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IDF2022丨不同BMI人群获益一致,iGlarLixi持续助力“优质达标”

 尚振奇 2022-12-30 发布于吉林

12月5日~8日举行的2022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大会上,LixiLan-O-AP最新BMI亚组分析结果公布,证实甘精胰岛素与利司那肽固定比例复方制剂(iGlarLixi)对于不同BMI基线水平,在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亚太2型糖尿病患者中疗效一致[1],为iGlarLixi持续助力中国患者实现“优质达标”再次添砖加瓦。

图片

LixiLan-O-AP证实iGlarLixi全面获益

图片

LixiLan-O-AP研究[2],旨在比较iGlarLixi与基础胰岛素或利司那肽,在已接受二甲双胍联合或不联合第2种口服降糖药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亚太地区T2DM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中,中国患者占86.3%。24周后,iGlarLixi组降糖效果卓越,HbA1c平均值达6.3%,降幅可达1.9%,约80%患者实现血糖达标。尤其是餐后2小时血糖也大幅改善。iGlarLixi安全性更优,iGlarLixi组低血糖发生率与基础胰岛素组相似,受试者平均体重几乎不变,且由于采用逐步滴定剂量,胃肠道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利司那肽组。本次IDF大会上,最新公布的LixiLan-O-AP研究BMI亚组分析,再度证实了iGlarLixi在中国人群的全面获益。

图片

最新亚组分析:iGlarLixi在所有基线BMI人群中疗效一致

图片

根据亚洲人群定义,基线BMI分类为:< 24 kg/m2(正常)、≥24 kg/m2至< 28 kg/m2(超重)和≥28 kg/m2(肥胖)3类。结果如下:

血糖达标方面,与甘精胰岛素和利司那肽组相比,iGlarLixi组自基线到第24周HbA1c降幅更大,第24周所有BMI亚组HbA1c达到6.3%(图1A),且iGlarLixi组HbA1c达标而体重未增加的受试者比例更高(图1B)。

降餐后血糖方面,第24周时,iGlarLixi组所有BMI亚组受试者的餐后2小时血糖降幅更大(图2A),iGlarLixi和甘精胰岛素组空腹血糖(FPG)降低程度相似(图2B)。

体重增加方面,iGlarLixi在24周内缓解了所有基线BMI受试者使用基础胰岛素带来的体重增加(图3A);肥胖亚组中,iGlarLixi组第24周胰岛素剂量增加低于甘精胰岛素组,其他2个BMI亚组也相似(图3B)。

上述结果说明,iGlarLixi可为亚太地区未使用胰岛素的不同BMI的T2DM成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图片

图1. 各组HbA1c改变和达标而体重未增加的受试者比例

图片

图2. 各组2小时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改变

图片

图3.各组体重和胰岛素剂量改变

图片

满足中国患者需求

iGlarLixi进一步助力“优质达标”

图片

LixiLan-O-AP研究已证实,在中国人群HbA1c达标、降低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方面,iGlarLixi均优于基础胰岛素或利司那肽,且低血糖风险小及不增加体重。本次公布的LixiLan-O-AP最新BMI亚组分析结果表明,所有BMI人群均可从iGlarLixi中获益,进一步证实了iGlarLixi对更广泛人群的疗效。

回顾中国T2DM患者的血糖管理探索之路,基础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等)已在临床使用多年,具有良好的降低空腹血糖的疗效,但同时仍存在胰岛素引起的体重增加的担忧,进一步影响临床上及时起始和调整胰岛素用量,阻碍胰岛素充分发挥其降糖作用。尤其在超重或肥胖的T2DM患者中应尽量避免体重增加风险。iGlarLixi中的GLP-1RA成分在保证强效降糖作用的同时,弥补了胰岛素引起体重增加的风险。在降糖要求已从“强化降糖”到“安全达标”提升到“优质达标”的今天,iGlarLixi作为利司那肽与甘精胰岛素联合的复方制剂,作用机制互补,能够覆盖T2DM发病的多重机制,促进全面血糖控制,同时能够减少体重增加风险[3,4],是中国患者需要的安全有效降糖且体重无忧的理想治疗药物。随着未来iGlarLixi在中国的上市,期待其为更多中国T2DM患者的“降糖控重”提供“优质达标”的新选择!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1. Consistent Efficacy of iGlarLixi Regardless of Baseline BMI Categories: Subgroup Analysis of the LixiLan-O-AP Trial. IDF 2022
2. Wenying Yang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benefits of iGlarLixi versus insulin glargine 100 U/mL or lixisenatide in Asian Pacific people with suboptimally controlled type 2 diabetes on oral agents: The LixiLan-O-AP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https:///10.1111/dom.14722
3.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2022 ;45(Suppl 1):S1-S264.
4. Ferrannini E, et al. Eur Heart J. 2015;36(34):2288-2296.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最新《国际糖尿病》读者专属微信交流群建好了,快快加入吧!扫描左边《国际糖尿病》小助手二维码(微信号:guojitnb),回复“国际糖尿病读者”,ta会尽快拉您入群滴!

图片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