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讲《伤寒论》笔记 第五集 ![]() 说是规律,实际上在临床上没有一个病 人是由太阳到少阳到阳明到太阴到少阴到厥阴,从头传到尾的,没有一 个病人是这样。要根据具体的临床的证候脉象表现来判断是不是传经,已经传到了哪一经,要以证候为 准,而不能按照固定的规律去套临床现象。 六经病发病的一些特殊形式,合病、并病和直中这都是一些概 念问题。 六经辨证和其它辨证方法的关系。 学习《伤寒论》的方 法和要求: 第一、学习《伤寒论》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 内容: 理、法、方、药的基本知识,理、法、方、药 的基本内容。 例:太阳中风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因、病机;治法;用方;方药组成;方剂的煮服方法;这都是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所 以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本科阶段,学这些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 是最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学习辨证用方的思路和方法。 从 《伤寒论》的字里行间来分析它,辨证鉴别的方法,分析它用方的思路。 例:第 63 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 162 条:“下后,不可更行桂 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这两条唯一区别:一个是“发汗后”,一个是“下后”症候都是汗岀而喘,无大热。可用麻杏石甘汤,为什么又说不可更行桂枝汤,实际上在这里,它把《伤寒论》中涉及到所有喘的证候都进行 了鉴别。在《伤寒论》中,出现喘的证候大体有五个方证, 主要的: 首先是①麻黄汤证,寒邪闭表,肺失宣降的无汗而喘;再就是 ②小青龙汤证,外有表寒,内有水饮,外寒和内饮相合,水寒涉肺出现的 咳喘。 麻黄汤证的咳喘,小青龙汤证的咳喘,它们都是无汗 的,因为外有表寒。63 条和162 条,汗出而喘即是 这两条的主证,同时也是鉴别诊断。它就排除了麻黄汤证的无汗而喘, 排除了小青龙汤证的外有表寒的无汗里有水饮涉肺的咳喘。 在《伤寒论》中还有一个证候,可以见到喘,那就是③桂枝加厚 朴杏子汤证。那是外感风邪或者引发了宿喘,或者是外感风邪,风邪壅 肺,引发了新喘。这两种情况都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来治疗。但是,63 条和162 条原文中说:“不可更行桂枝汤”,也是个鉴别 诊断。就告诉了这个证候,虽然有 汗出,虽然有喘,但是它不能够再用桂枝汤,也暗示,不能够再用桂枝 加厚朴杏子汤,它不是中风见喘。 在《伤寒论》中,还有一个证候,就是阳明腑实证,由于肺和大肠 相表里,当阳明里实的时候,阳明之热迫肺,可以出现喘。所以在④大承 气汤证中有“喘冒不得卧”,有“微喘直视”等等。而阳明病里热里实,逼迫津液外越本身是多汗的。所以《伤寒论》原文:“阳明病法多汗”。所以你见到一个汗出而喘的病人,会不会是阳明里热 阳明里实,然后迫肺所造成的证候呢?63 条和162 条,原文说“无大热”, 这个“无大热”是个鉴别诊断,告诉你,没有阳明里大热,没有阳明里 大实。 在63 条和162 条里 把《伤寒论》中可能见到喘的其它四个方证全排除在外。最后:汗出是邪热壅肺,然后肺热逼迫津液外越,所以有汗出。邪热在肺,肺 气宣发肃降失司,肺气上逆,所以有喘, 通过鉴别这个喘证。只限定在邪热壅肺的喘。可与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总结:麻黄汤证和小青龙汤证是无汗见喘;桂枝加厚 朴杏子汤证是中风见喘,不是“下后”“汗后”见喘;大承 气汤证是阳明病里热里实多汗见喘不是“无大热者”。 这种鉴别 诊断的思路,鉴别诊断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美尼尔氏综 合证,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来说,可以是肝阳上亢,可以是肝火上扰,可 以是清阳不升,可以浊阴不降,可以血虚不能上养清窍,可以是阳虚水泛。