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三友图像轴 作者:任颐 朝代:清 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尺寸:纵64.5厘米,横36.2厘米 材质:纸本 ![]() 任颐的人物画是典型中西结合的代表,人物面部刻画借鉴西洋素描画法,力求形似逼真,而人物服饰却又是中国画典型的“线条”的艺术,或作折芦描或作丁头鼠尾描淡色轻染,清新悦目。 ![]() 任颐作画,一般都有画稿,是从生活中观察、写生而成。他的人物画题材广泛,既有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也有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而且他善于捕捉人物一刹那之间的神情动态,使得造型准确,情态生动,衣纹用笔既能表现形体关系,又有衣褶线条变化的灵动之美,很注意突出衣纹的走势。他画肖像画以家学之法为主,脸部塑造以“没骨”法和以色渲染法打底,关键部位以线强调,衣袍服饰以所学众法为之,或写或工,或墨或线。任颐的肖像画形成了独自的风格,并开拓了全新的境界。 ![]() 任颐的花鸟画手法多样,远师北宋,近学徐渭、陈淳、石涛、恽寿平等,博采众长,独出一格,工笔、写意、勾勒、没骨、设色、水墨均能运用自如。他多用湿笔,运用淡墨尤有独到处,他于传统的笔墨之中掺以水彩画法,淡墨与色彩相交融,风格明快、温馨、清新、活泼,极富创造性。任颐的绘画在当时及现代具有极大影响,被认为是“仇十洲(仇英)后中国画家第一人”。 ![]() 其实任颐作画是用写意画法去画工笔画,是以工笔画为里,写意画为面,在他的画中既有写意的痛快淋漓,又有工笔画的神形兼备,也就是说,他是将工笔画写意化,而不是将文人画写意化。任颐重新整合了工笔画,开创了写意工笔画风,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这幅《三友图像》作于光绪甲申(1884)年,当时作者已经45岁,画中有作者自识:“锦堂、风沂两兄嘱颐写照,更许在坐,谓之三友,幸甚幸甚。”有清钟德祥的两句题跋:“不须对月自三人,自有须眉自写真,脱去头巾衣扫塔,似俞清老段祛尘。”“皆僧衣,其有所寄托耶?” 画中的3人席地而坐,背后左侧有一圆榻一画筒,画筒里树有书卷画轴,榻上也堆着数卷,寥寥数笔把背景描绘得显露无疑。画中中间坐着的一人为曾凤寄,左向坐的人为朱锦堂(朱锦裳,上海著名书画鉴藏家,九华堂笺扇店主人,为任颐的好友),右向者为任颐自己。画中三人都穿着僧衣。这里面据说还有一段原由:光绪甲申三月为明朝灭亡240年祭,而且当时的晚清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所以任颐绘三友图,并且身穿僧衣,脱去头巾,大有书画寄志的深意。画中三人神采自若,志气昂扬, 形露于笔端。 而是继承宋元而又融汇着民间的白描写真和西画的铅笔速写法,显得人体结构比例准确而充实。衣纹多方折,纵横迭出,似山石之皴笔,大有岿然独坐之意。 任颐在这幅《三友图像》中融入了自己的志气,把那种对社会不满而又无可奈何之气刻画得淋漓尽致。 ![]() 任颐(1840~1896年),初名润,字小楼,后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山阴道人,浙江山阴人。 其父鹤声,工肖像,所以任颐自幼得其父指授,后移居宁波,师事任熊、任薰。 中年定居杭州,以卖画为生。 任颐是一个全才型画家,于花鸟、人物、山水无所不精,尤以肖像见长。 代表作有《钟馗》、《女娲炼石》、《关河一望萧索》、《苏武牧羊》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