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远离那种陈腐的套路 王栋生 我很固执地在思考一个问题,即中学生为什么不爱认真阅读新闻报道和人物通讯?这类实用类文本,每年都有多种渠道推荐,有些很有阅读价值,至少能为学生提供一些思考与表达的经验。作为最重要的一种实用文学习方式,如果学生不感兴趣,教师是不是该做一些反思。 从小学起,阅读新闻报道和人物通讯,几十年后,很多学生成为作者(甚至成为新闻当事人),他们从学生时代的阅读中学到了什么,那些学习材料有没有影响他们的人生,在结束中小学学习后,他们有没有尝试寻找不同的表达样式,他们如何看待那些实用文套路,他们有没有别样的期待,有没有从别具一格的表达中受过启发,哪些报道与通讯震撼过他,等等,都是我想知道的。学生在未来需要无限发展的可能,语文教育不能不做应有的回顾。 实用写作存在并需要一些相对稳定的形式,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固定不变的格式甚或既定的路数,有些陈腐的套路,会危害学生的学习。在农村插队时,我参加县广播站通讯员学习班,听资深记者的辅导讲座,他讲怎样写农村新闻,怎样和贫下中农交朋友,深挖素材,如何找新闻亮点,如何找个性化的语言,等等。可是我不觉得那位记者有多高明,那一套太简单了。虽然我只是“知识青年”,毕竟已二十多岁,有新闻阅读经历,知道如何写、如何编,那些套路太好学,我能猜到可能是怎么回事。比如如果那位“贫下中农”没说出我预设的话,就启发或暗示他照着说或顺口应答,而多数情况下,他也是个经常听新闻或看新闻的人,耳濡目染,熟门熟路,很快就能找到彼此认同的“闪光点”。照着套路来,如果你想来点创新,用了几句自己的话,编辑和主审反而会觉得你“不会写”,“没遵照样板”。其实,他们深陷于套路,从业多年亦步亦趋,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也是很无奈的。人已中年,我和一些“老新闻”成为朋友,回忆往事,他们也有类似的感慨。 改革开放多年,仍然能从社会的实用语文中看到那些陈旧套路,一些人物先进事迹报道,仍然停留在“好人好事体”,那些工作成绩总结,仍然是“评功摆好”……没想到在一个崇尚科学文明的时代,和当年“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公社干部一样,科学家仍然会“一头扎进实验室”;劳动者依然“废寝忘食”,依然“通宵达旦”,依然“节衣缩食”,依然“带病工作”,依然“坚守岗位”……写教师先进事迹,动不动就说“为班级工作操碎了心”,—— 他们的心,怎么那么脆弱啊。 “连续一星期不休息,以车间为家,累了就在机器前打个盹”“没时间去医院,心口疼,吃两片药继续开会” ……写先进人物模范事迹,仍然用这样的表达,怎么就不能有点变化?从读小学起一直看,直到成为退休语文教师,那个“实用”的模板一直缠绕不休,没有改进。我觉得自己肯定成不了模范,也不敢先进,因为那些代价不仅太大,不仅无法完成职责任务,而且很有可能给社会造成损失、给人民添麻烦。虽然亲眼看到的模范人物大多红光满面,比我健康,但读那些先进事迹和人物报道,我反而会有心理阴影。觉得既然社会肯定他们的选择,而报刊表述的那样先进,非常人之所堪,的确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定是要“吃得苦中苦”的,于是,会不会反而造成青少年知难而退? 我们的学生接触那些陈旧的学习文本,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教师应当理性地引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发展辨识能力,不让“批判性思维”成为学习标签。 过分的渲染夸大,成为表达的固定程式。说一名公务员承担某项工作“呕心沥血,焚膏继晷”,如果认真看究竟,不免疑惑:为什么要“呕心沥血”?这是普通工作,难度并不大,情况也不复杂啊,只要有点常识有基本经验就能轻松对付的;为什么要焚膏继晷呢?是不是因为能力差,不得不比一般人多花功夫呢?教育新闻往往也这样弄巧成拙。比如介绍老师敬业,添油加醋,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为了写一份教案,一位老师“家里的灯每晚亮到半夜之后”“两个月没有陪孩子说话”“每日三餐匆匆打发”……我不明白:备课、写教案是教师的日常工作,不应当有什么特别的困难,那位老师竟然要这样累死累活,是不是业务能力有什么欠缺?学生看到教师那样辛苦,以后还会不会选择当教师? 我希望学生成为爱思考、有办法的人,不太想他们去做满身泥土血肉模糊的莽汉;我想看到他们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般的潇洒从容,我也希望学生能大气一些,面对麻烦也能“灭此而朝食”,不要动不动“摸爬滚打”“滚出一身油灰”。实际生活往往并没有那样夸张,我常看到浑身上下清清爽爽的修理工或厨师,见过从不加班加点的研究所专家,也见过下了班在书店找书、看书的厅长,见过星期天在公园晒太阳的老师,—— 我更愿意学生关注他们,像他们那样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那些陈腐的表达套路有可能毁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形成错误的认知,甚至丧失辨别能力。面对那些陈腐的套路而不思考,怎么可能发展批判性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因为不思考成了习惯,也习惯了废话。特别令人厌烦的是,总结汇报前的那个永远帽子—— “在上级领导的坚强领导下,在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总结汇报和发言,似乎没有这个“发语词”就不能往下说。我不觉得那是真心话,如果是真心话,人们据此怀疑,这个人原先是不是愚不可及不可救药,因为有大家伙儿的热心扶持关照和指点,让他迷途知返浪子回头,没有继续犯错?—— 模板文字的滥用,必定导致学风败坏。学校评选文明班级,听年级各班学生代表依次汇报,看到十六七岁的中学生已经学会这一套,特别难过,我不把这当作小事,因为我是语文教师啊!他们未来是不是还要靠那些套路去活? 在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的同时,教师应当有这样的意识,即让他们阅读不同样式的文本,提高辨别判断的能力,在作文练习中,学会真实的有创意的表达。社会文风的改革,不可能在课堂解决,但是从课堂走出的学生,如果有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自然知道该如何去写。语文教师要有这方面的敏感,也要尽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有点变化 。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22年第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