在临床上,要学习《伤寒论》中的这种鉴别诊断的思路,还要学习《伤寒论》中的这个灵活用方的思路。 例:第 100 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阳脉是轻取,轻取脉涩,提示了气血不足;阴脉是沉 取,沉取脉弦,就是脉沉弦,提示了少阳气郁。既有气血不足, 又有少阳气郁,特别容易发生木来克土的腹中肌肉拘急疼痛的证候。张 仲景用小建中汤温中补虚,补益气血,和里缓急,治疗这种肚子痛。在102 条里头说“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它的主证不是肚子疼,而是心慌心跳,心中悸而烦,这是因为气血两虚, 在平常情况下人体感觉不出来。一得外感病以后,正气抗邪于表, 里气就更加虚衰,所以得了外感病两三天就出现了气血两虚,心脏失养 的心慌心跳。也用小建中汤来补益气血,颐 养心脏。 这两个证候症状表现不一样,但它们的病机都是气血两虚。气血两虚,腹部肌肉失养,出现腹中拘急疼痛的,可以用小建中汤;气 血两虚,心脏失养,出现心中悸而烦的,也可以用小建中汤。我们临 床就可以用这种抓病机的思路来扩大经方的临床应用。 例:病患在上世纪五一期间大游行,长途跋涉又累又饿,喝路边自来水,吃凉油饼导致过敏性哮喘。冬天不发作,夏天不发作。就五一到十一这一段,这样反复发作大概有两、三年的历史。医院也看了两、三年病。宣肺平喘的药,也用了不少无效。 抓病机用方:原来他本身不喘,他走得又热又累又渴的时候 喝了大量的凉水,吃了大量的冷的食物,就把热郁在胸膈了,不过 对他说来,表现不是烦而是喘。要想把胸膈中的郁热得到清 除,得到宣泄只能用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清宣胸中的郁热。(方:栀子15 克,焦山栀15 克,淡豆豉15 克。)这个方子,前前后后吃了两个半月,从此就不再喘。 栀子豉汤没有治疗喘的记载, 它是治疗郁热留扰胸膈的。郁热留扰 胸膈可以见到热扰心神的心烦,如果郁热留扰胸膈,郁热扰肺的话, 就可以见到喘。 例:《伤寒论》156 条说“本以下之,故心下痞”。“本”就是原来,原 来因为用过下法,结果造成了心下痞这个症状。“与泻心汤”,结果“痞不解”,吃完泻心汤以后心下堵塞胀满的 症状没有缓解,然后“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再 看看病人,除了心下痞这个症状之外还有口渴、口燥、心烦,还有小便 不利。造成这个心下痞是因为下焦有蓄水,水邪上逆, 阻滞中焦气机而出现了心下痞,所以,用五苓散,外疏内利,促进了膀 胱的气化,膀胱气化恢复正常了,水邪得以排除了,中焦气机 壅滞的 心下痞感觉就没有了。 所以心下痞对五苓散证来说,它绝不是五苓散证的主证。五苓散的 主证是口渴、消渴、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小便少、少腹苦里 急再加上脉浮数、身微热这样的表证,这是五苓散证的主证。那 么当下焦不利,水邪上逆的时候,可以阻滞中焦气机而兼见心下痞。但 是心下痞这个症状尽管不是五苓散证的主证,可是对于这个病人来说, 却是他最感到难受的,最感到痛苦的一个主诉症状。 例:病患堵得吃不下饭, 不吃饭也堵,吃一点点就胀。已经看了好几个月中医,开的都是和胃的,降逆 的都没有效果。病人嘴是老干,总是喝水,尿不多,相对来说尿不多,腿,轻度的水肿。先是肚子堵,下边逐渐逐渐胀满,逐渐逐渐硬, 硬到肚子就什么饭也吃不下。试用利尿的方法。用五苓散原方三副。吃完之后尿增多了,口渴逐渐逐渐缓解,硬和堵的这个感觉逐渐逐渐往下走, 就肚脐以下还有点硬,还有点堵。上边全通了。又吃了三副,整个上下 全通畅了,胃里不再堵了。 这给我们提示了一个什么思路呢,抓副证。这个病 人来的时候,“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病人的主诉症状是个 心下痞,按照常规的治疗心下痞的方法没有疗效后,就要再找一 找病机,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的心下痞,这叫“抓副证,兼 求病本”。 有时候,在《伤寒论》中的一个方证的副证在具体一个病人的身上 可能会上升到主证的地位。 例:病患神经性呕吐,喝水吐水,吃饭吐 饭,喝药吐药。