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子昂的继承者俞和,一生不仕五体兼擅,临赵子昂书法俱可乱真

 泊木沐 2022-12-31 发布于辽宁

导语:俞和,元代书法家,师从赵孟,勤临晋唐法帖,篆隶楷行草五体皆能。得赵子昂亲授,其临摹赵书之作在当时就已经令人难辨真赝,可见功力之精深。

元代书法是书法史上的重要转折,晋唐书法在元代发展为一种全面回归的潮流,赵子昂作为书坛托古改制的核心人物,主张“当则古,无徒取法于今也”。

这种以古法为准则矫正南宋以来以本朝书家为法的风气,提倡直接师法晋唐,并由此扩张为对整个古代书法传统的学习,俞和的书风在这股复古潮流中得到发展。

他篆隶楷行草均有书迹存世,有着独特的个人风格。更为重要的是,俞和长久以来被“赵书”遮蔽,多件书法作品被当做赵孟真迹间接影响着后世的书家。

一生不仕,书法成就斐然

俞和一生不仕,性情冲淡,能诗善书,为人不尚表露,玩世不恭,书法成就斐然。

俞和,字子中,号紫芝,祖籍浙江桐庐,后随父亲寓居于钱塘,又因红巾军起义而避于黄冈多年,直至朱元璋推翻蒙元政权之后才返回杭州。

为人低调,不爱显露,也不喜欢做官。至正初年,朝廷修辽宋金三史,成书之后移至江浙省缮写镂版,朝廷派翰林应奉张翥前去视工,并且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秦从德为程督事,许多儒生也被召集来准备缮写之事。

当时张翥向秦从德提议说,这件事情关系到朝廷的重要典章制度,而文字却没有一定的程式,可以考虑派俞和这样精于书法之人来做校正。秦从德对此表示赞同,于是马上命令有司去邀请了俞和。

由于当时行省有权力对不及从九品的官员授予官职,因此缮写的工作结束以后,秦从德打算授予俞和学校官的职务,但俞和坚定地谢绝了,他认为国家的文教事业需要有人来做,自己理应贡献一己薄弱之力,做官则不必。秦从德欣赏俞和有如此高尚的品德,也就不再勉强他。

晚年的俞和稍显孤寂,当他从寓居之地黄冈返回故居后,妻子杨氏以及许多旧时好友都已去世,常独自饮酒,赋诗写字,抒发胸中寂寥。洪武十五年,俞和去世,享年七十六岁,葬于钱塘县南山仙芝坞。

五体兼擅,勤于临摹

俞和为赵子昂的入室弟子,一生践行赵子昂“复古”主张,师法晋唐,临摹诸帖,因而篆隶楷行草诸体皆能。

南宋末年,书坛已是衰微不振,亟待开拓新局面。赵子昂广泛临摹各体,师法晋唐古人,以求突破。作为书画皆精的大师,赵子昂在书法上的功力更深,成果也最为丰富。开创了面貌一新的“赵体”。

“赵体”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和伸缩性,既平整均齐又秀媚圆润,使当时的书风和刻书字体,都笼罩在“赵体” 的影响之下。

俞和年少时学书于赵子昂,亲眼见识过赵子昂的笔法。他临摹晋唐书法颇勤,篆隶楷行草各体均达到了较高水平,也逐渐有了一些名气。

他的楷书用笔方折劲挺,刚健多于柔媚,区别于赵书的丰腴雅润、柔中带刚。笔力扎实,行笔峻利而稳健,不似赵书虚和姿媚。结构精严,结字内紧外松,纵放洒脱,区别于赵书的典丽雍容,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尤其盛年以后,个人面貌越发明显。

草书笔势遒劲,字体飘逸,若惊蛇入草,飞鸟出林,开玩笑自称“颠长史不我过也”。

行书以《临定武兰亭序》最著名,点画刻意精心,笔力扎实刚健、牵连转折无不合矩度, 但稍显板实拘谨,大约是临写的缘故。而《七诗帖》等行草书,则笔意飞舞、姿态洒脱,虽从笔法、结体都能看出是学赵子昂的晚年书,但自然流畅,毫无亦步亦趋的生硬感。

篆书结体精整,笔画细劲,结字简洁随意而无匠气。

隶书体势近方,线条秀劲而质朴,显得更加古朴。其章草笔法多变化,又流露出楷书意味,秀润而不失方刚。

俞和的书迹在当时颇受珍视,人们争相购买以供玩赏。《俞子中墓碣》中也提到“俞和一纸出,戏用文敏公印私识之,人莫能辨其真赝。”可以看出,俞和所临摹的赵书,在当时的人看来就已经难以分辨真假。

秀雅挺劲,酷似赵子昂

俞和在元代书法艺术复古思潮影响下真、草、隶、章草皆能。而这个“复古”是元人对宋人书法反思和总结的结果。

宋人书尚意,其结果是大家如苏、黄,也只擅长写行草,而不能书工楷,更何况篆隶。宋人书另一弊端是师法不古,这又造成了后来的学书者取资不高和笔法大坏。南宋末很多人的书作已形同恶札。

有感于此,赵子昂等人才以“复古”为号召,师法魏晋,扭转一时偏颇。当然,所谓的复古,实际上是在吸取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对书法艺术进行再创造,俞和各体书的风格特点,便是明证。

《左传册》

用笔上方圆兼备,厚重沉实。起笔处不露锋芒,这与赵孟《胆巴碑》用笔方法相接近,虽字字独立,却有行书的气脉贯通,笔画间上下相续,承前启后。结构上,稳中求险,有左倾之势,与右边的线条点画相配合,倾而不倒。结字松紧不一,因字而异,疏密得当。章法上,行距大于字距,在严密的楷法中通过调整字的大小与疏密使得行气通畅,不失节奏感。

《临乐毅论》

虽名曰临写,实则自运,行笔流畅,有很深的功力和相当的艺术成就。用笔精紧,相较王羲之的《乐毅论》,更加方刚,在化圆为方的同时又能方圆兼用,行笔峻利而稳健。晋楷字势开阔,俞和的楷书却是内紧外松,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纵向来看齐整而端庄,舒展开张的撇捺又使得通篇看上去错落有致、舒展宕逸。

《临张芝八月帖》

笔法谙熟而富有变化,用笔古朴而又含蓄,自然而又率真,笔画之间圆润健劲,充分地提现了俞和掌握古法的坚实功力。牵连之处较为细瘦,使运笔的节奏自然地显现出来。起笔收笔时又难免流露出楷书意味,秀润而不失方刚,捺笔处更加富于变化,通篇的视觉也因此显得错落有致。章法则更加紧凑,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富有行书笔意。故其虽名之为临书,实则娴熟的笔法又有创作之意。

《篆隶千字文》

书法结构简练随意而无匠气,笔秀雅而挺劲,是俞和篆书和隶书分体间书的书法杰作。其篆书,结字简洁随意,用笔上大胆参以方笔,故有刚健清新之气。其隶书,也用汉隶的方笔,线条秀劲中有质朴也无故作修饰的匠气,因而比他秀润有余的行书来,显得更为古朴而有书卷气。

结语:

元明书家中,学赵书者众多,然而其复古主张的继承者却寥寥无几,其他书家即便是赵派书家也都更重个人风格,唯有俞和,直至晚年还仍然坚持自己的书学主张,他无疑是赵子昂坚定的支持者和传统文脉的维护者,在赵子昂去世后成为了其复古理论的宣传者与身体力行的践行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