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明有痰却咳不出,这种冬季常见咳嗽,1个方子解决

 yzg1977 2022-12-31 发布于河南

在这样又冷又干燥的冬季,有一种常见的咳嗽,有点令人找不到方向。

明明有痰,但就是咳不出来;
口腔鼻子都很干燥,但舌苔却是白白的,并不是上火。
咳嗽时有一股压不住的气不断地要从嗓子里冲出来。
想用冰糖雪梨来润燥止咳吧,喝完之后咳嗽不但没好,还更严重了。

这样的咳嗽,既不是明显的寒,也不是热——其实是因为燥,再加一点凉。

这种凉燥咳,秋冬很常见。寒凉的药不适合,热性的药不管用,有个小方子“杏苏散”刚好对症,来细细说一说。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下凉燥咳嗽的几个特点,弄清楚什么样的咳嗽是凉燥咳,到底什么时候可以用杏苏散。


凉燥咳,看这3点来辨证

一、痰黏,难咳上来——津液缺失了

痰为啥会黏?因为干燥啊。

一到干冷的季节,不光皮肤干燥缺水,身体也一样容易缺少津液,气管壁干燥,痰也水分少、黏稠,这种黏痰最容易附着在气管壁上,想要把它咳出去就得费点劲。

听到孩子咳嗽有痰音,但又咳不出来;
痰需要费力咳好几声,才能松动一点;
有时候咳嗽有痰音,有时候痰音又消失了。

这些都比较符合痰黏,难咳上来的症状表现。

二、咳嗽是冲出来的,咳起来很频繁、几乎不间断——通道堵了

Image

平时,气可以通过呼吸交换,可以通过皮肤交换,可以通过汗液津血交换。

身体过于干燥,又受凉了之后,有些通道会被关闭,比如干燥让皮肤闭合自保,津血也要内收。

这时候,只有一个通道是不可能关闭的——气管,气管是通向外界最大的通道。

原本通过毛孔散布的气液,现在都源源不断地集中到气管里,气管就这么一条,忙不过来呀,只好通过不断地咳嗽,把身体的气液输送出去。

因此,凉燥的咳嗽,会一直有一股压不住的气要借助咳嗽冲出来。而且孩子会不间断地咳嗽,相对频繁,停不下来。

等到身体其他通道恢复了,气顺了,喉咙的“出行压力”减小了,咳嗽自然会缓解。

如果盲目止咳,强硬地要把这种咳嗽“压住”,那出不去的气、液、垃圾,就会被堵在身体里,生痰、生湿、生热。

咳嗽是止住了,慢性病的雷也埋下了。

三、舌苔薄白——受寒了

如果前面的症状都有,再看看孩子的舌头,凉+燥的咳嗽,舌头是什么样的呢?

舌苔是白的,且是薄薄一层,不是黄,也不厚,因为寒邪刚入侵,寒邪还没有入里,所以只有白白薄薄的一层(寒)。

舌头整体来说稍微偏干,但绝不是水湿水滑的如果比较湿那就不会是燥,不能判定为凉燥咳。


四、还可能伴随的症状:

有的会出现清鼻涕,喷嚏(受寒),有的会伴有嘴唇发干,或眼睛发干,咽喉发干(津液亏虚)。


杏苏散通、润、化、补,治咳嗽

杏苏散的组成:

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杏仁各9g;
苦桔梗、枳壳、橘皮各6g;
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

这个方子的第一步——通,解决因通道堵塞而咳嗽不断的问题。

苏叶,桔梗;前胡,枳壳。

这4个药是两对组合,一对升一对降。苏叶和桔梗是向上升的,苏叶宣肺解表散寒,桔梗宣肺化痰,前胡、枳壳是向下降的,它们起降气化痰的作用。

一升一降之中,顺了,也就通了。

Image

打个比方:通马桶的皮橛子,上下拉锯之中,通道内有了压力,堵塞就被疏通了。

苏叶解表,打开皮肤的通路。把皮肤这一条通路打开,分担一些喉咙的压力,气没那么急,咳嗽就能缓和一些。

前胡、枳壳帮助气机恢复正常的升降循环,去该去的地方,不要全部挤占喉咙。“气顺了”,咳嗽的频率也就能有效降低。

第二步——润和化,解决有痰但咳不出来的问题。

润——让痰没法黏在气道上。

用到的是杏仁,性味苦温,质地温润滑利,它可以使痰无法附着于通道上。杏仁搭配行气宽中的苏叶,肺管张大,两者合力,一举把黏腻的痰液清除。

用药过后可能会感觉痰还变多了,其实是通道顺畅了,积累在里面的痰有更多机会被咳出来。

化——温和地化掉寒湿。

用到的是半夏、橘皮、茯苓、炙甘草组成的二陈汤。

痰是因为受寒而积,是寒痰。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痰是寒痰,就需要用温性的药物来化寒。

半夏、橘皮温,茯苓、炙甘草平,比起热性药物更柔和,用来对付初期的寒证和寒痰很合适。二陈汤是化寒痰的基础方,很多寒咳化痰的方子都是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化裁而成的。

最后一步——补,补津液,解决因为干燥导致的津液亏损,肺部干燥问题。

生姜、红枣、炙甘草,滋润脾胃以润干燥。

生姜、红枣,一暖一补,让脾胃恢复运化津液的能力。寒邪侵袭后,脾胃受寒动力就会减小,运化生津的能力减弱,用生姜把脾胃暖起来,红枣味甘,甘入脾胃,滋润脾胃。

脾胃有动力才能够继续运化、产出津液,缓解津液亏损的问题。


配方都是食材
温和到孩子都能吃

杏苏散不但有效,而且很温和,里面的药材几乎都是药食同源的。

比如有一道清热润肺汤——“鸡骨草煲骨头”会用到杏仁,广东糖水喜欢放点老陈皮,驱寒的同时,还可以帮助脾胃吸收。

纪录片《中华本草》里有记录西北那边的习俗,人们在桔梗丰收的季节,用桔梗来做菜,像凉拌桔梗,桔梗炒肉。甘草,紫苏叶作为食材就更加不用说了。

Image

如果日常凑不齐这些食材,也有中成药可以用。药店的“杏苏止咳颗粒”,方子大同小异,虽然少了几味药,但是大方向仍旧是对治凉燥咳嗽的。

还有一个中成药,杏苏止咳糖浆,是由苦杏仁、甘草、桔梗、紫苏叶、陈皮、前胡组成。相对于杏苏散,更加精简了,无论是散还是止咳糖浆,其中成分都是药食同源的,很安全。


——再聊几句——

凉燥咳嗽容易和风寒咳嗽混淆,其实只用注意一个点——看身体的津液亏不亏。比如鼻涕是不是很稀很多,舌苔是不是很水,嘴唇不干还很湿润,痰也相对稀薄松动很好咳,那么风寒咳嗽的可能性更大些。

凉燥咳嗽容易和温燥咳嗽混淆,也只用注意一个点——凉燥咳嗽没有明显的热证。如果有咽喉红肿、舌头红、舌苔黄等等,就不是凉燥咳了。

除此之外,凉燥咳想要在平时的饮食上也润一润的话,别选冰糖雪梨,试试白萝卜姜茶吧。生姜3片、一些白萝卜、陈皮3克,放在一起煮就行,起锅就能吃,温润生津,适口又方便。


作者简介:游贝子,羊爸爸荔枝微课讲师,转行中医的金融人。持中医特有专长证。家有一宝,爱分享点儿调理孩子脾胃的心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