最奇怪的是,给她输液,如果液体输三瓶,就是超过两瓶,她都要变成粘液给吐出来。这样吐了三个月了。西医能考虑到的能够造成呕吐的这种病证的检查都做了,都排除了。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呕吐。 病因是和丈夫吵架,当然 是生气了。 也用过中药,和胃降逆止呕的。丁香、柿蒂、旋 覆、黛赭兼与理中,寒的、热的。全用了,补的、攻的都用了。都是喝了药就吐药。舌光红无苔,脉细弦而数,一派阴虚的现象。一夜一夜睡不着觉,以前就经常有神经衰弱,经常睡不着觉。呕吐是后来症状。 那么这种阴伤是剧烈呕吐导致的伤阴还是原来就有阴伤呢?就 必须问清楚。问:你在得这次神经性呕吐之前,有什么病啊?病患说:“过去有慢性的泌尿性感染,经常反复发作,小便不利, 尿道涩痛,这次又有犯。” 综合辩证:上面有口渴有心烦,有心烦不得眠,下面有小便不利,有尿少, 是猪苓汤证。猪苓汤适应证的病机是阴虚水热互结。①由 于水热互结,膀胱气化不利,有小便不利,小便少,甚至有尿道涩痛, 小便短赤。②水热互结又有阴伤,津液不能输布,所以有口渴有烦渴, 有渴欲饮水。③肾阴虚于下,心火亢于上,心肾不交,所以有心烦不 得眠。这三组主证都有,当然对她说来这三组症状都不突出,而突出的 是个呕吐。 在《伤寒论》中的猪苓汤证中,由于水邪是流动的,水邪犯肺可以出现咳嗽,水邪犯胃可以出现呕吐,水犯浸渍肠道可以出现下利。所以 咳嗽、呕吐、下利是猪苓汤证的三个副证。这个病人就可能是 阴虚水热互结证,水邪犯胃所造成的剧烈呕吐。 不管辨证对不对,只能去检验一下。 病患反馈猪苓汤非常对口,不吐了。那就继续猪苓汤,又一个礼拜之后她可以进流食了。又一个礼拜,不用输液了。 后来她一高兴,就吃了个凉的西红柿,就又 吐出来了,就还是这个猪苓汤继续用,三个礼拜以后,出院 了。 神经性呕吐这种证候是经常容易反复发作的, 随访了五六年,她也再没有复发。 这个病例也是抓副证。 为什么用猪苓汤?猪苓汤的主证里 头没有呕吐,只有水邪犯胃的时候,它可能出现呕吐。但对这个 病人来说,她入院的最痛苦的症状,最重要的主诉症状就是呕吐。可是 对猪苓汤证来说,它却是个副证。 在学习《伤寒 论》的过程中,不仅要学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还要学它辨证的思 路和方法,用方的思路和方法。 下面谈谈怎样学,列了大 体八个过程。 第一点,训词、释句、弄通本意。 《伤寒论》是一千八百年前的著作,在语言 的含义上,有许多就发生了变化。 比方说,第 29 条提到了“脚挛急”《说文解字》说“脚,胫也”,胫就是小腿,所以脚挛急,就是指的小腿部的腓肠肌的痉挛。 在《伤寒论》中“煎”和“煮”在古代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方言》说“有汁而干谓之煎”,把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它叫煎。加上一点 点药,你比方说加个芒硝,就不用“煎”字而是用“煮”字了,这个用得非常严格。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这四个方子,是调和中焦半上半下之枢机的,它们在煮药的过程中,要求煮后把药渣去掉,再加热浓缩;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它们是和解半表半里之枢机的,它们的药的煮服方法,也要求煮后去渣再煎,再把药汁加热浓缩,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这些方剂都属于和解剂,它们在用药的特征上都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煮后去掉药渣子,把药汁再加热浓缩,它就有利于药物的寒热协调,攻补并行,更好地起到和解的作用。而且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了这样做,可以提高整个方子的疗效。 第二点,要求熟读默记,娴熟于心。《伤寒论》的六经病证 篇,就是从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到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这十篇也仅仅 398 条。中医药大学要求大家背的是 112 条。 |
|