用户购车因素 TOP3。智能驾驶技术与座舱智能化相辅相成,高度自动驾 驶的汽车大幅降低用户驾驶复杂度、给予用户在工作场所与生活场所之间一个独立的、私 密的、可用于碎片化娱乐的空间,智能化座舱赋予该空间更多生活性,将该空间打造成一 个更懂用户、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生活场景。5G、人工智能、人机交互、大算力汽车芯 片与操作系统技术的进步将持续推动智能座舱未来的发展。 作为智能座舱交互系统重要一环的显示触控部分,呈现出大屏化、多屏化及高清化的 趋势。传统车企通常采用单块中控屏幕的设计,豪华车型可能会配备后排屏幕以满足娱乐 需求。随着智能汽车的发展,座舱功能多样性提升,为满足个性化需求如家庭影院,车企 多采用多屏幕、大屏幕、高分辨率的方案,目前中控屏幕大多以 800*480 为主要规格,未 来在 12 英寸以上屏幕上大部分都将以 1280*720 为主要规格,甚至达到 1920*1080,如理想 L9max 中控和副驾娱乐屏采用 15.7 英寸 OLED 屏幕、后舱娱乐屏采用可调节角度的同规格屏 幕,蔚来 ET7 采用 12.8 英寸 AMOLED1728*1888 分辨率中控屏幕。 大屏化、多屏化及高清化的趋势明确,车载显示广阔增长空间广阔。车载显示器的多 点位布局,功能性显示器如仪表显示器、抬头显示器、后视镜显示器、中控显示器和娱乐 性显示器如副驾驶显示器、后排显示器,将为其带来广阔增长空间。2020 年至 2021 年全球 车载显示面板出货量由 134.9 百万片增长至 163.5 百万片,同比增长 21.2%,2025 年有望 增长至 225.9 百万片。随着大屏化、分辨率的提高,车载显示器单位价值量也有望提高。 ![]() 4.2、 市场集中度较高,头部企业市占率不断提高 车载显示器市场集中度较高,2021 年第三季度 CR5 达到 64.8%。车载显示器市场集中 度较高,2021 年第三季度 CR5 为 64.8%,但未出现一家独大的现象,前五大供应商各家市占 率并未出现超过 20%的情况,市场仍有大部分市场被中小厂商占据,但。2021 年 Q3 全球车 载显示面板市场份额天马占比 15.8%,日本显示占比 13.5%,友达占比 13.4%,京东方占比 11.1%,LG 显示 11%,其他厂商占比 35.2%。京东方、深天马作为头部厂商,市占率逐步提 高,头部效应明显。大陆厂商占比较低,仅 31%,存在国产替代空间。 In-Cell/On-Cell/OGS 三大全贴合方案,前两者对于制造商技术门槛更高。目前车载 触控显示屏主要采用 OGS 贴合方案,一种全贴合的方案,即以水胶或光学胶将面板与触摸 屏以无缝隙的方式完全黏贴在一起,全贴合技术消除了屏幕间的空气,有助于减少显示面 板和玻璃之间的反光,增强屏幕的显示效果。On-Cell 和 In-Cell 技术方案门槛较高,但 前者相对于后者难度相对低,In-Cell 一旦损坏损失的不仅仅是触摸屏,显示屏也将连同一 起报废,因此制造商对 In-Cell 良率要求更高。受轻薄化用户需求推动,未来车载触控层 有望从当前的 OGS 结构朝着 On-Cell 乃至 In-Cell 方向发展,In-Cell 方案为其中最薄的方 案。 4.3、 切换触显业务重心,谋求业务新增长点 切换业务战略目标,优化业务产品结构,谋求新增长点。基于全球宏观经济周期下行、 消费电子设备功能创新瓶颈及其市场红海化,传统消费电子如手机需求总量和盈利水平逐 年降低,公司于 2021 年开始规划业务转型,即逐步将传统的手机触显业务拓展至教育、安 防监控、智能汽车、智能家电、智慧家居等领域的中大尺寸产品。2021 年,平板电脑、智 能音箱、安防设备等配套触控显示产品规模快速增长。汽车智能化飞速发展,车载中控、 仪表盘显示、流媒体后视镜、抬头显示、后排影音娱乐等车内配置渗透率远远不足,车载 触控显示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2022 年,公司开始发展智能汽车触显业务,车载配套 项目顺利进行,有望持续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触显技术积累深厚,整车厂客户资源丰富助力业务转型。在触显技术方面,公司以触 控显示业务起家,后发展光学业务,触显技术积累深厚:以联创电子为依托建立的江西省 触摸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江西省触摸屏工程实验室,同时在深圳、重庆设有研发分部,拥 有一支具有丰富经验的研发队伍,能满足国际一流客户高品质、全方位的需求。公司紧跟 产业技术发展方向,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加快成果转换速度。公司致力于打造一体化产业 链优势,卷对卷黄光 ITO Sensor、2.5D/3D 盖板玻璃、触控 IC(联智、Melfas)、触摸屏、 液晶显示模组到触控显示一体化产品,并与上游面板资源的公司战略合作,能够为客户提 供较为全面、完善、快速和成本较低的解决方案。公司的生产工艺在行业中处于较先进的 水平,如具有 Sensor 卷对卷黄光制程、激光异型切割、Cell AOI、全自动 LCM in-line 线 等生产设备和工艺。同时借助多年积累的生产经验,实现保持全制程的较高良率。公司在大力发展车载光学,为公司积累了一批优质的下游整车厂商客户资源,2021 年公司的车载 触控显示一体化模组已经通过了过车载产品 TS16949 体系认证,并实现产品量产。公司与 整车厂密切合作,将助推车载触显业务发展。 5、 盈利预测关键假设: 光学业务方面,在高清广角镜头和全景影像模组领域,公司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与 GoPro、大疆、影石、AXON 等运动相机、无人机、全景相机和警用监控及华为在智能监 控和智能驾驶等领域的国内外知名客户深度合作,市场占有率和行业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 固和提高。在车载光学领域,公司加大车载光学及模组的研发与销售,继续深化了与 Mobileye、Nvidia 的战略合作,扩大车载镜头在 Valeo、Conti、Aptiv、ZF、Magna 等的市 场占有率,与国内外知名终端车厂尤其是国产造车新势力的合作规模持续扩张。在手机镜 头和模组领域,公司推进玻塑混合镜头等产品供应,继续保持与华勤、闻泰、龙旗等 ODM 厂商的合作,同时布局 VR/AR 光学方案。我们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光学产品业务增速分 别 17%/25%/25%,预计未来三年公司光学产品的毛利率分别为 28.00%/27.50%/25.00%。 触控显示产业领域,公司不断调整触控显示产业布局,优化产品结构。2022 年,公司 继续围绕京东方、深天马等具有上游面板资源的大客户开展深入合作,丰富触控显示一体 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公司积极调整触控显示业务发展方向,战略聚焦车载显 示,触控显示业务的转型升级有望提升该业务的盈利能力。我们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触 控显示产品业务增速分别-15.00%/13.00%/5.00%,预计未来三年公司触控显示产品的毛利 率分别为 4.50%/4.60%/4.70%。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