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秋了,鼻腔干燥、口干、喉咙干,一个古方帮你应对秋天的凉燥!

 有间茶舍 2023-09-20 发布于山东

弘扬中医中药是一场善意长存的修行……


秋天,赶走了夏日的热浪,却迎来了秋意的凉爽。尤其到了夜间,一阵阵秋风袭来,总有一种清冷的感觉,仿佛穿透了人的心灵。

就像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初秋》里写的: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其实,秋天最可怕的不是冷,而是燥。

中医认为,大自然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邪气,秋天对应的恰好是燥邪。

很多人觉得,燥有什么可怕,不就是干点吗?多喝水就行了呗。

可别小看了这不起眼的燥邪,《黄帝内经》里说的很清楚: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夏天天气炎热,我们会通过大量排汗的方式来维持体温的恒定,秋天天凉了,这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告诉你,不需要往外发汗了,该回里收一收了。

所以天气一凉,气机就开始往回收,身体也就停止排汗,这时候体表没有汗,那么相应的很多有粘膜的部分也变得干燥起来。

什么口干、鼻干、咽干、皮肤干,眼也干涩流泪,很多孩子到了这个季节爱舔嘴唇,也是干燥的一种表现。

另外身体太干燥了,肺也跟着受累,“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肺与自然界相通,燥邪便可直接进入肺,伤害肺里的津液,进而出现干咳无痰或少痰,痰中带血丝;

肺又是身体的第一道屏障,如果肺受伤了,肺气受损,人体这道屏障就会垮台,这个时候寒凉之邪就会趁火打劫,与燥邪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共同作乱。

这种情况下,单纯用风寒或风热感冒的药都不太合适,其实中医里有一个专门应对这种秋季凉燥证的方子——杏苏散

杏苏散出自《温病条辨》,作者是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


组成: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杏仁各9g,苦桔梗、枳壳、橘皮各6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

苏叶是中药紫苏的叶子,你看它朝上的一面是紫色,朝下的一面是绿色,因此有人认为苏叶有寒热两种属性,它温而不燥,宣发肺气而不伤肺,同时还可以发表散寒,迫使凉燥之邪透表外出;

杏仁用的是苦杏仁,而不是超市里卖的食用杏仁,苦杏仁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苦,苦者降也,药性是往下走的;另外杏仁是植物的种子,含有大量的油脂,润燥的效果很好。

在中医看来,之所以会咳嗽、咳喘,就是因为肺气上逆了,杏仁可以把上逆的肺气降下来,同时还能润燥止咳。

前胡是它们的好帮手,既可以协助苏叶轻宣达表,又能助杏仁降气化痰;

桔梗宣通肺气,祛痰利咽;枳壳理气消胀,把胸腹的气滞、痰饮、食积清理掉,使胸中之气畅通。桔梗和枳壳一升一降,使整个中焦的气机运转起来。

生姜温中健脾的同时还能解表散寒;大枣益气健脾,补血养阴,滋脾行津以润干燥,是为佐药。

最后剩下的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小伙伴们有没有觉得熟悉呢?这不正是千古化痰第一方二陈汤吗?为什么要加入二陈汤在里面呢?

我们都知道二陈汤是健脾化痰的,所谓的痰不就是水液运行障碍、没有得到合理应用的产物吗?就好像我们接了一桶水,可以用来浇花,也可以洗菜、洗衣、做饭,这些都是合理应用;可是如果接了水却没有使用,这桶水一直放在那里,一个礼拜以后你再看,是不是就会变得浑浊不堪?

二陈汤帮助恢复脾胃的运化能力,脾胃运化好了,就能源源不断地生产津液并且将它们合理分配,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缓解津液匮乏引起的干燥。

杏苏散是专门治疗凉燥证的方子,主要表现为怕冷,鼻塞,咳嗽,无痰或痰比较少,痰比较清稀,会有咽干、口干、喉咙干等干燥的表现,伸出舌头一看,舌苔是白色的。

一般的风寒感冒,出现类似症状,也可以用这个方子,另外此方还是比较柔和的,很适合小孩子用。

现在正值秋季,天气干燥,气温逐渐变凉,正是最容易得外感的时候,小伙伴们不妨将此方收藏起来,或转发给他人,这样真正需要的时候,也可以做到成竹在胸,不至于手忙脚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